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志》所录苏轼诗作辨误

2013-08-15 00:47琚小飞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天柱山京师年谱

琚小飞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 安庆246133)

乌以风先生作《天柱山志》,是历史上第一部天柱山的志书,具有重要的史料和文献价值。然先生对引用的史料可能未细致对校,以致出现偏颇。天柱山志编纂委员会在此基础之上重编《天柱山志》,虽多有校勘、考订之功,却也不乏疏误。今就其中所录苏轼诗作进行辨误。

一、《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是为张商英所作

乌以风《天柱山志》卷十、天柱山志编辑委员会《天柱山志》第七章第三十六节引苏轼诗《游潜山叙寄苏子平》(有序)[1-2]一首:

商英与子平别于广汉,二十八年元祐癸酉(1093年),会舒州,遂相与游潜山。四月丁巳,出北门遵松径行十里,至灵仙观。登正门半里许,有泉出松腹中,名普光明泉。又百步,登五云亭,更衣,进谒司命天尊。时峰峦敛气,云雨晴霁。出山,入谯门,以别。薄暮宿独山驿。感物念昔,作叙诗梗概以寄。

少年相别老相逢,月满潜山照肺胸。恩录破除仙录在,世缘消灭道缘浓。

寻思纯鸟难如鹤,比拟夭桃却是松。九井共投青竹简,谁知老子自犹龙。

考诸史事,此诗乃张商英所作。

第一,《宋史·哲宗纪》载:“(四月)丁巳(十一日)命南郊合祭天地,罢礼部集官祥议。”[3]《苏轼年谱》录:“据《宋史·哲宗纪》,此乃从苏轼请。《哲宗纪》今年八月辛末,有祷于天地、宗庙、社稷致记载。《曲阜集》卷二《上哲宗皇帝乞分祭》一文之后附有以下文字:初,诏集议,顾临、苏轼、范祖禹等八人主合祭,范纯礼、曾巩、刘安世等二十八人主分祭,肇又独上此奏。至九月,宰臣吕大防进呈,卒从顾临等议。其后朝廷迄从坡说,合祭以至于今焉。”[4]1086

根据《苏轼年谱》记载,苏轼此时在京师,亦无分身之术郊游舒州,据此推断此诗非苏轼所作。

第二,查《吴复古先生年谱》知:约于春夏间,先生(吴子野)至杭州。《苏轼文集·与岑寥子二十一首》第八简:“吴子野至(京师),出颍沙弥行草书,萧然有尘外意,决知不日脱颖而出,不可复没矣。可喜!可喜!”第九简:“又启。吴子野至(京师),辱书;今又遣人示问,并增感佩。畏暑,伏惟法履清胜。”[5]诗集记载为元祐八年癸酉(公元1093年)。苏轼与参寥子(道潜)第九简言“畏暑”,时在先生递书后,则子野至京时为夏季,过杭时在春夏间。依据吴子野行踪,可判断自春夏间(约为四五月份前后)到夏,苏轼居于京师,若依《游潜山叙寄子平》,苏轼四月前后在舒州郊游,舒州与杭州距离甚近,何不在此处相见?缘何重又回至京师?其唯一解释便是苏轼此时不在舒州,故亦可推测此诗非苏轼所作。

第三,《苏轼年谱》记载:“(五月)初七日,(苏轼)与吕希哲、吴安诗、丰稷、赵彦若、范祖禹、顾临上进所校正之陆贽奏议。”[4]1087“(五月)初十日,雍丘令米芾来书,言县有虫食麦叶而不食实。雍丘乃指京畿,其时来往于京师、雍丘之间。”[4]1088依此,苏轼居京师,常与米芾等人交往。《元丰九域志》载:“上舒州同安郡团练,东京一千三百里。”[6]舒州、开封两地相距1 300里,按宋朝的水路与陆路交通状况,在不到一个月之内往返于舒州与开封几无可能。据《苏轼年谱》记载,苏轼因“乌台诗案”于元丰三年正月初一日,离京师,赴黄州。又据宋王存所撰《东坡先生年谱》,苏轼二月一日至黄州。意即苏轼从京师至黄州,用时一月。此需加一说明,此时苏轼是一“罪人”,故所用时间完全是准确的从京师到黄州的时间,不可能包括游玩等耽搁的行程。“舒、黄邻近,同属淮南西路。”[7]因此这完全可以用来计算开封到舒州的时间。据此,苏轼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舒州行至开封实无可能,此诗乃他人所作。

第四,查清朝王文诰本《苏轼诗集》[8]未载此作;另《安庆府潜山县志》卷十二载,此诗为张商英之作[9]。

《天柱山志》引此诗并注为苏轼之作属揣误。

二、《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是为苏辙所作

乌以风《天柱山志》卷十、天柱山志编辑委员会《天柱山志》第七章第三十六节引《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1-2],谓为苏轼之作:

赠寺丞王仲素致仕提举灵仙观

苏轼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腹中灵腋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彭城为我驻三日,明月满川同一醉。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此诗亦名《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但非苏轼所作。

第一,查清朝冯应榴本诗集:“《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七言古诗一首,乃子由作也。”[10]今本《东坡诗》[11]以《四库丛刊》之《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为底本,又据中国书店影印之世界书局1936年版《苏东坡全集》,校勘较为仔细,此本刊有《赠王仲素寺丞》,未引《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可推断《天柱山志》实有不妥。

第二,从诗作内容出发,熙宁十年,苏轼年42,苏辙年39,与诗作“年来四十发苍苍”意境相符的应是苏辙。

第三,翻检苏辙《栾城集》,有与之异名同诗一首,为《赠致仕景纯寺丞》[12],这便产生了矛盾。又“盖集为辙所手定,与东坡诸集出自他人裒辑者不同”可知,苏轼诗集多为后人厘定、增补,较多疏误。据此,此诗应是后人篡改苏辙作品。

《天柱山志》收录不确。

[1]乌以风.天柱山志[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404.

[2]天柱山编辑委员会:天柱山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258.

[3][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336.

[4]孔凡礼.苏轼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8:1086.

[5][宋]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1862.

[6][宋]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4:5.

[7]孔凡礼.孔凡礼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2009:44.

[8][宋]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清]周克友.安庆府潜山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12.

[10][宋]苏轼.苏轼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352.

[11][宋]苏轼,黄庭坚.东坡诗·山谷诗[M].长沙:岳麓书社,1992.

[12][宋]苏辙.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129.

猜你喜欢
天柱山京师年谱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2)
郑肇经先生年谱(续1)
奇峰出云含美意——天柱山掠影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红旗招展天柱山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雨雾中登天柱山
京师得家书
七律·登天柱山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