珍贵杂志蒙赠记

2013-07-19 05:19程宝林
出国 2013年6期
关键词:宝林旧金山箱子

程宝林(美国)

在美国出版的杂志中,我最喜欢的是“国家地理杂志”(National Geographic)。就像我在成都时,收集“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英语世界”、“读书”、“世界电影”、“美术”等杂志一样,在美国,我只搜集“国家地理杂志”。

这本杂志,图文并茂,图片精彩,语言晓畅,既可以了解别处的生活,更可以感受过去的生活。它还是练习散文体英文写作的绝好阅读材料。

抵美这些年来,陆续从周末的Garage Sale中,买齐了80年代和90年代的这本杂志,70年代的杂志也买了一批,但50和60年代的杂志,则只有少量。

今年4月10前后,我和妻子,开车将家里的金属废品,拉到附近柏克莱市的再生资源回收场丢掉。货场上,分列着10多个巨大的金属箱子,分别供市民丢弃金属、纸板、塑料制品等。还有一个同样大的箱子,供人丢弃书报杂志。

在堆积成山的书中,我发现了几十本成色很新的“国家地理杂志”,于是,将它们抱上车去。

这一幕,被一个美国老年妇女看到了。她正要丢一包书。她问我:“你捡这些杂志,是为了自用,还是出售?”

我说:“我收藏这本杂志。上面有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和图片,非常有意思。”

她说:“我有大量的杂志,放在苏纳诺县我家的储藏室里。你如果需要这本杂志,我可以送给你。但我要确信,你不是为了商业目的,而要这些杂志的。”

我只好告诉她,我是一个作家,这本杂志,有助于我的写作。

她在一张废纸上,抄录了我的电话,便离开了。

前天中午,我接到了她的电话,问我,是否真得想要那批杂志?等到肯定的回答后,她说,我回家去,为你取出来。她的家,距离她上班的柏克莱市,有好几十英里。

昨天下午3点半钟,她再次打电话给我,请我4点钟,在我们第一次遇见的那个丢弃图书的大铁箱旁边见面,她将杂志交给我。

她和丈夫,开着一辆小卡车如约而来,从车上抱下5个纸箱子。每个箱子上,标出了杂志的年号:1953年到1970年的国家地理杂志,一本不缺,按刊期整整齐齐地装在箱子里,总共200多本,大多都很新。

此外,还有几本40年代的杂志。最可贵的是,还有14本珍稀的“国家地理杂志”,特将刊期抄列如下:

1914年:2月号

1916年:1月号、8月号

1918年:2月号、7月号、9月号

1921年:11月号

1922年:1月号、4月号、6月号

1923年:5月号

1924年:5月号、8月号

1927年:11月号

我以前收藏到了12本“国家地理杂志”珍稀本,年代在1916至1919年之间,最早的一本是1916年2月号。这位女士的馈赠,使杂志的年代提前到了1914年2月号。那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

这些杂志,在EBAY或Cragslist网上,都可以卖掉。在旧金山的一家大型旧书店里,20世纪初的“国家地理杂志”,标价为15美元一册。

在我的请求下,赠我这批杂志的女士,留下了她的姓名:Jai Singh。她说,如果我需要,她还愿意继续赠送给我。

这本杂志,我有大量的复本。我有意赠送给家乡的大学,先写信和校方联系一下再说。对那些英语专业的师生来说,“国家地理杂志”应该是一流的课外阅读材料。

我没有问这个美国妇女,为什么不嫌麻烦,往返几十英里,费力劳神地将这200多本杂志,搬来送给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中国人。我知道,我不需要答案。

这虽是一件小事,但它关乎文明。

2008年6月作于旧金山

程宝林

诗人、散文家,1962年出生于湖北荆门市。1994年,应美国加州DjerassiResidentArtists Program之邀,初访美国。1998年夏,以美国移民局核准之“杰出人才”身份,举家移民美国旧金山地区。曾获聘《世界日报》、《美华文学》、柏克莱加州大学延伸教育中心等机构,任职编译、执行主编、讲师等。程宝林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和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英文创作系,获艺术硕士(MFA)学位。其诗歌及中国当代诗歌译作,散见于美国和欧洲英文刊物,并有作品被译为英文、日文和越南文发表。

程宝林主要作品:

诗集《雨季来临》、《未启之门》、《纸的锋刃》、《迎风奔跑》;散文随笔集《托福中国》、《国际烦恼》、《心灵时差》、《一个农民儿子的村庄实录》、《故土苍茫》、《洗白》;长篇小说《美国戏台》;新闻编著《星光作证——中国艺术节》(合编)。

猜你喜欢
宝林旧金山箱子
1907年旧金山应对鼠疫的措施与反思
《力量》
旧金山906 World文化中心
Reduced technique for modeling electromagnetic immunity on braid shielding cable bundles∗
“养路铁人”金宝林
箱子
晚清民国时期粤剧在旧金山的流传与传播
西行旧金山
薄箱子
领个箱子去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