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群众”还是“联系干部”

2013-08-15 00:44王厚明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利益权力党员干部

文|王厚明

当前,各地都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找出不少问题。比如,从不少党政机关现状看,“联系干部”似乎更甚于“联系群众”。一些党员干部对联系群众并不热心,即使是有联系群众的表面之举,也只是迫于形势、迫于任务,不得不“联系群众”。尽管标语口号、会上网上、文件报道中喊的都是“联系群众”,但在有些党员干部内心深处想的还是“联系干部”。每个党员干部们都不妨自问,我们联系的对象真的是群众吗?

现实中,为什么会有“群众联系干部”的现象?群众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多为自然单纯的交往,群众个体势单力薄,能量有限,即使联系得再紧密,也办不成多大的事。在一些群众眼中,干部拥有大小权力、利益资源和话语权,有事不求他们求谁?所以不少人热衷于主动“联系干部”,以求达成自己的愿望。而现实中也确实一些有职有权的党员干部对待群众奉行的是“谁找我我理谁、谁拍我我向谁、谁跟我我帮谁”的庸俗信条,群众不主动密切联系自己,就不热心为群众办事,迫使群众不得不主动“联系干部”。因为不联系就办不成事,不联系就会被边缘化,即使再不情愿,也要时常走动,打点打点,搞感情投资,以期为自身的利益铺路搭桥。事实上,这样的“联系”就是“巴结”,为很多人所不齿,却包含了许多无奈。从中反映出的深层问题则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方面做得太差!

还有一种现象是许多党员干部热衷于“干部联系干部”,热衷于编织干部之间的“互联网”,以期加强联系,互留方便之门,办起事来能以公权力互相照应。凡是在密切联系范围中的干部,见了面免不了请吃、吃请,逢年过节总要看望、问候,大事小情少不得请示汇报,可谓“谈笑有权贵,往来无白丁”。而与无权无势的普通群众交往,他们是很不屑的。有了“干部联系干部”,就难免产生“官官相护”的事情。他们相护的是彼此的权力地位、权钱交易、失误过错、违纪违规、包庇纵容。维系的是互相提携、利益共享的特权共同体。当然,“被联系”的干部一旦离位失势,那些热衷于“干部联系干部”的人就会抛弃他们,转而寻找新的联系对象。“干部联系干部”的现象背离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

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对“联系群众”表现漠然,而对“联系干部”趋之若鹜?剖析原因,是对脱离群众会动摇执政基础的危险缺乏深切忧患。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以及和平环境中,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外部压力减小,特别是没有了生死攸关的危险,党群干群之间相互依赖性减弱。这使得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淡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观念,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殊不知,当我们心中联系的对象不再锁定为人民群众,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民心向背,也决定了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民族的兴衰成败。可见,联系群众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问题,而是一刻也不能放松的问题。

少数党员干部履职用权缺失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责任也值得关注。由于深化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调整,群众对权力的焦虑感和利益的敏感度不断上升。他们对能否一下子完全彻底地解决其现实利益并不苛求,而在意于能否得到积极回应、公正操作、尽力解决。群众联系干部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趋利性,对生存权利质的改善的追求,如果刻意回避或排斥群众的利益诉求,固守能为自身谋利的特权,党员干部所拥有的身份和权力不能与服务划等号,权力就容易发生异化,进而导致责任弱化。那么,不闻民间疾苦、不问群众冷暖、不知民情民意的不“联系群众”就成了自然的事,助推了趋炎附势、党群相分的不良社会风气。当下不容耽搁的是,所有党员干部必须从灵魂深处作出“联系群众”还是“联系干部”的正确选择。

猜你喜欢
利益权力党员干部
党员干部新书架
配偶短线交易利益返还责任的解释论展开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I Love You, Dear China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利益与西瓜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