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宜兴紫砂陶刻装饰之创新

2013-08-15 00:44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3年4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茶壶

赵 阳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紫砂陶刻艺术广泛应用于紫砂的装饰上。评断紫砂陶刻艺术,不单要看陶刻工艺,还要看陶刻的内容,以及内容与壶型是否贴切,布局是否合理,主题是否一致,涉及文化、艺术、品位等多方面的考量。基于陶刻工作者的思想水平,文化修养,技艺高低,负责任的陶刻工作者不会盲目的去刻一把壶,也不会随意去刻一把与壶整体内容不一致的装饰内容。我们刻壶的时候往往也会注意到,就是刻绘内容尽量不能喧宾夺主,就是不能掩盖紫砂壶本身的魅力,因为陶刻装饰本身就是紫砂的附属艺术,只是起到点缀和映衬,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相映成趣,互为补充,才能相得益彰。

这也是紫砂陶刻创作中需要考量的重点。我们的陶刻艺术发展千年,到了现在,陶刻艺术不断成长,结合了众多艺术家不懈的努力,更为的辉煌。从事陶刻工作多年,我对陶刻也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学习陶刻其间,为了提高自己的陶刻水平,我也曾经不断的临摹古人的书画,把它当成每日的必修课,从不间断。但是,紫砂陶刻毕竟与中国的笔墨书画有所区别,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创作和学习中,有时意兴大发,就能胸有成竹,信心百倍地创作。有时也会遇到瓶颈,对自己创作的东西不满意。也常常感到烦恼,陶刻艺术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看,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和学习,我对陶刻的创新也有了自己的体会。

陶刻是微型书画,不是泼墨写意一挥而就的中国画,它需要对紫砂泥性的理解,对此我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刻画时,泥胎的干湿程度要达到怎样一个最佳的时机,才是最适宜作陶刻装饰的,大致在完成基本成型,稍凉一下,待干湿程度适中,以手轻触来判断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的雕刻工艺。

陶刻的工具、手法,也是紫砂陶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刻工也是作品好坏成败的关键。对轻重的拿捏,掌握的程度是陶刻家日积月累之后才会游刃有余的,就如画画握笔一般,只有不断的练习,掌握技巧,才能从容掌握力道和方法。陶刻的以刀代笔在壶坯上清晰地刻出轻重缓急的痕迹,刀工表现要求自然,线条的力度要刚柔并济,要有节奏感,不能有滞约、顿挫之感,运刀时要准确,自然,胸有成竹之时,必然一气呵成。对竖、撇、划、踢、捺五种方法的掌握,指间的感觉必然是灵锐的,掌心虚空相辅,手腕灵巧自然,手握刀不可脱手,握姿自然不死板。陶刻有阴刻、阳刻之分,也有素刻、描色、通身刻等等,对这些阴阳色调的结合运用,有自我的认识,根据壶的意境刻出不同的效果。掌握分寸,从中认识、学到新的技法,手法的掌握和对工具的运用,也要有新的认识。

在刻绘内容时,对壶体的内涵要有认真的研究,不盲目地将绘画、诗书刻在壶身上,这就需要陶刻者对诗画有一定的了解,精益求精的学习。陶刻装饰集书法、绘画、篆刻、文化、艺术于一体,一个陶刻家首先要具备相当高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才有能力作自己的创作。各种书法和名家字画,默熟于心,不将模仿当做惯例,胸有成竹之画才为上乘。深入理解,对诗词意境的把握,恰到好处,对画的意境把握,掌握分寸,是否合理,情境相融。另外对于陶刻内容要有新的创意,对此不能一味守旧,一成不变,作机械刻画,这样也会造成视觉审美疲劳。只有结合现代美学、创艺,融合时代精神的创作,才有生动感人的艺术作品。让人通过这些内容去感受一件紫砂作品所包含的精神、情感、境界和时代气息。

紫砂陶刻工艺是相对自由的艺术,极富民间意味,意随心动,刀随意动。科学发展的现代市场上出现了电脑刻壶,这种机械化的操作,虽说是新的演绎,却使得大批的壶艺装饰呆板而没有生动性,也制约了紫砂的装饰发展。

我们要注重陶刻的形式、内容和艺术性的统一。作为今天的陶刻来说,应该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更加繁荣发展。陶刻作为一门有语言的艺术,它也需要用它无声的语言向人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声。

[1]《宜兴茶壶的造型与纹饰》 美国谢瑞华 刊于台湾 《中国茶壶大观》

[2]《简谈紫砂陶艺鉴赏》顾景舟

[3]《紫砂茶壶的造型与鉴赏》江苏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茶壶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
陶刻作品《十八罗汉拜观世音》的造型意蕴
论紫砂陶刻的装饰与发展
开宗立派 重构传统——吴鸣紫砂陶艺历史价值之再认识
带孔的茶壶
独一无二的茶壶
卷纸小茶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