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与海绵状血管瘤的CT鉴别诊断

2013-08-15 00:51聂新建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4期
关键词:海绵状低密度门静脉

聂新建

原发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内常见的肝肿瘤,两者从临床症状上难以区分,在CT平扫亦难鉴别,鉴别靠CT增强扫描。本文收集了我院2006年5月-2012年8月期间,经临床病理证实的确诊病例35例,现对其CT鉴别诊断做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原发性肝癌15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35~65岁,平均45岁,肝海绵状血管瘤20例,其中女15例,男5例,年龄30~60岁,平均年龄在35岁。本组病例除部分有肝区疼痛之外,大部分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的存在消瘦。本组病例均行CT平扫及CT三期扫描检查。

1.2 扫描方法 采用东软-飞利浦双排螺旋CT机。层厚10 mm,层距10 mm,局部做5 mm薄层扫描,窗宽160 HU,窗位40 HU,电压120 kV,电流160 mA;先平扫定位,然后CT三期扫描。采用“二快一长”技术,即注射造影剂快、扫描速度快及延迟扫描。动脉期扫描在注射造影剂20~30 s开始扫描,门静脉期在50~60 s开始扫描,延迟时间一般在5 min以上,部分在10~20 min。

2 结果

平扫时原发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均呈低密度,较大的病变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为坏死囊变所致。部分病灶呈等密度,病灶数目:原发性肝癌可呈单发、结节、肿块或弥漫性,而肝海绵状血管瘤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可单发也可多发。

三期扫描:原发性肝癌动脉期明显强化者10例,轻度强化者5例,门静脉期12例为低密度,2例为等密度,1例为高密度,延迟扫描14例为低密度,1例为中心高密度。肝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出现边缘明显的不连续性结节样强化者18例,未见强化者2例,门静脉期20例均出现强化,延迟扫描15例出现等密度填充,5例病灶较大者,中心区域始终不填充。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病理上分为三型:巨块型、结节型及弥漫型。

原发性肝癌的CT表现[2]:①平扫时为低密度,12%为等密度,这些密度的改变与肿瘤本身的分化和内部结构及肿瘤是否存在脂肪变性等因素有关,如果其内坏死,则出现更低密度改变。②肿瘤可呈单发、多发结节、巨块及弥漫性改变。肿块边界不清,有包膜者边界清晰。③三期扫描:动脉期主要由门静脉供血的肝脏还未出现明显的对比强化,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的肝癌则出现明显的斑片状、结节状早期强化,从平扫的低密度迅速变为高密度,但是维持时间短,随之出现短暂的混杂密度或等密度,而后出现低密度,而供血不丰富的肝癌早期不出现高密度。门静脉期的密度变化比较复杂。正常肝实质在注射造影剂40~60 s达到最大强化,约在5 min时最大强化可下降5%。延迟扫描肿瘤呈低密度,当肿瘤内有纤维瘢痕形成时可有不均匀的轻度强化。④原发性肝癌累及的血管主要是肝内门静脉,常引起癌栓,CT表现为肝门静脉主干和分支粗细不成比例。增强后癌栓呈低密度。肝静脉及下腔静脉亦可受累。总结其强化规律为“快进快出”。

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①平扫时为均匀低密度,较大的病灶中央可出现更低密度,其病理基础为瘢痕组织、血栓形成、陈旧性出血灶或囊变。病变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②三期扫描:动脉期直径在3~4 cm的血管瘤,早期出现边缘斑片状、结节状对比增强,密度高于正常肝组织,接近于同层大血管密度。门静脉期肿瘤强化区域进一步扩展,强化病灶相互融合,较大病灶其中心可以始终不强化,与平扫时更低密度一致,或者更明显。延迟扫描肿瘤呈均匀一致的强化,增强密度也逐渐下降,可高于或者等于周围肝实质的增强密度。③直径<2~3 cm的血管瘤其强化表现比较复杂,强化呈多样性表现,部分病灶早期高密度强化,从边缘或者局部开始,有的中心强化,有的整个病灶均匀强化,或边缘与中心同时强化,有的则早期不明显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租住,延迟扫描绝大多数病灶均有等密度填充表现。总结其强化规律为“早出晚归”。

综上所述:原发性肝癌与肝海绵状血管瘤在CT平扫上难于鉴别,在三期扫描中有其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总结其特征如下,原发性肝癌:①平扫时为低密度。②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门静脉期开始至延迟期密度迅速下降至原来的低密度,反映肿瘤内的对比剂呈“快进快出”的特征。肝海绵状血管瘤:①平扫时低密度。②增强扫描从周边开始强化,强化密度接近于同层大血管密度,随时间延长强化范围向中心扩张,且增强密度逐渐下降。③最后增强密度下降变成等密度。肝脏的三期增强扫描对于原发性肝癌和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有很好鉴别诊断作用。

[1]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冯亮,陈君坤,等.CT读片指南.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海绵状低密度门静脉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3.0T MR NATIVE True-FISP与VIBE序列在肝脏门静脉成像中的对比研究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超声引导下经皮门静脉穿刺的临床应用
低密度脂蛋白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
平阳霉素注射及手术切除综合治疗口腔颌面部海绵状血管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