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钦向:用一生修“路”

2013-08-15 00:51任玉梅
当代贵州 2013年5期
关键词:修文县刘老县城

文Ⅰ本刊记者 任玉梅 图Ⅰ本刊记者 杨 舰

冬日的上午,修文县城的街上,阳光透过树缝洒落在一个正在扫街的老人肩上。远远望去,淡金色的阳光为他勾勒出一幅剪影。路边来去匆匆的行人隔老远看到他,都会打招呼:“刘老,你又在扫地啊!”

这个被当地人尊称为“刘老”的人,是86岁的老八路刘钦向。

“我一定能修好这条路”

老八路刘钦向其实并不是修文人。86年前,他出生在河南密县(今新蜜市)的一户农家。15岁时,为躲避国民党抓壮丁,他和几个伙伴一起逃离了家乡。1943年,他加入八路军太行军区独立十八团,此后他相继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回忆那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老人以寥寥数语带过,只说自己的命“就像是从死人堆里捡回来的”。

解放后,刘钦向转业到地方,先后在贵州桐梓县、修文县工作过,直到1985年6月,58岁的他从修文县工商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离休干部。

1986年夏季的一天,天空下着毛毛细雨,刘钦向一大早就出门晨练。当他走到县城川会馆路段时,突然看到一个上学的孩子在林间小路上摔倒。将孩子扶起后,刘钦向下意识地看了看,发现这条路非常窄。“连羊肠小道都不如,简直不能叫路!而且,由于是在山坡上,路非常陡,很容易摔伤人。”

“反正我闲着没事,就把这条路修一修吧。”刘钦向告诉记者当时的想法。

但修路要先取得山林承包者的同意,于是,他很快找到了承包这片山林的村民王永明。得知他的来意后,王永明劝他:“你看你年纪一大把了,还修什么路?而且,修路多大的工程,你一个人怎么干得来?不如我送你一小块地,你就随便种点菜吃。”

然而,刘钦向是个“倔老头”,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干到底。“就算只有我一个人,我也一定能修好这条路。”拗不过他,王永明只好说:“那就随你吧,要用哪块地你就随便用。”

说干就干。第二天刘钦向买来了锄头、铁镐等工具,挎上水壶,戴上草帽,开始了他的修路之旅。

这一修,就是20多年。

7000多个日子里,刘钦向这个“现代愚公”风雨无阻,一锄一锄地刨平路面,一块一块地用石头砌平路基,挖高填低,去陡为平,终于将这条700米长的崎岖山路变成了一条从县城通往沙溪村、2.5公里长、4.5米宽、能通汽车的毛路。

“其实,也不能全算我的功劳。”老人摆摆手说,“后来政府又用推土机来推,在原基础上把路面降低了6米。”

1997年夏天,山洪暴发,这条路上有5处30米长的路段被泥石流堵塞。当时,刘钦向正生病发烧,由于担心孩子们的上学和村民们的出行,他不顾家人反对,带病连续开挖8天,终于使道路恢复了畅通。

此后,刘钦向发现,由于路面不够宽,过往的车辆错车时很不方便。于是,他到附近的水泥厂协调了几十吨水泥,发动附近的水泥厂、煤厂的职工和村民共100多人捐了6000多块钱,投工投劳把路面加宽、硬化,并在道路两旁配置了路灯。之后,又用一年的时间,在路两边挖了排水沟,栽下50棵行道树。

“如果没有刘老,我们哪能有这么好的路!”沙溪村村民付善伦很感慨。

“要种花,不要栽刺”

在修文县龙场镇有个偏僻的小村子沙溪村,50米宽的修文河从村里的上田坝路段穿村而过,在带来美丽风景的同时,湍急的河水也给附近上百户村民造成了出行的不便。“常年都得踩着石头蹚水过河,稍一涨水,就过不了。”村民刘世群说。

1997年10月,刘钦向路过这里时,看到村民和孩子们赤脚蹚水过河,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决定在这里修一座桥。“这样,既能解决村民的通行问题,又可以帮他们蓄水,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他说。

回到县城,他立即找到工商局的领导。领导犯了难,单位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

可刘钦向心中早就打好了主意:“县里面有这么多单位和离休干部,各个单位拿点,大家再捐点,不就够了?”他率先捐出300元,挨个游说老干部,同时把县里的财政局、工商局、交通局等各个单位都走了一个遍。不到一个月,居然募集到6万多元钱。

随后,他把离退休的老同志召集起来,组成了上田坝桥筹资修建工作小组,自己担任组长兼工程指挥长,又发动群众自带工具,投工投劳一起干。“群众都很支持,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在修桥的同时还修了水窖和水沟。”刘钦向说。

半年后,当这座54米长、8米高、被村民们称为“情深桥”的石桥修好时,县有关领导及附近村寨的乡亲们都来参加竣工典礼。大家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自发地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那天,乡亲们还特地把刘钦向请上主席台讲话。

“刘老好啊!多亏了他,我们才通了路,有水吃,有桥过。孩子们过河读书,我们做父母的也不用像以前一样提心吊胆了。”村民郑万仙说。

此后,刘钦向又开始关注起县城的垃圾桶。平时爱好种花的他,看到每个垃圾桶上都有一个方形凹槽,干嘛不利用这些凹槽种点花美化县城呢?他想。

于是,他用麻布口袋运来泥土填进凹槽,种上一株株菊花。此后,每当入秋时节,淡淡的菊花香便弥漫在整个县城里。

2002年,修文阳明大道建成后,刘钦向看到阳明大道的牌坊底下有大片空地,又从家里移来了“一串红”等花木栽种。

“一个人要种花,不要栽刺。”老人的这句话,似含深意。

“做啥事都要想着群众”

从2005年起,刘钦向养成了一个固定的作息习惯:早上6点半起床,进行早锻炼;8点半回家吃过早餐后,到大街上义务打扫卫生、监督不文明行为,或是提着垃圾桶、拿火钳在花园里草坪上捡垃圾,一直忙到中午11点,才回家休息;下午两点,他又扛着锄头,提着水桶出门,给街道旁或社区里的小树、花草松土、浇水,直到下午5点回家。

2008年初,刘钦向发现许多人都喜欢到县政府后面的西门坡游玩,于是又萌发了在这里建一个亭子供游人和过路人休憩的想法。

在山林承包者同意后,他率先捐出1.1万余元,并发动群众集资1.7万元,不到半年,就修起了一座占地4平方米的亭子、一个水泥坝、五个花池和一个简易厕所。在他的带动下,附近的群众自发地在亭子旁种了桃树、桂花树、樱花树、石榴树、金银花等,很快这里便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无论做啥事都要想着群众,依靠群众。只要把群众发动起来,什么事都做得成;如果发动不起来,就只能是累死你自己还干不好事!”刘钦向总结说。

早在2005年,刘钦向被查出患有高血脂、脑动脉硬化等。现在,他又患上了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每天要打两针胰岛素,走路的时间一长,双腿就会发肿。家人劝他别出去忙了,好好休息吧。他却说:“不行,这是搞惯了的,不做心里发慌。”

27年来,热心公益的刘钦向先后16次获得全省“老有所为奉献奖”,入选2006年“感动贵阳18个人物故事”、2009年“十大感动贵阳人物”、贵阳市2010年度“身边的好人”、2012年“感动修文人物”。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这个质朴的老人却说:“我做的这点事不算什么,都是应该的,更不需要什么奖励。我们共产党员做的事,只要群众说好就够了。”

猜你喜欢
修文县刘老县城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太原古县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珍爱地球 修复矿山
一次只爬两层楼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修文县开展少年儿童走进检察机关活动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古稀爷爷爱护蝉
修文县道德讲堂离退休干部工作局分堂开讲
修文县企业关工委关爱孤独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