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人才强县 深度对接转型跨越

2013-08-15 00:51中共临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明星
支部建设 2013年22期
关键词:强县临汾优秀人才

■中共临汾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明星

近年来,临汾市坚持“事业要发展,人才要发力;经济要转型,人才要先行”的人才理念,咬住强县不放松,一鼓作气抓引深,深入推进人才强县,深度对接转型跨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聚焦发展需求,把人才强县的重点转在人才强“带”上

2012年,临汾市委、市政府决策和建设的“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覆盖2200平方公里的沿汾区域,贯穿6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建设51个各类产业园区和19个重点小城镇,包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丰富内涵,承载“十二五”末全市65%左右的GDP和财政收入。“经济带”既是临汾转型跨越的“航母”和项目建设的龙头,也是临汾推进发展的主战场和人才工作的大舞台。建设“经济带”,人才是关键。人才的需求出现在哪里,人才工作就应当跟进到哪里。因此,我们及时把人才强县的重点转移到人才强“带”上。去年11月,由组织部门牵头,人才工作领导组成员参加,利用2周时间,深入“经济带”内有关县(市、区)、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先后召开6次120余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和1次调研总结会,对人才工作如何服务“经济带”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经过深入调研,基本掌握了人才需求的“缺口”,具体找到了对接发展的“接口”,研究制定了《关于人才工作服务“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把“经济带”建成人才“聚集带”、智力“支撑带”和发展“示范带”。

二、聚集政策能量,把人才强“带”的重心放在创新政策上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政策是人才工作的第一能源。因此,针对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我们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市县两级每年外出举办一次规模较大的招才引智活动,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在全面抓好各类人才培养的同时,按照“一县一业”发展和“经济带”内重点园区产业发展对实用技能人才的需求,整合培训资源,强化供需对接,采取多种方式,每年培养实用技能人才1万名左右。针对人才结构不优的问题,采取实施补贴政策、开通绿色通道、公选年轻干部等创新举措。凡我市确需的全国“211”和“985”院校毕业的学士、硕士、博士,落户到我市工作,分别给予10万、20万、30万元的一次性补贴;自愿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对于博士研究生,采取考察与考核的办法引进,对于硕士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未形成竞争的岗位,采取考察与考核的办法,形成竞争的岗位,采取考试与考核的办法。同时,采取市县联考的方式,每两年公选一批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针对人才作用不强的问题,采取完善联系专家制度、用活现有优秀人才、创建人才工作基地等综合措施。加强党委与各类专家人才的联系沟通,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重大事项的研究决策,吸收党委联系的有关专家列席参加。对于受到省市表彰的优秀人才和高级专家,给予外出疗养休假待遇。对于学有所长的优秀人才,采取挂职、借调、委派等方式引导他们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创建一批人才创业孵化、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人才工作基地,创建1个基地,市里奖励10万元。市县两级按照不少于本级可用财力5‰的比例预算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人才引进补贴和表彰奖励。

三、聚合工作举措,把人才强“带”的重任落在工作项目上

项目化推进是整合资源、凝聚力量、重点突破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强“带”的主要任务、目标和举措凝结为十个项目,即:完善一个联系专家制度,用好一批现有优秀人才,培养一批实用技能人才,实施一项补贴人才政策,开通一条引才绿色通道,建立一个招才引智机制,创建一批人才工作基地,重奖一批先进集体个人,落实一笔人才专项资金,形成一套人才政策措施。这“十个一”,既是人才强“带”的任务和推进落实的抓手,也是工作创新的项目和考核奖惩的依据。

转型跨越是一个没有边界的大舞台,人才强县是一篇没有结尾的大文章。我们通过人才强“带”,引深人才强县,助推人才强市,努力使人才工作做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的中心化,针对问题、形成决策上的政策化,突出重点、整合任务上的项目化,进一步提高了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强县临汾优秀人才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中国十大经济强县:江苏占一半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建立党委联系优秀人才工作制度
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
8地打造绿色生态型服务业强县
企业招聘优秀人才的经济学分析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省直管县”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