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语言表达“六忌”

2013-07-22 09:22冯永红

冯永红

【摘 要】化学用语意义非常明确,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般不容其他字词代替,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比如,介绍仪器名称时,“药匙”不能说成“汤匙”,“漏斗”不能说成“注水口”;描述实验现象时,“沸腾”不能说成“开了”,“产生沉淀”不能说成“产生浑浊”。教学中要准确运用化学用语,确保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化学 语言 概念

语言是人际交流、信息传递、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笔者意识到在化学教学中语言表述正确流畅的重要性,而要使语言表达正确流畅,应注意以下六点。

一 忌概念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化学概念和理论,其文字表述应当贴切、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对每个字词都不能随意取舍,也不能任意颠倒,否则就会出现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现象。比如,催化剂的定义为:“在化学反应里能够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的物质,叫做催化剂。”若将“改变……速率”表达成“加快……速率”,将“化学性质”表达成“性质”的话,前者片面,后者错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坚实的化学专业基础知识,对概念和理论中的关键词仔细斟酌、深刻理解,力求语言表达准确清晰。

二 忌平铺直叙、照本宣科

作为化学教师,除要求言简意赅之外,更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若习惯于照本宣科平铺直叙,是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掀起思维波澜的。比如,要求学生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查、装、定、点、收、移、熄”这七步操作,七个字之间没什么联系,学生不乐于记忆。若将这七个字改成“茶庄定点收利息”这句话,效果截然不同。学生在笑声中仅需几秒钟便能牢固地记住。又如,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三位的是“氧、硅、铝”,可谐北方音为“养闺女”。教师的发挥性的解释,学生感到生动有趣,乐学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因此,化学教师要有一定语言基础,能用准确生动而优美的语言表达本学科知识,从而深化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三 忌言过于实、信口开河

教师化学教学中对于化学史介绍,知识讲授时所举的事例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能信口开河。比如,讲述“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晚期就能冶铁,战国晚期就会炼铜”这段史料,教师就不能因为古人制造出一些名剑就借题发挥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炼钢技术,钢的质量远远超过现代优质钢。”又如,描述实验现象时,不能将“炸裂”夸张成“爆炸”。在讲原子结构时,不能说“原子核就像太阳,而电子就像地球不停地绕太阳运转”。教师在教学中语言表达一定要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准确性和科学性,同时方能令学生心服口服。

四 忌概念定理不严密,随意扩大使用范围

化学概念及定理都有其一定的使用范围,不能妄加主观臆断,随意扩大使用范围。比如,质量守恒定理适用于化学变化中,但是不能将它扩大到“在自然界中的一切变化都遵守质量守恒定理”,给学生造成错误理解。

五 忌语速失调、语言平淡

化学教学语言也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比如,介绍概念、原理时语速可快些,但吐字要清。剖析重难点时语速则要慢些且要加重语气甚至要反复强调。对化学史料以及其他叙述性材料应讲究文采,力求做到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高度注意,减轻学生的疲惫情绪,提高听课效果能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间信息传递的主要媒介,因此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果,并且对学生的语言修养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