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生态环保报道如何见成效?

2013-07-27 10:07文/郭
中国记者 2013年5期
关键词:旱区柳州突发事件

□ 文/郭 飞

(作者是广西电视台新闻中心重点报道部主管)

随着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近年来广西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区域性重大环保生态事件不时出现。地方媒体是舆论监督前沿阵地,其引导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对事件的发展和解决产生着重要影响。

担当社会责任 把握舆论导向

所谓重大环境生态事件报道,是指以区域性的重大环境生态事件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新闻报道。作为地方媒体,受当地因素制约,既不能不顾不问,缺位失声;也不能停留于浅层次道德义愤,纠结负面效应。2012年春节前夕,广西龙江河宜州市河段水质出现异常,镉含量超标80倍,下游柳州数百万人饮水安全受威胁,一时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面对突发事件,作为自治区主流电视媒体,我们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做到了及时、全面、客观报道,牢牢把握、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1.及时披露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抢占舆论制高点。

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后,诸如“柳州市民蜂拥超市抢购矿泉水、民众猜疑饮用水是否安全”等负面消息在网络上开始蔓延,柳州市民不安情绪逐渐被点燃。发布及时可靠信息稳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晚,“广西新闻”第一时间把政府应急处置的声音和决策传播了出去。而后,每天都从柳州发回多条第一手真实的新闻报道。

在突发环保事件中,民众知道得越多,政府获得的支持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各项处置工作顺利展开。事实上,随着采自一线的《科学治污不松懈 确实保障柳州供水安全》等一系列新闻报道在“广西新闻”播出,柳州市民的担忧疑虑逐渐消解,这为整个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营造了安定、有序的社会氛围,为广西决胜龙江镉污染处置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面对突发事件,倘若地方主流媒体反应迟钝,地方百姓就会转而寻求从其他渠道获取小道消息。这样不仅影响大家的正确判断,而且会耽误事件处理的时间和效率,无形中增大突发事件的危害性。

2.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凝聚形成解决问题的“社会合力”。

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最关心的是政府采取了哪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会对事件进程产生什么效果。报道中,广西电视台记者坚持深入治污一线,用镜头记录下多部门协同作战,众志成城打响“柳江保卫战”的真实场景,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新闻表现手段,把政府应急行为、务实态度和具体要求传达给社会公众,用事实说话,在群众与政府间架设起及时有效的沟通、互动和理解的平台,凝聚出有效治污的“民意合力”, 促进了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的良性发展。

群众既是突发事件当事人,同时也是抗御各种突发事件的主体。新闻信息一旦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民众,让百姓全面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会有利于他们积极自救,从而大大降低事件的危害性。

找准时机反思 促进制度建设

▲ 新华社记者 李斌 孟丽静 编制

重大环境生态事件造成的损失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来修复,而且会直接危及当地群众的生命权、健康权。媒体的报道,是一个将问题展开的过程,也是一个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因此,在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报道的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必须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把握好时机和尺度,引导社会舆论向有利方向发展,帮助政府和群众顺利渡过难关,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1.掌握尺度。加强对重大环境生态热点、难点问题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一方面媒体要坚持舆论监督的道义;一方面要考虑舆论对象的实际情况,把握尺度,要有大局意识,不能添乱。龙江河镉污染事发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几百万人饮水问题事关社会人心稳定,报道重点应是处置措施,事态进展,而不是反思、找责任。

2.把握时机和节奏。环保生态报道也要遵循新闻规律,讲究及时快捷,但重大环保报道往往具有复杂性、特殊性的一面,需要更多的冷静与思考。龙江河镉污染事件基本处置后,各界舆论铺天盖地,有激烈,有愤慨,有建言,有反思。在事发当时不好说、不便说的话,看不清的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了更好的时机。

这次事件是广西近年来发生的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不仅引起当地群众对饮水安全的百般担忧,更引发公众对当地发展与污染治理,以及地方政府监管和预防的种种追问。全国媒体聚焦,发展与环保之困如何破解?如此污染事件能否避免?各种反思报道形成强大舆论压力,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制度建设。事件发生后,广西提出用环境倒逼机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严厉的《关于开展以环境倒逼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攻坚战的决定》,形成了一套产业转型升级的制度。

作为地方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接近性的优势,选准这个时机,加入媒体大合唱,就事论事,举一反三,吸取教训,让公众监督、新闻舆论成为推动环保的重要力量,促成政府、民众、生态的良性互动,做地方生态环境的守护者,这样也达到环保生态报道的最佳效应。

追求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并重

在环保生态报道中,看重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追求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生存环境和为改善生态环境所作的努力所体现的精神,都可纳入为人文关怀,增强报道魅力。2010年春季,广西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天气异常带来生态的异常,灾情牵动着观众的心。广西电视台记者在第一时间深入一线,多视角、全方位反映灾区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媒体在“抗旱救灾”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

在为时两个多月的采访里,记者每天不间断地及时传递出旱区的声音,完成大型体验式报道《记者旱区行》。在80多篇鲜活的体验式连续报道中,有记者直击全国罕见的县城用水告急的报道,也有记者深入群众,与旱区群众一起找水,感受他们积极乐观面对困境,团结一心解决困难的报道;还有记者在采访中,把报道的视角深入到如何科学抗旱和对旱情的反思中来,用调查式报道的方式探讨如何科学抗旱,总结抗旱中的经验教训等等。在这里,媒体的职责和作用,因为其影响力而倍增,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国务院、自治区政府多次向旱区拨款,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纷纷向旱区伸出援手,也为其后的大量社会援助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最终形成合力,度过了这次特大旱灾。

在处置龙江河突发环境事件的过程中,广西党委、政府一再重申要充分听取和采纳专家意见,科学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尊重科学不仅事关治污成败,更对消除民众疑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采访中,网络上有两个舆情引起了记者的密切关注:一是高度关注事态发展的柳州市民,纷纷透过微博、网站等渠道和途径表达出他们的忧虑,即“大规模地往污染水体中投放聚合氯化铝和烧碱来消减镉浓度,虽然成效显著,但是否会引起水体的二次污染?”二是柳江下游的贵港、梧州等地以及粤港澳地区的民众,普遍对镉污染是否会冲破龙江、柳江的藩篱,进而波及整个西江流域深表忧虑,谣言、流言甚至因此而四起。

针对民众表现出来的焦虑情绪,我们当机立断采访了在广西指导治污工作的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水环境专家张晓健,他在接受专访时,用科学知识来对百姓的担忧一一作答,这对安抚民情起到了积极作用。

突发环保生态事件,由于其“突发性”特点,一般都会对社会的安全和秩序造成一定冲击,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这便是谣言传播的重要因素。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地方媒体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要善于引用专家的观点、科学的知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正确地引导社会公众对突发事件进行理智的分析与判断,帮助群众疏导情绪,消除盲目恐慌等不良心理。

猜你喜欢
旱区柳州突发事件
柳州柳工叉车有限公司
柳州老年大学校歌
寒旱区水工混凝土结构常见病害及修复技术
华北寒旱区3种根茎作物初霜后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
突发事件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宁南旱区土壤养分、酶活性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
宁南旱区有机培肥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你会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新闻浮世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