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以齐齐哈尔市为例

2013-08-03 08:00吴石磊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创新能力因子

张 群,吴石磊,郭 艳

(1.齐齐哈尔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2.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长春130117)

一、引言

区域创新能力是各种创新主体在一定的区域环境里,运用创新资源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技术创新的能力。它是地区竞争力的直接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因素。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利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

毕亮亮等运用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模型评价了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圈”。选取了人均GDP、R&D支出占GDP的比重、政府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工业增加值等13个指标[1]。李慧聪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对山东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取了包括各地市人均生产总值、各地市财政收入、各地市科技活动筹集额、各地市科技活动支出额等6个指标[2]。朱珂君等采用灰色关联熵模型对江苏省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行了评价。在指标选取上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1—2005》,包括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与管理、创新的经济绩效等[3]。杨中楷等选取6个有效专利指标,包括有效专利存量、专利存活率、有效发明专利比例、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和职务有效发明专利比例,利用熵值法对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4]。郭丽娟等基于主基底变量筛选和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了简约指标体系下的区域创新能力。文中的指标体系参照《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包含了科技资源、科技成果、高新技术、教育环境、经济环境、开发环境、基础设施等7个一级指标和46个二级指标[5]。苗强等采用粗支持向量机模型对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试图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领域开辟一种新方法,指标体系包括区域创新环境、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效益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6]。李高阳等构建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参考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建立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结构方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7]。

表1 齐齐哈尔市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方法很多,指标设计也互不相同。比如对某省或更大范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指标选择上就可以参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但在对更小范围的城市或某一方面(如科技创新)进行评价时,则需要根据可获得的数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参考国内外的研究设计指标。

本文拟对齐齐哈尔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选取因子分析法,根据前述区域创新能力的定义中三个要素(区域创新主体、环境因素、资源因素)设计3个一级指标,希望借此研究促进齐齐哈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之路。

二、齐齐哈尔市2006—2010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评价

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齐齐哈尔市工业基础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曾经为共和国的诞生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但是存在着很多结构性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区域创新走科学发展之路。

1.齐齐哈尔市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区域创新要素构成包括三个方面,即区域主体、区域环境和区域资源[8],相应的设立3个一级指标,另外设26个二级指标,见表1。由于年鉴所列科技方面材料有限,实地搜集数据也存在缺失,所选指标需待修正。

2.评价工具及过程

本文拟选择因子分析法作为齐齐哈尔区域创新体系的评价方法,在评价过程中借助于 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首先,由于原始的数据涉及不同的计量单位,为了能够使数据具有可比性,要进行标准化处理,见表1。然后选取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初始因子分析,设定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并且按照因子分析的原则,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百分比应达到85%以上。找出主成分,再通过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看出样本指标的内在联系[9]。有4个因子(依次记为 F1、F2、F3、F4)可以完全反映这 26 项指标的信息,4个主因子的线形组合如下:

F1=∑Wi1Pi,(i=1…26),F2、F3、F4以此类推。其中,Pi表示指标体系中第 i个指标的数值,Wi1表示旋转后各指标对于F1的因子载荷,Wi2表示旋转后各指标对于F2的因子载荷。设综合评价函数为F,利用主因子对总信息量的贡献率(Ci)进行加权,可得到:

再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时可以直接得到各因子得分,带入上式,计算其综合得分F,详见表2。

表2 齐齐哈尔市2005—2009年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评价得分

3.结果分析

(1)第一公因子主要由X1 、X2、X4 、X5、X6、X7、X8、X12、X14、X16、X21、X22、X23、X24、X25、X26来解释。它们分别是大中型企业个数、国有单位按专业技术人员、高校在校学生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铁路货运量、铁路客运量、公路货运量、邮电业务总量、利用外资额、省级科学技术奖、区域内GDP、人均GDP、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教育支出、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全市从事科研、地质勘查业和教育事业人数。它们作用在第一因子上的载荷权重很高。此公共因子可命名为社会综合因素。第二因子主要由X3、X11、X15、X17、X19来解释。它们分别是高校专任教师、公路里程、重点科技项目、技术合同、图书馆从业人员高级职称。此公共因子可命名为科技因素。第三因子主要由X9、X10、X18、X20公路客运量、航空客运量、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举办训练班班次、图书馆总流通人次。此公共因子可命名为环境因素。第四因子主要由X13、X1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重点科技项目来解释。此公共因子可命名为投资因素。其中第一因子(社会综合因素)起决定作用。

(2)结合时间来看,齐齐哈尔区域创新建设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其中2007年略降。从得分构成来看,F1、F3在2008年、2009年占比最高,说明解释两者的因素在这两年有显著提高,其中F1发展最快,贡献最大,即齐齐哈尔市区域创新有着雄厚的基础。而F2发展一直较慢,即高校专任教师、公路里程、重点科技项目、技术合同、图书馆从业人员高级职称等,这是一个地区区域创新水平的直接体现,有待发展和建设。

三、2009年齐齐哈尔市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比较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齐齐哈尔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再结合黑龙江省全省地级市情况横向分析,认清现状,着眼未来。

1.2009年齐齐哈尔市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指标设计及数据来源

此指标体系设计与前文类似,共包含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见表3。笔者查阅了《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但所列指标没有具体城市的科技数据,同时参考了《黑龙江科技年鉴》,也没有获得最新数据。最后通过《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相关指标设计了此8个指标,所选指标需待修正。原始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统计年鉴2010》,因而是对齐齐哈尔市与黑龙江省其他城市2009年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

表3 齐齐哈尔市与黑龙江其他城市2009年区域创新能力比较指标体系

2.评价工具及过程

此处仍运用因子分析法。先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见表4。通过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再进行因子载荷矩阵旋转,最后通过前面的得分公式计算各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综合得分F,详见表5。

表4 标准化后的数据

表5 2009年黑龙江各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评价得分及排名

3.结果分析

(1)第一因子主要由 Y1 、Y2、Y3、Y4、Y5、Y6、Y8、Y9、Y11来解释,包括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单位数、各地区高校数、各地区高校专任教师、各地区高校在校学生数、各地区科研、地质勘查、教育法人单位数、各地区按行业分城镇固定投资(科研、地质勘查、教育)、各地区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各地区财政收入、各地区科研、地质勘查、教育年末就业人数。他们对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二因子主要由各地区人均GDP、各地区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来解释,他们对各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设起着辅助作用。

(2)由表5来看,哈大齐三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得分名列前三,牡丹江随后。可是,齐齐哈尔市与大庆和哈尔滨得分的差距是明显的。在F1上与哈尔滨差距大,原因包括哈尔滨大中型企业多,高校林立,科研、教育整体素质高。在F2上与大庆差距大,主要由于大庆地区人均GDP接近于齐齐哈尔的6倍,是哈尔滨的2倍。牡丹江市排在第四位,在得分上与齐齐哈尔市差距不大。

四、提升齐齐哈尔区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区域创新主体是指从事创新实践的承担者,主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结合上述结果分析,笔者从主体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1.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发挥带动效应

前文分析,齐齐哈尔与哈尔滨和大庆在人均GDP、大中型工业总产值上差距大,可以通过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来改善。大中型工业企业是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10]。如表6所述,在2005—2007年齐齐哈尔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开发机构数目和人员数量在减少,新产品销售收入增加得不多。因此,如何鼓励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科技攻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表6 2005—2007年大型工业企业科技情况

2.培育和引进高级人才,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齐齐哈尔市在科研人数、高校教师人数上与黑龙江前两名有差距,与牡丹江市差距不大。比如在2007年齐齐哈尔科学家和工程师有8 393人,而大庆有17 417人,哈尔滨有44 486人[11],因此要形成危机意识。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联系,鼓励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3.完善政府服务职能

政府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主体的一部分要完善它的服务职能。2007年齐齐哈尔市地方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49,大庆为 0.86,哈尔滨为 2.65[12],差距是明显的。因此,要有效地制定各种科技、财政、社会管理政策,使得社会资源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同时,完善地方环境建设,从人、财、物上为企业配套,向发达地区多学习和借鉴。

4.提升科技中介机构的能力

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纽带,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媒介,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2010年,齐齐哈尔市从事科技中介机构有16家,主要承担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及技术转让等功能。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引导和人员的培训,营造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创业者。同时,对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并加强规范性管理,以帮助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能力和信誉。在培育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同时,逐步向市场化运作转移。

[1]毕亮亮,施祖麟.长三角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及“区域科技创新圈”的构建——基于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模型的初探[J].经济地理,2008,28(6):946 -952.

[2]李慧聪.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省各地市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4):413 -416.

[3]朱珂君,王 英.基于灰关联熵模型的区域创新体系评价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价值工程,2009,(5):57-60.

[4]杨中楷,沈露威.基于有效专利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2(1):30-33.

[5]郭丽娟,仪 彬,等.简约指标体系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基于主基底变量筛选和主成分分析方法[J].系统工程,2011,(7):34 -40.

[6]苗 强,窦艳杰.基于粗支持向量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商业时代,2011,(17):130 -132.

[7]李高扬,刘明广.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5):28-32.

[8]蒋 平.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6.

[9]郝黎仁,等.SPSS实用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304-314.

[10]项国明.东北区域创新系统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11]黑龙江省科技厅.黑龙江科技统计手册(2008)[DB/OL].http://sts.hljkj.cn/kjtjzhsj/.

[12]让科技创新领跑鹤城——党的十六大以来齐齐哈尔市实施科技创新五年项目回顾[EB/OL].(2010-10- 24)http://www.hlj.gov.cn/xxbs/system/2007/09/05/000065481.shtml.

[13]陈 武,王学军.基于CSM的区域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2010,(10):81-86.

[14]傅利平,王向华,王明海.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模型研究——基于知识生产函数和主成分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11-116.

[15]彭建娟,何健华,李俊江.基于金融发展的区域自立创新能力建设X效率研究——以东北三省为例[J].东北亚论坛,2011,(5):92 -98.

猜你喜欢
齐齐哈尔市创新能力因子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SWOT的齐齐哈尔市冰球城市建设研究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齐齐哈尔市冰上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优化对策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齐齐哈尔市慢行交通系统调查与思考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