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舰上的72小时

2013-07-27 05:58
共产党员(辽宁) 2013年2期
关键词:罗阳舱室辽宁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记者 倪 宁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倪宁,是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

前不久,我在辽宁舰上采访报道了关于歼-15舰载机航母起降训练的情况。在这期间,我有幸接触到同在舰上的罗阳。在拍摄官兵们紧张奋战的大量画面中,也片段式记录下罗阳在辽宁舰上的工作和生活。下面,我把这些画面组接起来,与大家一同追忆罗阳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2012年11月22日,是我上舰第一天,第一次见到罗总。下午2点30分,我乘军用直升机飞抵辽宁舰。刚放下行李,就扛起摄像机采访。在狭窄的舱室通道里,与一位身材高大的同志迎面相遇。他扶了扶眼镜,主动侧身让行,微笑着说:“以前试飞都是不公开的,这次看来要报道哇!”

我正愁着找采访对象呢,于是问道:“师傅,您是哪个部门的?”他说:“我是航空部门的,搞飞机的。这次试验举国关注,压力大啊,可得一把成功!”旁边一位同志说:“他是沈飞的罗总,歼-15就是他的孩子。你采访他,可算找对人了。”罗阳摆摆手说:“不说了,看明天。”

我当了十几年军事记者,对罗阳这位东北军工重镇老总早有耳闻。这次相遇,他的谦逊、沉静给我留下很深印象。

罗阳比我早上舰4天。在这期间,航母上每天都在进行着舰前的飞行训练。作为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辽宁舰上承担着两项重要使命。一是研究处理飞机保障问题。二是分析对比各项数据,为下一步的批量生产提供技术参照。罗阳的手里总是拿着个小本儿,里面记满了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数据和符号,像看宝贝一样,开会时带着,吃饭时也揣在兜儿里。

这天晚上,7点多钟,风很大,下着雪。很多人走上甲板,一边踱步一边揣测着明天的天气。舱室里,通道间,更多的人在忙碌着。临战前夜,气氛显得有些紧张。

罗阳没有上甲板,他一个人在航母中部的机库里散步。机库有几个篮球场那么大,罗阳绕着走了一圈又一圈,看上去有些忐忑,脚步急匆匆的。机库墙上有几行大字:满负荷运转、超极限爆发、忘我式拼搏。每次走近,罗阳总会放慢脚步,看上一眼。怎能不紧张呢?歼-15由上万个零件、百万道工序建成,哪怕一个细小的环节出现纰漏,后果都不堪设想!

第二天,歼-15正式着舰飞行。

早晨6点,罗阳就起床了。他顾不上洗漱,爬上甲板去看天气。风小了,雪也停了,天边露出了霞光。“是个好天气,能飞!”罗阳很兴奋。根据当天的气象和海况,将有两架战机飞抵辽宁舰。8点30分,罗阳登上舰岛三层,在这里迎接歼-15的到来。

9点03分,编号552的战机飞临辽宁舰上空。大家指着天际间时隐时现的黄色斑点,兴奋地小声议论着。罗阳不时拉长衣袖擦拭着镜片,仰着头紧盯着,一刻也不舍得眨眼。“大转弯!”“放起落架!”“放下尾钩!”罗阳对着天空念叨着。

500米,300米,200米,飞机越来越近了,发动机的轰鸣撕破了周围的空气,一股强大的力量撞击着每一个人身体,我仿佛感受到罗阳的心脏也同频共振。

5分钟后,几十吨的战机以两百多公里的时速扑向甲板,紧紧勾住第二道拦阻索,滑行约90米后稳稳停下,全过程不足两秒钟。人群顿时欢呼起来,互相击掌、拥抱。太久的压抑、太多的焦虑、太长的煎熬,瞬间释放,一向沉稳的罗阳,也像个孩子一样跳了起来!

50分钟后,第二架战机成功着舰,情绪又像过山车一样跌宕起伏。

飞机走了,航母上并没有闲下来。

下午5点,罗阳参加航空口例会。他手里拿着厚厚一摞数据表,一张张地放到紧贴眼镜的距离,认真审看。遇到关键数据,就在小本上记下来。机械系统,正常!电传系统,正常!液压系统,正常!罗阳高兴地说:“我们的孩子,没丢脸,真争气!明天,还要确保三个百分之百成功!”各种会议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进行到深夜。

午夜时分,我找到罗阳住的030207舱室。门虚掩着,我敲了一下就进去了。舱室面积不大,是个双人间,上下铺。罗阳已经躺在床上,和衣而卧。昏暗的灯光下,我看不清他的脸。桌上的资料摊开着,那个小本倒放在上面,封底上有罗阳写的一行字:“航空报国从来不是荣誉,而是责任。”我没有惊扰他,悄悄地离开了。

第三天,继续进行歼-15着舰试验。三个架次又是把把成功。中午12点03分,最后一架战机稳稳落在甲板上。罗阳终于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他心爱的战鹰,人们簇拥着,从左舷冲到右舷,争抢着与飞行员握手、拥抱。

有人问:“感觉怎么样?”飞行员响亮地回答:“很好。”

很多人问:“飞机怎么样?”。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说:“很好、很好。”同样的问题问了一遍又一遍,相同的回答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罗阳就像一位父亲,听到别人夸赞自己的孩子,欣慰地笑了。

航母上最后这一个夜晚注定是个不眠夜。到处都是脸上挂着喜悦的人们,大家七嘴八舌讨论着,上岸后如何庆祝一番。晚上8点,匆匆吃罢晚饭的罗阳,抓起小本子,又去转舱室了。他庆祝的方式,居然是拜师、讨教。

罗阳敲开试飞部门负责人的房间,开门见山地问:“飞行员有什么感受?体征数据有哪些变化?”对方耐心地答,罗阳认真地记。

罗阳又找到雷达系统的工作人员:“雷达工作情况怎么样?导航与陆上试验区别大吗?”对方比较年轻,职务也不高,不好意思地说:“罗总,您是专家,怎么像个小学生似的?”罗阳顾不上抬头,说:“你讲,你讲,我多弄懂一个门道,遇到问题就会多一个思路。”

小伙子说:“试飞不是已经成功了吗,可以缓口气了。”罗阳感慨道:“我们造飞机的,一口气也不能歇呀。我现在满脑子想的,就是让舰载机早一天上舰,让我们的航母尽快形成战斗力!”

24日晚上11点,我把拍摄的精彩画面编辑成新闻送审。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各系统的老总都聚在前排。我回头一看,罗阳站在后面,他冲我笑了笑,两只手交叉在胸前,把小本子抱在怀里。审片一直持续到后半夜两点。散会时,我没看到罗阳,他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了。我路过罗阳的舱室,没忍心敲门。现在回想,那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很不舒服了。

第四天,完成海试任务的航母就要靠港。早晨6点。罗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同事问他:“罗总,你怎么了?”罗阳说:“不太舒服,胸口闷得慌。没事,躺一会儿就好了。”

8点30分,辽宁舰拉响几声短促的汽笛,航母要靠岸了,码头上鞭炮声、锣鼓声清晰可闻。有同事跑到罗阳的房间说:“罗总,上去看看吧,你们书记和兄弟们在码头上招手呢!”罗阳强挺着起来,走出舱室10米远,扶着墙停住了,“我不去了,一会儿上岸就见着了”。

9点整,辽宁舰徐徐靠港,参加试验的人们开始离舰。罗阳拖着行李箱,走出舱室。刚迈了两级台阶,就没有气力了,在战士的搀扶下上了甲板。欢迎的人群,笑容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可这时的罗阳连拥抱的力气也没有了。摄像机记录下他的最后一个镜头,竟然是罗阳拖着沉重的步伐留下的疲惫的背影……

9点30分,迎接试验人员的车队在行进途中,罗阳的心脏突然阵阵绞痛,刚到宾馆,就被同事紧急送往医院,在距医院还有不到100米的时候,罗阳昏迷过去。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了3个多小时,12点48分,罗阳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

罗阳走了,航母汽笛为英雄鸣响,他对祖国的贡献,人们永远铭记。

罗阳活着的时候,和大家一样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该做的事,航空战线上万万千千的人都是罗阳。

罗阳活着的时候,和大家一样,踏踏实实地在各自的工作中,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万万千千的人,也都是罗阳。

默默无闻、踏踏实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有这样的信念和执着,航空人一定会实现他们的蓝天梦,中国人民一定会实现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罗阳舱室辽宁
辽宁之光
舰炮弹药连续内爆对舱室毁伤效应的仿真分析
变 脸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新永安”号客滚船整体舱室空调系统设计
辽宁舰
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
沿着罗阳的足迹寻找向上的力量
收获了一份精神——报告文学《国家的儿子》创作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