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春季露地黄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2013-08-02 03:53王建科徐跃进万正杰朱碧云
长江蔬菜 2013年24期
关键词:霜霉病抗病性黄瓜

王建科,徐跃进,万正杰,朱碧云

(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2.浙江勿忘农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春季露地黄瓜新品种比较试验

王建科1,2,徐跃进1,万正杰1,朱碧云2

(1.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2.浙江勿忘农种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采用自育黄瓜新品种(组合)和部分主栽品种进行品比试验,观察了5个黄瓜品种(组合)在武汉市洪山区春季露地栽培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自育黄瓜优势组合HT-12表现最优,产量最高、品质中上、抗病性最强,可在武汉地区栽培推广;华黄5号和津优1号表现优良;泽奥60和华黄5号(反交)表现一般。

黄瓜;新品种;春季;露地栽培;武汉

黄瓜(Cucumis sativusL.)又名胡瓜、王瓜,属葫芦科甜瓜属一年生草本蔬菜,其栽培面积大,范围广,占全国蔬菜总栽培面积的10%左右[1],在瓜类蔬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目前黄瓜在全国各地均有栽培,其中河北、山东、辽宁、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地区的栽培面积较大[2],栽培品种以瓜色墨绿、长棒形的密刺类型为主,其中天津津研黄瓜系列、中农系列和山东密刺系列是主要的栽培品种,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0%左右[3]。但不同地区生态环境各异,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各有特点,消费者的喜好也存在差异,因而适宜栽培的品种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好地满足栽培和市场的需求,不断引进和筛选适应当地的优良新品种是一个地区黄瓜生产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4,5],因此黄瓜新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受到各地育种工作者的重视[6~11]。

近年来,武汉等地春季露地黄瓜栽培面积逐步增加,选择更多适宜本地春季栽培的黄瓜品种尤为重要。华中农业大学黄瓜课题组长期从事黄瓜的遗传研究和育种工作[12~14],于2012年春季对华中农业大学黄瓜课题组筛选出的优势组合、新品种和地方主栽品种进行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武汉春季露地栽培、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组合)。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参试黄瓜材料为优势黄瓜组合HT-12,2010年自育新品种华黄5号、华黄5号(反交)、泽奥60,对照品种为津优1号。

1.2 试验设计

2012年3月30日播种,温室穴盘育苗,4月13日(苗龄15 d)定植于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基地,结合整地施基肥,667 m2施复合肥50 kg。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品种(组合)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4.5 m2左右,双株栽植,每畦14株,覆地膜。植株开花后,主蔓5节以下雌花与侧枝全部打掉,以上自然生长并及时绑蔓。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按常规方法进行。

1.3 植物学特征特性及病害调查

每个品种(组合)各小区均随机抽取10株,调查第1雌花节位、前20节内雌花数、抗病性以及果实品质性状等农艺学性状。武汉地区春黄瓜中后期易发霜霉病,6月11日调查发病情况,统计病株率和病情指数,其中病情指数=100×∑(各级发病数×各级代表数值)/(调查总数×最高病指级数)。黄瓜霜霉病病情分级标准采用朱德蔚等[15]的。黄瓜成株抗霜霉病分级:免疫(I),病情指数0;高抗(HR),病情指数1~10;抗病 (R),病情指数10~30;中抗(MR),病情指数30~50;感病(S),病情指数50~70;高感(HS),病情指数≥70。

1.4 前期产量和总产量统计

2012年5月18日为始收期,始收期后的15 d内(至6月2日)采收的平均产量之和为前期产量。总产量计算从2012年5月18日至7月3日止,为46 d内每次采收平均产量的累计值[16]。

1.5 品质分析

采用品尝法[16]对黄瓜风味品质进行调查。以脆度、甜味、香味、苦味、涩味等为基准,采用5分制,20人参与品尝,去除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参试材料的品质分数。VC含量测定采用滴定法[1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采用折光仪测定。

1.6 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DPS 7.05软件分析,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新复极差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①前期产量 从表1可看出,前期产量以组合HT-12(11.35 kg)最高,比对照高5.75%,其他品种前期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按当时市场收购价(平均3.2元/kg)折算出667 m2收益,组合HT-12的收益为5 383.43元,说明组合HT-12早熟,前期产量有优势。

表1 各参试黄瓜品种的前期产量及收益

表2 各参试黄瓜品种的总产量及收益

表3 各参试黄瓜品种生育期及植株主要性状

②总产量 从表2看出,组合HT-12和华黄5号总产量较高。以组合HT-12最高,小区产量37.20 kg,折合667 m2产量5 513.37 kg,667 m2收益为17 642.79元,比对照高4.05%;华黄5号次之,小区产量36.97 kg,折合667 m2产量5 479.78 kg,667 m2收益为17 535.28元,比对照高3.41%。其他品种的收益均低于对照。

2.2 生育期及植株主要性状

由表3可知,各品种从播种到雌花开放所需天数相差不大,最早的是组合HT-12和津优1号(CK),为40 d;华黄5号(反交)最晚,为42 d;泽奥60和华黄5号,为41 d。从株高和节间距来看,华黄5号(反交)植株最高(302 cm),节间距较长,为5.82 cm,津优1号(CK)植株最矮(274 cm),节间距最短(5.31 cm)。 津优 1号(CK)的茎最粗,为0.91 cm,华黄5号(反交)的茎最细,为0.85 cm。各个品种(组合)第1雌花节位和第1分枝节位无显著差异,组合HT-12雌花节位最低,为2.7节,津优1号(CK)第1分枝节位最高,为4.9节,华黄5号最低,为3.7节。20节内雌花数以华黄5号(5.8朵)最多,泽奥60(4朵)最少。20节内分枝数津优1号(4.7条)显著低于其他品种 (组合)。各品种的主蔓节数在31.8~33.8节,差异不大。所有的品种都是主侧蔓结瓜。

2.3 果实性状

由表4可知,供试品种(组合)的共同点是:具3个心室、瓜把溜肩形、瓜肉浅绿色、瓜棱小、瓜瘤中、瓜刺白色,瓜皮由绿到墨绿,但瓜面都较光亮。瓜斑纹存在差异,华黄5号和华黄5号(反交)为黄色斑纹点状分布,其他3个品种(组合)为绿色斑纹条状分布;单瓜质量方面,泽奥 60最大(256.8 g),组合HT-12最小(230.1 g)。几个供试品种(组合)的瓜长(32.8~35.6 cm)、瓜横径 (2.93~3.16 cm)、瓜肉厚(0.68~0.75 cm)、心腔径(1.51~1.61 cm)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华黄5号(反交)瓜把长为9.39 cm,比对照显著增加1.34 cm,其次是华黄5号和泽奥60,分别为9.12、7.58 cm,组合HT-12最短(7.54 cm)。

表4 各参试黄瓜品种果实性状比较

2.4 品质性状

由表5可知,组合HT-12、泽奥60和华黄5号风味品质得分最高,为4.5分,华黄5号(反交)次之,为4.38分;津优1号(CK)最差,为4.25分。

组合HT-12的VC含量为8.21 mg/100 g,显著高于对照品种津优1号(5.92 mg/100 g)和其他品种。各品种(组合)间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差异不明显。

2.5 抗病性(霜霉病)

由表5看出,每个品种生长后期的发病率均较高。其中泽奥60发病率最高,为100%;组合HT-12最低,为76.7%。病情指数以组合HT-12最低,为24.4,表现为抗病(R);津优1号(CK)次之,为29.3,也表现为抗病(R);其余品种均表现为中抗(MR)。

表5 各参试黄瓜品种品质性状及霜霉病自然发病情况

3 结论与讨论

由产量性状的比较结果看出,参试5个黄瓜品种 (组合)的前期产量存在显著差异,HT-12较对照品种高,并显著高于另外3个品种,而各品种间总产量差异不显著。结合市场黄瓜的销售情况看,在总产量差异不显著的前提下,前期产量高获得的收益较大,综合考察,组合HT-12前期产量最高、收益最多。

植物学性状是产量性状形成的基础,也是决定栽培管理要求的重要因素,还是评价品种优劣的主要指标[18]。雌花节位高低与早熟性有关,也是前期产量最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由5个参试黄瓜品种的露地栽培试验可以看出,第1雌花节位低的,初花期也较早。主侧蔓结瓜数、分枝数是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枝数多易造成营养生长过剩,过少侧蔓结瓜减少、产量降低,本试验中津优1号(CK)侧蔓最少,华黄5号(反交)侧蔓最多,而HT-12侧蔓数居中,产量最高。一般认为黄瓜节间长度与抗病性有关,参试5个品种的节间长度和茎粗无显著差异,推测5个品种抗病性没有太大区别与此有一定关系,可进一步试验验证。

抗病性也是选择黄瓜适宜种植品种的重要评价依据之一[19],由于本试验采用露地种植,前期天气晴朗少雨故病害较少,通过常规的施药即可救治,梅雨季节到来之后,所有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霜霉病发生,但因涝害5个参试品种很快死亡,因此只获取有关抗霜霉病的数据。有关抗病性的研究可在泽澳60、HT-12等品种上做进一步开展。

综上所述,HT-12前期产量和总产量均为最高,品质最优,较抗霜霉病,适宜在武汉地区栽培推广。华黄5号产量次之,品质较好,但抗病性一般,通过加强栽培管理、增加透光性、提高坐果率,并注意排水,加强对霜霉病的防治也可取得较好的效益,亦可在武汉地区推广。

[1]李平,孔维良,李波,等.春大棚黄瓜新组合田间预备比较实验[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2):29-31.

[2]中国蔬菜编辑部.21世纪初我国蔬菜业发展展望(二)[J].中国蔬菜,2000(2):1-4.

[3]吴雪霞,查丁石,杨少军.我国黄瓜育种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9):53-55.

[4]李加旺,李愚鹤,刘风堂.浅析我国黄瓜种质资源[J].农业科技通讯,2008(8):8-10.

[5]李怀智.我国黄瓜栽培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蔬菜,2003(8):3-4.

[6]杜中平.青海日光温室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黄瓜品比试验[J].北方园艺,2011(13):57-58.

[7]刘丽君,胡建斌,李建吾,等.12个黄瓜杂交组合比较试验[J].长江蔬菜,2011(2):6-8.

[8]曲继松,冯海萍,张丽娟,等.宁夏干旱风沙区设施黄瓜早春茬栽培适应性比较研究[J].北方园艺,2011(5):60-62.

[9]王惠霞.西宁设施温棚黄瓜品种筛选试验[J].长江蔬菜,2011(8):52-54.

[10]孟焕文,程智慧,陈燕君,等.黄瓜新品种春季大棚栽培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06-114.

[11]张翠霞,郝春燕,夏寒冰,等.黄瓜新品种比较试验[J].上海蔬菜,2013(1):15-17.

[12]徐跃进,晏儒来.春秋两用黄瓜一代杂种华黄瓜1号的选育[J].中国蔬菜,1998(3):27-29.

[13]徐跃进.黄瓜品种华黄瓜5号[J].湖北农业科学,2010(11):2 689.

[14]王建科,方小雪,李雪红,等.黄瓜嫩果皮颜色的遗传研究[J].园艺学报,2013,40(3):479-486.

[15]朱德蔚,李锡香.黄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6]王广华,刘建萍,张守才,等.春黄瓜品种预备比较试验及性状评判体系[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4,21(4):282-287.

[17]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94-197.

[18]王令涛,时小红.黄瓜新品种比较试验[J].中国瓜菜,2008(4):29-30.

[19]张素勤,顾兴芳,张圣平.黄瓜对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8(3):136-138.

Comparison of New Outdoor Cucumber Cultivars in Spring in Wuhan

WANG Jianke1,2,XU Yuejin1,WAN Zhengjie1,ZHU Biyun2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ional Center for Vegetable Improvement (Central China Branch),Key Laboratory of Horticulture Plant Bi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430070; 2.Zhejiang Wuwangnong Academy of Seeds Science Co.,Ltd.)

We carried out the comparative test to study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five outdoor cucumber(Cucumis sativasL.)cultivars in Hongshan district of Wuhan in spr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combination HT-12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e others cultivars in yield and disease resistance,and possessed better-than-average quality,which could be planted in Wuhan in large scale.The two cultivars Huahuang No.5 and Jinyou No.1 had fin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while Ze'ao 60 and Huahuang No.5(reciprocal cross)had general performance.

Cucumber;New cultivars;Spring;Outdoor cultivation;Wuhan

S642.2

A

1001-3547(2013)24-0027-04

10.3865/j.issn.1001-3547.2013.24.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D20B00)

王建科(1986-),男,硕士,研究方向为黄瓜遗传育种,E-mail:sihaizi88@163.com

徐跃进,男,通信作者,E-mail:xyjho@mail.hzau.edu.cn

2013-09-09

猜你喜欢
霜霉病抗病性黄瓜
旅大红骨改良先锋父本选系抗病性鉴定及穗部性状配合力分析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清新脆嫩的黄瓜
黄瓜留瓜要注意两点
我喜欢黄瓜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摘黄瓜
黄瓜霜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