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80型全断面枕底道砟清筛机晃车故障分析与处理

2013-08-15 00:46杜刘林
铁路技术创新 2013年1期
关键词:减振器拉杆转向架

■ 杜刘林

铁路线路运营过程中会发生变形、磨耗、破损、腐蚀、脏污及老化,需要进行养护、维修,使其处于正常可靠工作状态,保证行车安全。当碎石道床不洁度超过30%,应进行清筛。道砟清筛机是用于清筛道床中的道砟。RM 80型全断面枕底道砟清筛机(简称清筛机)是内燃机驱动、全液压传动的大型养路机械。随着使用年限增加,零部件磨损加剧,清筛机会出现晃车现象,一般情况下运行速度约40 km/h时,左右晃动,车轮与钢轨有明显撞击声;运行速度约60 km/h时,车体上、下跳动,蛇形运动。晃车将导致车架、顶棚、转向架等处开裂,严重时将造成脱轨,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1 清筛机转向架构造及工作原理

(1)清筛机转向架构造。转向架是将2个或2个以上轮对按规定轴距用侧架或构架连成一体,并装有减振弹簧的独立结构。通过与车架连接来承载和传递动力。清筛机转向架为2个Ⅱ型转向架,转向架两侧由2根高强度材料制成的拉杆连成一体,两侧梁中部安放枕簧和支撑枕梁。枕簧为圆柱弹簧,对角4个一组,两侧各1组。枕梁的导框套在侧梁的导柱上,以使枕梁与侧梁相连,组成转向架构架。侧梁与枕梁之间安装有液压减振器,较好地吸收和缓和运行过程中轮对及轴承箱承受的冲击、振动,起缓冲减振作用,提高运行平稳性。

(2)清筛机转向架的作用。清筛机转向架是基础部件,是承载车体质量和传递走行动力的导向部件,也是受力最大的部件。承受车架传来的载荷,并由轮对传给钢轨。由于转向架与车架的相对转动,使车辆能够顺利通过曲线,减少运行阻力。其承受和传递车体的纵向力,承载车体的垂向力,承载运行中车体及轨道的横向力。

转向架纵向力传递:钢轨→轮对→轴箱→侧梁→摇枕→下心盘→上心盘→车架→车钩。

转向架垂向力传递:车体→上心盘→下心盘→摇枕→金属圆弹簧→侧梁→轴箱→轮对→钢轨。

转向架横向力传递:钢轨→轮对→轴箱→侧梁→摇枕→下心盘→上心盘→车体。

摇枕通过上、下心盘的配合支承车体,并将车体作用在下心盘上的作用力经摇枕传递给两侧的减振弹簧。车体作用在下心盘上的纵、横向作用力经摇枕传递给2个侧梁。

2 清筛机产生晃车故障的原因

(1)减振弹簧失效。车体垂向力经过摇枕传递给减振弹簧,弹簧工作时载荷不可能作用在弹簧的几何中心线上,形成偏心载荷,总体偏移一个距离E。这种负载偏心产生附加应力,使弹簧安全应力显著减小,导致弹簧过早失效,弹簧通常在第二、三圈处折断,因为第二、三圈首先受到冲击载荷且不能尽快将载荷传递给其他圈。

摇枕支承弹簧失效后使某一角的旁承下沉,或是车体整体下落,引起运行中清筛机晃车。

(2)液压减振器失效。液压减振器位于侧梁中部与枕梁之间,其与枕簧共同起缓冲减振作用,可有效消耗振动能量,衰减振动幅度,振动速度越高,振幅越大,减振效果越显著。

当车架振动时,带动液压减振器活塞在缸体内上下运动,迫使缸桶内的油液通过活塞上的节流孔上下流动,产生节流阻力,实现减振作用。同时油液通过缸筒底部的补排油孔进行补油和排油。

当节流孔堵死,液压减振器漏油或卡死将导致其失效,致使某个角减振失效。如果使用型号不对,液压减振器的阻尼系数达不到规定值。这些因素将会破坏整车的动平衡性,导致运行中清筛机晃车。

(3)侧梁松动。转向架的构架由2个侧梁和1个摇枕组成,侧梁用2根高强度材料制成的连接杆连成一体。连接杆由两侧的紧固防松螺母固定在2个侧梁之间。

当压盖螺栓上面的开口销丢失,长期振动会导致防松螺母松动,连接杆起不到紧固拉紧2个侧梁的作用。在运行中,2个侧梁之间出现相对位移、偏转,轴承产生串动,导致2个轮对轴向间隙过大,转向架出现蛇形运动,出现晃车。蛇形运动严重时,运行中会导致脱轨。

(4)上、下心盘引起晃动。心盘总成是转向架承载和传递走行动力的关键部件,由中心销、上心盘、下心盘、平键等组成。上心盘通过螺栓与车架相连,下心盘通过螺栓与转向架枕梁相连,上、下心盘设置在摇枕的几何中心处,上心盘支承在下心盘的环槽内,二者可相对转动。心盘总成可承受径向力和轴向力,即可使车架承受的质量传给转向架,又可使转向架驱动轮产生的牵引力由心盘传给车架。中心销用平键卡住,防止上、下心盘互相分离,保证车架与转向架连接可靠。

负载过重、牵引超负荷将导致上、下心盘纵向磨损,心盘变成椭圆状,使心盘在没有圆柱面的运动中前后、上下串动造成烧结引起车体晃动。

上、下心盘扣在一起,从上心盘上的2个φ5 m m油孔注油进行润滑,长时间不注油,心盘烧结,烧结后的心盘表面凹凸不平。此时上、下心盘的结合不再是面面接合,而是线面接合或点面接合,作业车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车体晃动。

固定上、下心盘的紧固螺栓开口销丢失,固定螺栓松动或固定螺栓孔由于负载过重磨损成椭圆,导致心盘松动,运行中心盘与车体、摇枕产生相对位移,引起车体晃动。

(5)旁承烧结引起晃动。每台转向架设有2个旁承,对称分布在摇枕的两侧。旁承由上旁承和下旁承组成,上旁承采用铸铁铸成,安装在车架大梁下面。下旁承采用45号钢板制成,安装在摇枕上。上、下旁承间隙调整量为0~0.2 mm。当清筛机通过曲线时,由于离心力作用,车体产生倾斜,使外侧的上、下旁承接触并承担一定的垂直载荷,并通过相对滑移,使清筛机顺利通过曲线。旁承和心盘共同起到支撑车体作用,又起到使上、下心盘底部密贴的作用。

旁承接触表面光洁度受到损伤、磨坏、烧结,旁承间隙超限将引起车体晃动。

(6)摇枕引起晃动。摇枕是一个强度很大的构件,两端支承在减振弹簧上,摇枕两端侧面焊有导槽,与左右侧梁导柱相配合,限定摇枕的移动范围。导槽的间隙具有缓和车体横向力的作用。当受到横向力作用时,因减振弹簧的横向刚度较小,导槽间隙可减小及缓和车体的横向摆动。

摇枕长期磨损后,造成限位板磨耗较大,如果单侧磨耗为5 mm,两侧有10 mm,超出了设计标准,车体在运行时产生晃动。

(7)轮对引起晃动。车体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动热作用或轮轨滚动接触疲劳作用导致踏面磨损、剥离、擦伤、局部凹陷等,造成轮对几何尺寸、轮廓发生改变,运行时振动异常,噪声增大,造成车体晃动。

(8)扭矩拉杆减振引起晃动。扭矩拉杆减振器老化,出现裂纹、破碎引起车体晃动。

3 清筛机晃车故障处理

清筛机晃车故障处理需要拆卸转向架与车体之间油管、制动拉杆、电线等连接件,再将车体架起,推出转向架。转向架清洗完毕后,重点对心盘连接座、上下心盘、旁承、摇枕、减振弹簧、轮对踏面、扭距拉杆减振等进行检测。

(1)减振弹簧的处理。观察其外观是否有磨损、裂纹,锈蚀、磨耗量如果大于8%进行更换。测量减振弹簧外观几何尺寸时,同组摇枕圆弹簧内的外卷自由高度差不得超过2 m m,同一转向架摇枕弹簧各外卷自由高度差不超过3 mm,同车弹簧各外卷自由高度差不得超过4 m m,自由高度减少量不得大于5 m m,如超标需要更换。对减振弹簧进行探伤,探测有伤进行更换。

(2)液压减振器处理。液压减振器应无漏油、无异常噪声和卡死现象,否则应修理或更换。液压减振器使用2年后,应在专用试验台上进行性能试验,其阻尼系数拉伸应在200~225 kN·s/m,小于160 kN·s/m则需更换;压缩应在150~170 kN·s/m,小于120 kN·s/m则需及时修理或更换。

(3)侧梁松动。侧梁拉杆螺栓松动,需要紧固连接拉杆螺栓并穿入开口销。

(4)上下心盘。心盘螺栓松动,采用力矩扳手按要求将心盘螺栓M 20紧固到380 N·m。

上心盘直径为301 m m,下心盘直径为302.5 m m,其直径磨耗量不得大于4 mm,平面磨耗深度不得大于6 mm,否则需要更换。如果心盘纵向、心盘上下平面有轻微烧结,在允许范围内,可用砂纸将烧结部位打磨光滑。

为避免缺少润滑引起的烧结,需要定期向心盘注入润滑油。

(5)旁承。下滑板厚度为20 mm,其磨耗量不得大于2.5 mm;上滑板接触面纵向宽度为-75~75 mm,不得超过-80~80 m m,否则需更换。旁承间隙范围为0~0.2 mm,超限可用焊条进行堆焊,再打磨至允许范围,也可在旁承上增加专用调整片调整旁承间隙,使其在允许范围。

(6)摇枕。纵向间隙不得大于3 mm,横向间隙不得大于5 mm,如摇枕间隙超限,可用16个厚为1 mm、宽为60 mm、长为100 mm强度较高的钢条制作16个直角构件,将其插入摇枕前后间隙并电焊固定,将摇枕间隙控制在允许范围。

(7)轮对。轮对踏面擦伤及局部凹下深度不得大于1 mm,踏面剥离长度1处不得大于40 mm,2处不得大于30 m m;车轮直径差同一车轮不得大于0.5 m m,同一轮对及同一转向架2车轮不得大于2 mm,同车各车轮不得大于5 mm。如超限则需镟修,恢复车轮几何尺寸。

(8)扭矩拉杆减振。更换扭距拉杆减振。

[1] 马小娟. 甘蔗收获机智能设计知识库系统的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6

[2] 乔斌. 甘蔗收获机械智能设计专家系统的研究[D]. 南宁:广西大学,2007

[3] 周傲英. 知识库系统及其研究现状[J]. 计算机科学,1991(5):56-61

[4] 杨敏丽. 中国农业机械化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猜你喜欢
减振器拉杆转向架
箭载电子产品减振器结构失效机理及可靠性分析
拉杆蠕变与螺栓退绕的耦合效应导致组合转子退化研究
钢丝绳减振器在列车定位天线安装中的应用设计
20t轴重米轨转向架装用摇枕的研制
基于SPS模式的转向架轴箱装配线仿真研究
基于结构应力的转向架构架焊缝疲劳强度研究
三节点单拉杆式轴箱定位刚度研究
209 P型转向架轴箱弹簧断裂的原因及预防
馈能式磁流变减振器自供电特性研究
拉杆转子临界转速随拉紧力变化规律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