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播环境下,地方报纸如何“突围”?

2013-07-27 10:07潘若松
中国记者 2013年5期
关键词:菏泽晚报突围

□ 文/潘若松

(作者是《菏泽日报》副总编辑,《牡丹晚报》、齐鲁晚报《今日菏泽》总编辑)

“近”起来、“深”下去、“高”上来,山东《牡丹晚报》由此开始了地方纸媒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突围”实践。

现在谁还看报纸?

读者到底愿看什么样的报纸?

报业市场应该向何处去?

伴随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不少报人经常如此自问。在生活中观察,身边关注、阅读报纸的人确实在减少,尤其是80、90后年轻人,大多是手机控、电脑控、电视控。我们费尽心智策划的不少报道、活动,自己尚感自得,却发现所接触的不少人知之甚少,让人备感失落。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真的减弱了吗?办报还有没有前途?

一切事在人为。从实际看,新形势下媒体变局不仅带来压力和挑战,也考验着传统媒体人的勇气和智慧。作为报人,特别是经营地方报纸的报人出路何在?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提高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价值。品牌价值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即便今后纸质报纸真的不存在了,单靠它的品牌价值,报人依然可以生存,甚至能够生存得更好。

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地方报纸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呢?《牡丹晚报》的体会是: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不断通过版面创新、栏目创新、报道创新、活动创新、体制创新和经营创新,大力实施报纸的品牌营销战略,同样可以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起来,让报纸成为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相对于省级报纸、全国性报纸来说,地方性、区域化报纸不可否认地存在诸多天然劣势。但地方性、区域化也有不容抹杀的优势。这就是本土新闻资源、本土文化和本地公益活动的挖掘、建设上的天然贴近性和不可替代性。近年来,《牡丹晚报》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优势,让报纸与市民“近”起来,逐步成为市民的“生活必需品”。

1.做大做强本地新闻。对于普通市民来说,了解本土新闻、实用资讯和风俗文化,地方报纸是重要的信息渠道之一。关键是地方晚报如何紧紧抓住普通市民的这一阅读需求和阅读心理,让报纸离市民近些,近些,再近些,使之真正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让阅读当地报纸、参与报社活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基于这种考虑,近年来,《牡丹晚报》及时调整办报理念,改变过去“一报在手,应有尽有”“大而全”“办厚报”的追求目标,致力于“做菏泽最好的新闻”,提出“做大做强本地新闻,做深做透热点新闻,做精做细民生新闻”的办报要求,真正办成离市民最近的优质报、精品报。为此,在最近一次改版中,《牡丹晚报》直接将本地新闻版版名确立为“看菏泽”,下设“看菏泽·要闻”“看菏泽·社会”“看菏泽·城事”“看菏泽·社区”“看菏泽·民生”“看菏泽·深读”“看菏泽·财经”“看菏泽·帮办”“看菏泽·法眼”“看菏泽·视窗”等等,每天至少保证十多个版的容量。即便在广告淡季,压缩版面、实现弹性出版的情况下,也要确保本地新闻不能减少,遇到热点事件还要适时增加。同时,要求记者采写的每条新闻都要将资源挖深挖透,做出权威,做出思想性、建设性,力求好看、耐读。

2.全力提升服务功能。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是“新闻纸”,而时下必须最大化提升服务功能,在增强本地新闻分量基础上,向增加更多服务性、实用性、互动性的复合功能转变。为此,《牡丹晚报》做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如在“看菏泽·帮办”版面上,开设了“求医问药”“帮办寻人”“失物招领”“闲物送人”“闲物交换”“周行一善”等栏目。由《牡丹晚报》牵头成立了菏泽义工团、菏泽市小记者协会、小记者团、法律服务团,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生活实验室、名家大讲堂等,最大化地为市民提供针对性、实用性强的贴心服务。菏泽义工团坚持每周开展“义工进社区”及各种帮扶活动,关注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走进黄河滩区,走进农村集市,免费提供义诊、义演、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理发等服务,仅去年一年就连续开展活动70多场次。《牡丹晚报》小记者目前已达6000多人,每年组织活动100多场次。如今年3月9日组织的“保护母亲河,共植希望林”活动,当天就有千余名小记者、近千名市民参加,报社租用的大巴车达22辆,私家车300多辆,在黄河岸边形成蔚为壮观的植树场面。

□ 图1 为2013年3月3日,《牡丹晚报》菏泽义工团在街头开展爱心活动。

□ 《牡丹晚报》连续十余年举办高考优秀学子励志报告会。图2为2012年9月2日励志报告会现场。

3.挖掘、弘扬本土文化。文化资源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地方报纸占据丰富的矿藏。可以说,每个地方、每座城市由于长期形成的文化积淀,都拥有自己特有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内涵。对本地读者而言,将它们挖掘出来,一定是熟悉而亲切、雅俗共赏的,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即便对外地读者而言,也一定是陌生和新鲜的、具有较强可读性。

近年来,《牡丹晚报》先后组织的“寻找菏泽城失去的记忆”专题报道,“关注菏泽土特产”特别策划,“菏泽历史文化遗迹踏访”“菏泽历史名人寻踪”“菏泽民间绝活探源”“菏泽馆藏文物解密”等大型采访活动,开展的“征集菏泽老城砖”“菏泽魅力景点评选”“爱家乡·游菏泽”等公益活动,开设的“菏泽文学圈”“菏泽文化名人”等专栏,都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对近年发掘的元代沉船、定陶汉墓更是不计篇幅地给予连续、深入报道。刊有此类报道的报纸一时间“洛阳纸贵”,还有不少读者作为珍贵资料收藏、存放。

4.打造爱心公益品牌。开展公益活动,不仅是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开门办报,让读者参与办报,提升报纸社会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牡丹晚报》组织策划了上百个大型公益活动,如希望工程菏泽认亲会、公仆走进编辑部 、助寒门过年、勤工助学岗、助寒门学子圆梦、高考爱心服务站、贫困学子励志报告会、感动菏泽年度人物评选、为贫困儿童圆梦、环卫工人爱心休息点、新年新衣等等,均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果。这些活动倡导社会新风,关注弱势群体,为百姓排忧解难,极大提升了《牡丹晚报》的公信力、影响力和美誉度,促进了社会和谐。很多市民以参与《牡丹晚报》举办的公益活动为荣。如希望工程菏泽认亲会已连续举办了10届,每年都资助贫困儿童130多名,近千名市民参加,已成为菏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公益品牌。

此外,为适应新媒体兴起的新形势,《牡丹晚报》还在原来开通1600000新闻热线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多媒体互动平台,开设了《牡丹晚报》微博、微信、 QQ群、牡丹晚报吧等,让市民随时随地能看到晚报报道的主要内容,参与线索提供、话题评论等互动活动。

“深”下去,让报纸真正接通“地气”

只有报纸放低姿态,记者放下身段,最大限度地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真正“深”下去,才能办出一张“接地气”的报纸。这也是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明确要求。《牡丹晚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富有成效的探索与尝试。

1.真正沉下身子“接地气”。早在2001年,《牡丹晚报》就在全国地市级媒体中率先开展了“记者进社区”活动,将记者的“大名片”悬挂在各个社区,群众有困难、有线索能随时拨打记者电话,记者会在第一时间赶到采访、帮办。随后,又先后开展了“记者接待日”“体验三百六十行”等。在开展“走转改”主题采访“记者走基层”活动中,更是要求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进行蹲点式、体验式采访,写出了大量鲜活生动、充满泥土气息的稿件,也使青年记者得到了锻炼,业务水平明显提高。

2012年5月,记者杨守东在牡丹区一社区走访时了解到,一位精神病人患病多年,家人为其治病花光积蓄,但他仍经常犯病打人、毁坏物品,扰得家人、四邻不得安宁,无奈之下用铁链将其锁住囚禁长达六年之久。经过深入采访,记者随即写成《铁链锁身,他被家人囚禁六年》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记者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多方协调,动员社会各界对其实施救助。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给予免费治疗,使其痊愈出院。这一报道持续了四个多月,既促进了问题解决,也引起社会对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

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牡丹晚报》启动了“金秋走基层·行进菏泽”大型采访,选取了最能代表菏泽发展实际状况的十个明星乡镇,连续推出了《一个村庄的十年蝶变》《种菜,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家门口打工,俺也能挣大钱》《乌金滚滚,筑起百姓幸福生活》等二十多个整版的报道。目前,由《牡丹晚报》策划的“黄河滩区行”“黄河故道行”大型采访已经启动,记者将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沿黄河故道及菏泽境内的黄河滩区进行深入采访,这将是《牡丹晚报》深入开展“记者走基层”活动的又一力作。

2.让普通人成为新闻“主角”。

在晚报“看菏泽”本地新闻版面上,常年开设有“菏泽故事”“民生视窗”“小区聊天室”“身边的感动”“德耀牡丹城”等栏目,将新闻视角对准最普通的老百姓,读者普遍反映这些栏目稿件内容可亲、可信,让人备感温暖、亲切。

“高”上来,让报纸更具权威性、公信力

读者需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其中不仅有娱乐、消遣的一面,还有提升精神境界、陶冶思想情操的一面。随着传媒行业的发展,读者选择面明显拓宽,眼界也日益开阔,读者自身素质和阅读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对事件、现象进行浅层次的报道,“鸡零狗碎”的新闻难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地方生活类报纸应该拒绝低俗、平庸,做有观点、有思想的新闻,办真正权威、高品位、有影响力的大报。

1.时政新闻不能成为生活类报纸的“短板”。“不报道大事的报纸,永远是小报”。生活类报纸要想成为一个地方的主流媒体,就不可忽视时政新闻。

作为菏泽的主流媒体,《牡丹晚报》十分重视时政新闻报道,提出“时政报道民生化,民生新闻主流化”,力求用百姓视角,对菏泽发生的每一重大事件,都推出最及时、最深入、最权威的报道。对虽然不发生在菏泽,但与菏泽紧密相关的重大事件,也要最大限度地寻找“结合点”,推出贴近性较强的深度报道。如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的“突破菏泽”“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等重大战略,《牡丹晚报》分别以“菏泽突破之路”系列报道“打造高地六问”等形式,连续以十余个整版的规模作了深入报道,扎实的现场采访、权威的政策解读、通俗易懂的表述赢得了有关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好评。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前,《牡丹晚报》提前介入,精心策划,在研究大量材料基础上,确立了两会专题报道的主题:“美丽中国梦,从春天启程”。事实证明,“中国梦”这一关键词切中了本届两会的“肯綮”,抓住了两会报道的“牛鼻子”。同时,报社整体统筹,及时调整版面,抢抓热点,推出了一大批既有权威性,又有可读性的报道。

2.大事件不缺位,热点问题不失语。近年来,在国内外发生的一些重大活动报道上,作为地方报纸的《牡丹晚报》也“不甘寂寞”,频频出手,推出了一系列影响较大的报道。如,2004年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70周年,组织记者历时整整一年,完全徒步走完二万五千里征程的“重走长征路”;2006年为庆祝青藏铁路开通组织的“雪域天路行”;2007年组织记者远赴四川彭州、安徽亳州、河南洛阳分路采访的“中国牡丹行“;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选派记者赶往灾区的“地震灾区行”;2009年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干部南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开展的“重走南下路” ;2011年日本“3·11”海啸发生后,进行的“跨海连线” 等等大型采访活动,在当地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甚至可称是“轰动效应”。

2011年,震惊全国的“7·23”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晚报一边安排编辑记者密切关注相关信息,及时跟进报道,一边积极考虑如何让这一重大新闻在《牡丹晚报》“落地”。在国内同行海量报道中,我们敏锐捕捉到一个信息:事故幸存者中有一对菏泽夫妇,而且他们正好与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小伊伊”在同一节车厢。

记者通过多方联系,最终找到了这对菏泽夫妇的联系方式,得知他们正在事发当地接受治疗。于是,立即选派记者连夜赶到那里进行细致采访,得到许多第一手材料,次日即用多个整版篇幅推出了独家报道。接着,记者又跟随这对夫妇看望小伊伊,跟相关方面沟通,相继推出一系列鲜活报道。

北京奥运是百年难遇的盛事。如何让奥运跟菏泽、及菏泽人“挂上钩”?我们在报纸上刊发启事,寻找与奥运有缘的菏泽人,果然得到很多有价值的线索。报社迅速与这些人取得联系,进行了大量细致采访,推出了“北京奥运上的菏泽人”“我的奥运情缘”等系列报道和专题报道,拉近了菏泽和北京奥运的距离。

3.办有观点的报纸,做有思想的新闻。新媒体兴盛情况下,报纸的发展,除了在形态与传播手段上进一步改进外,最根本的还在于进行传播内容上的创新,不满足于成为集纳信息的新闻纸,而成为能够解释现象、引导舆论、表达看法立场的有思想的“观点纸”。

作为地方报纸,其公信力、影响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靠新闻的“高度”来支撑。每条新闻,不仅要告诉读者“是什么”,还要告诉“为什么”“怎么办”。如《牡丹晚报》组织采写的《菏泽牡丹王,被卖到洛阳》《危桥夺命》等报道,都做到了有现场、有立场、有观点,在报道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设性建议被政府采纳,直接推进了《菏泽牡丹珍品资源保护条例》《菏泽市乡村危桥改造方案》的出台。同时,《牡丹晚报》开设的“新语丝”时评版,紧扣国内外及菏泽当地的热点事件和话题,立足启迪民智、引导舆情、深挖新闻、凝聚读者,刊发了大量优秀稿件。

综上,让报纸“近”起来,让报道“深”下去,让品位“高”上来,是地方报纸提升自身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坚持贴近、贴近、再贴近,深入、深入、再深入,提升、提升、再提升,《牡丹晚报》的主流媒体地位得到巩固,品牌正日益深入人心,得到菏泽百姓的认可和赞誉。

猜你喜欢
菏泽晚报突围
乡村振兴的“菏泽路径”
堵车“突围”记
2019年底前山东菏泽境内三条高速可通车
菏泽牡丹,花开全新产业链——第27届菏泽牡丹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Leadership Change: a Perspective from China
上微突围战
饿了么突围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