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善与恶——解读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2013-08-15 00:54吴艳梅
科技视界 2013年22期
关键词:桑顿巴克哈尔

吴艳梅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云南 丽江 674100)

0 引言

杰克·伦敦是美国19、20世纪之交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野性的呼唤》是其最有名的代表作。该作品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巴克在法官米勒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淘金热的兴起,需要许多强壮的狗去北方拉雪橇。突然有一天米勒家的一个园丁把他卖给了狗贩子,让巴克吃进了苦头,让他见证了什么是棍棒原则和犬牙原则。后来巴克又被卖给了淘金者哈尔,又到了约翰·桑顿的手里。最后桑顿死了,巴克冲向了荒野。该小说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生动的语言形象,感人的故事情节,巴克被刻画成了一个“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的强者。

在中国,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各种不同的理论对《野性的呼唤》进行不同角度解读的研究者们比比皆是。但是专门对作品中巴克的主人善与恶的研究鲜有提及。尽管有些评论家对书中巴克的主人有所评述,但是笔墨不多。因此笔者拟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出作品中人性的善与恶,为后来的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1 讨论与分析

1.1 人性的善

小说刚开始,巴克是文明社会的产物。米勒先生是一位法官;是巴克最初的主人,给巴克提供一切物质上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巴克出生在富丽堂皇的米勒法官大舍中,过着安逸舒适的、逍遥自在的贵族生活。“巴克既不是宠物,也不是猎狗,但这一片天地却是他的。他跳到游泳池里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他给法官的女儿摩莉和爱丽丝当保镖,陪她们在漫长的黄昏或是清晨到处游逛。冬天的晚上他睡在法官脚边,面对着图书室呼啸的火苗;他把法官的孙子背在背上,或是跟他们在草地上打滚。”[1](p4)这里没有争斗和负担,有的仅是奢华和满足。主要依赖主人而生活,对主人忠心耿耿,对人类充满了信任。在他的道德观念里,人类是善良的,对主人忠诚、信任,能带给他无限的满足和快乐。

约翰·桑顿是巴克的最后一位主人,在克朗代克地区生活,是个经验丰富的淘金者。桑顿眼睁睁的看着巴克被哈尔狠狠的毒打,后来奋不顾身的把即将被打死的巴克从可恶的哈尔手中救出。桑顿愤怒地说:“如果你再打这只狗,我就杀了你!”[1](p108)于是,和哈尔展开了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搏斗,巴克终于被救了。桑顿救了巴克一命,对巴克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文明社会以来,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

当然了,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桑顿先是救了巴克的命,又对巴克朋友般地惺惺相惜,换来巴克对桑顿的视为知己者死。”[2](p105)桑顿的指令它无条件服从;桑顿吹嘘打赌,它拼尽全力支持;桑顿落河遇险,巴克奋不顾身的救;有人欺负桑顿,它挺身而出,疯狂地复仇。当然了,对于桑顿说,巴克不是仆人,而是伙伴。“桑顿吃晚饭时巴克冲回了营地,巴克向主人表达了狂暴的欢喜,把他推翻,爬在他的身上,舔着他的脸,咬着他的手——像个大傻瓜似的玩着。约翰·桑顿对这种玩法给出了一种特殊的回报:他抱着巴克前仰后合、笑着、乐着、深情地骂着。”[1](p147-148)毫无疑问,桑顿与巴克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关系。即使野性的生活吸引着巴克,使他不断地远离人类的生活,但是他对桑顿的爱总是促使他最终回到桑顿的身边。最后,桑顿死了,这给巴克流下了无限的惆怅,而这惆怅有点像饥饿。可是这饥饿却不能用食物来填补,而使巴克疼痛难忍。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间的真善美在米勒和桑顿那里表露无疑。米勒先生把巴克当成了家庭成员之一,陪他们一起吃喝玩乐;而桑顿把巴克当成了他的伙伴、朋友,当成了他的患难之交。在米勒和桑顿那里,巴克得到的是这两位主人无私的爱。“世界人生的至善至美,对人来说,是一种既可及又不可及的理想境界,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3](p124-125)

1.2 人性的恶

曼纽儿,米勒先生家的园丁,喜欢赌博,靠他自己的工资是无法生活的,况且他还有老婆和一大群孩子要他养活呢。伴随着淘金热的到来,由于淘金者的贪婪以及曼纽儿的鼠目寸光,巴克被他忠诚的园丁以100美元的现金卖给了狗贩子。从此巴克便逐渐地远离了人类文明,他的生命开始被人奴役,他的生命不再属于自己了,他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的主人。正如何亚卿所说:“在利益和金钱面前,自私的人类丧失了生态道德,动物和自然成了服务人类和被人类利用的对象。”[4](p126)

凶残的红衣男子(狗贩子之一)对巴克的虐待有增无减,巴克坚持反抗,但最终被他的大棒驯服。“在一次特别的猛烈的打击之后勉强站起身子时,他已昏昏沉沉再也扑不出去了,只能颤颤巍巍有气无力地迈了迈步。血从他鼻子、嘴和耳朵里流了出来,他那身漂亮的毛衣上溅满了斑斑点点的带血的唾沫。这时那人却抢先一步对着他的鼻子狠狠地一棒打了过来。这一棒可痛得他钻心彻骨,比他挨过的所有的棒子都厉害。”[1](p290)巴克在狗贩子手里受尽折磨,但他还看到另一只狗,既不妩媚又不服从,最后在为争夺控制权的争斗中,被活活打死了。之所以崔光婕说:“是金钱使人类失去人性,变得邪恶,可怕甚至比动物还野蛮。 ”[5](p121)

哈尔,美国淘金者,与姐姐玛尔赛蒂,姐夫查尔斯一同来到加拿大探险,寻找发财的机会。他们三人从狗贩子手里买下以巴克为首的狗对,并试图驯服这支队伍,他们是巴克的新主人。这三个人在荒野中无任何经验,既贪婪又无知,而且没有理性,也就是没有人性。因为他们的计划不周,致使狗对饥饿难耐,此时还对狗群进行血淋淋的屠杀。“有一天性格温顺的比利倒下了,再也爬不起来。哈尔已经换掉了手枪,便拿起斧头对准躺在皮带下的比利的脑袋一敲,然后割断皮带把尸体拖到了一边。”[1](p323)他们心狠手辣并且残酷无情,在金钱面前不顾一切,不择手段。为了利益,人类可以漠视自己的人性而无情地对待那些可怜的生命。是金钱使人类失去理性,变得邪恶。哈尔一家很愚蠢,缺乏经验,还刚愎自用。不听别人的劝告,在冰层即将解冻之时,还强行狗群拖着沉重的雪橇上路。最后他们的愚蠢得到了回报——葬身于北方冰冷的河流中。正如蒋承勇所说:“人的灵魂在爱与恨、贪婪与满足之间需要平衡”。[6](p331)也就是人要有理性,“理性也即意味着人的善性,善性与人同在,因而善的力量最终将战胜邪恶。”[6](p149)

2 结语

综上所述,《野性的呼唤》表面上讲了一条叫巴克的狗的故事,而实际上巴克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适者生存的强者,是一个硬汉。法官米勒把巴克看作了他们家必不可少的成员之一,巴克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他是主人的一个伙伴或玩伴,这里没有争斗和负担,有的仅是奢华和满足。在桑顿那里,巴克是朋友是伙伴是患难见真情的忘年交。这两位主人身上充分体现出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人类的贪婪、自私、残酷无情也就是人性恶的一面在小说中园丁曼纽儿、红衣男子以及哈尔一家的身上表露无疑。

[1]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M].孙法理,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2]周天楠.回归自然 善待生命:《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中人性的解读[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4-106.

[3]赵凯.人类与悲剧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4]何亚卿.敢问路在何方:从贝克到狼的嬗变看伦敦的生态哲学[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5-128.

[5]崔光婕.《野性的呼唤》中的人性和野性[J].文学教育,2009(6):120-121.

[6]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体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桑顿巴克哈尔
温泉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温泉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