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欧桑》如何走向世界

2013-08-14 12:46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3年24期
关键词:苗族贵州民族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本期访谈嘉宾

常 海:黔东南州歌舞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德芹: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文企联姻推动《仰欧桑》走出去

当代贵州:8月1日,由中央民族乐团、贵州省黔东南州歌舞团、贵州仰欧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的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在国家大剧院上演,开启全球巡演序幕并获观众广泛好评。此次演出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常 海:从7月《仰欧桑》开始售票以来,不到1个月演出门票全部售罄,这在国家大剧院并不多见,充分显示出黔东南苗族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为展示黔东南苗族特色文化,我们在剧中创新艺术表演模式,将歌、舞、乐、服、俗等生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打造全景式的视听盛宴。目前,像这样的歌舞剧艺术表演形式在国内外还比较少见。

歌曲方面,天籁般的苗族原生态演唱与中央民族乐团合唱队的演唱完美配合。特别是西江千户苗寨81岁苗族歌师侯天祥的吟唱,展现了苗族古歌的魅力和苗族文化的厚重历史。

舞蹈方面,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原生态舞蹈与艺术舞蹈相得益彰。

器乐方面,中央民族乐团大型管弦乐与苗族民间管弦乐交相辉映。

服饰方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苗族手工服饰与国际化的舞蹈设计服饰同样精美绝伦。

习俗方面,苗族祭祀、姊妹节、苗年、鼓蔵节、游方、婚俗等独特风俗与创新的舞美设计相互融合,精彩纷呈。

《仰欧桑》上演后,观众好评如潮。实际上,这部剧的孵化用了9个月,排练只用了1个多月,这么短的时间里创作、排演这样一部大型管弦乐歌舞剧并获得成功,所有参与其中的主创及演员都付出了大量心血。首演成功后,大家开始有幸福感了。幸福感来自几个月的煎熬和辛苦后,我们的“苗族中国梦”终于成真,黔东南苗族文化精品终于成功地走出去并登上国家顶级艺术殿堂。

此次演出的成功,得来不易。作为一个以传承、保护和发展苗、侗等少数民族艺术为宗旨的国有专业文艺院团,黔东南州歌舞团建团半个多世纪以来曾代表国家、省、州出访美国、英国、法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60多位国家元首和政要的亲切接见,先后参加过央视春晚、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不少荣誉。

但2011年完成转企改制后,州歌舞团面临人才短缺、资金匮乏、院团和剧目管理混乱、项目策划能力不够、硬件太差等突出问题,发展举步维艰。我们意识到,作为文化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发展思路和产业规划,尤其是必须创作出面向市场、面向百姓、既叫好又叫座的拳头产品。

2012年11月,中央民族乐团在黔东南州建立民族民间音乐实践基地。结合这一契机,在中央民族乐团的帮扶和指导下,我们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长篇叙事古诗《仰欧桑》改编成歌舞剧搬上舞台,将其作为多彩贵州的又一个生动形象展现给国内外。

此次与中央民族乐团的合作,不仅在黔东南,而且在贵州都是第一次。

当然,此次首演成功,也得益于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宇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的支持。未来,我们将依托“仰欧桑”文化品牌影响力,与战略投资者积极合作,打造“仰欧桑文化产业园”,开发“仰欧桑”酒类、饮料、服饰、食品等系列衍生产品,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链。

这一项目的成功运作,还得益于国家文化部,省、州、县等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雷山县委、县政府除了提供项目用地优惠政策等配套支持外,还对这部剧落地西江后给予每年采购不低于400万元门票的扶持。

尽管发展前景看好,但《仰欧桑》目前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需要花更多气力不断进行打磨,就像“苗族美神”仰欧桑在清水江孕育、出生和走向辉煌的过程一样。

当代贵州:下一步将如何推动《仰欧桑》走出国门?

常 海:9月开始,《仰欧桑》将陆续走进清华大学等高校进行巡演,这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一种形式。大学校园是个很好的传播平台,通过把民族文化和时尚流行元素结合起来,能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民族文化。

12月,《仰欧桑》将走出国门进行全球巡演,今年底到明年将在全国一线城市进行巡演,预计总演出场次不低于50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推动《仰欧桑》走出去,还能推广贵州民族文化和文化旅游,树立贵州文化新形象。

张德芹:《仰欧桑》的大学巡演,将与“习酒·我的大学”公益品牌项目形成良好互动,在传播苗族文化、传递习酒提出的“苗族中国梦”的同时形成公益链条。

“文化+公益”的有机结合,将产生很好的叠加效应。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的社会精英,“文化+公益”的形式能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作为全国性公益品牌,“习酒·我的大学”项目本身的知名度也有利于《仰欧桑》的宣传推广。

习酒与《仰欧桑》都有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不仅是走出贵州,更要走向世界。当前,习酒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26个销售网点,2013年预计将达到30个。这些既有资源,将为《仰欧桑》下一步的全球巡演提供支撑。

优势资源的强强联手

当代贵州:《仰欧桑》与习酒公司的文企联姻,双方是基于何种考虑?

常 海:民族文化要想获得长久生命力,必须走市场化道路。此次双方的联姻,就是一次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合作共赢的探索。对《仰欧桑》而言,选择习酒,是因为习酒具有良好的品牌资产、强大的宣传能力和渠道优势。

同时,习酒公司及时给予《仰欧桑》数额不菲的赞助,给社会各界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必将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扶持民族文化发展,共同推动贵州本土文化走向繁荣、走向世界。

张德芹:习酒作为贵州白酒代表,与《仰欧桑》所代表的贵州苗族文化共生于同一地域,同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因此二者有极高的契合度。习酒扶持贵州特色文化发展,从目前来看是一种企业担当和社会责任,但从长远来看,相互协作、优势共享才是最终发展方向。

好的白酒品牌能走到今天,里面一定有企业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敬畏、传承和恪守。作为白酒企业,我们必须遵从酒文化,遵从行业文化,比如传统工艺、标准等;同时也必须吸收并传承民族文化的精髓。文化与商品是相辅相成的,文化催生了商品,商品反过来又丰富了文化。让两者相互顺应,才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道。

因此,白酒作为民族产品必须回归到文化中,只有这样才有出路。老祖宗是怎么做酒、卖酒的,怎么服务人的,我们就该怎么做。总之,白酒企业应该传承真正的酒文化和白酒价值观,比如提倡和推广文明饮酒等。只有积极思考并努力传播中国文化,才是中国白酒企业走向世界的根本途径。

当前,习酒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而习酒的使命除了走出去,还要将我们源远流长的白酒文化及民族文化一块带上。苗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底蕴深厚。作为贵州企业,习酒更有责任推动包括苗族文化在内的贵州文化走出去。

随着《仰欧桑》品牌影响力的逐步建立,必将与习酒形成相得益彰的良好互动,两个品牌之间乃至两大产业之间将拥有许多合作点和发展空间,释放出贵州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的巨大能量。毕竟,这是两种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的强强联手。

《仰欧桑》目前虽然还处于品牌影响力创建阶段,但它所取材的苗族长篇叙事古歌《仰欧桑》已流传千年,是同《格萨尔王》一样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民族的,更是全人类的。这种民间艺术的无价之宝,一旦为世界所认可,必将产生强大影响力并为企业品牌注入持续活力。

习酒企业文化所倡导的“崇道、务本、敬商、爱人”中,核心是“爱人”,这和仰欧桑牺牲自己救助众生的“大爱”精神相契合。有这种契合,习酒希望在推动《仰欧桑》走出去的过程中,能带动相关产业乃至全社会,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出去,最终形成整个民族、整个社会的“爱人”情怀。

此外,文化给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最终所有产业都将受惠。随着时间推移,这必然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因此,不仅习酒将一如既往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未来必将有更多企业加入这个行列。

猜你喜欢
苗族贵州民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贵州,有多美
MINORITY REPORT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