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2013-08-15 00:50张旭东
江苏蚕业 2013年3期
关键词:蚕种蚕桑生产

张旭东

(江苏省蚕种所,无锡 214151)

江苏是我国优质茧丝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受极端气候冲击、区域环境污染、投入品成本上涨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蚕桑生产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蚕种生产资源流失严重,蚕种的保障供应能力在弱化,江苏蚕桑这一文化、高效、生态、富民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1 江苏蚕桑生产现状

江苏现有桑园面积85万亩,主要集中在南通、盐城、徐州等市。2012年全省社会饲养蚕种总量172万张,比上年减少8.5%;生产蚕茧6.8万吨,上年减少2.8%。全年蚕茧均价40.9元/公斤,蚕茧产值27.81亿元,综合利用产值5.7亿元,蚕桑产业经济总收入33.51亿元。2013年全省春季饲养蚕种约64.50万张,春茧总产27 500吨,春蚕茧均价2 490元∕50公斤,春茧产值13.70亿元。

目前全省实际进行三级原种生产的单位有6家、一代杂交种生产单位21家。据统计,蚕种场拥有桑园总面积9 502亩,职工1 06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5人、农艺师99人),蚕室245 000平方米,附属室96 000平方米,冷藏室9 960平方米。一代杂交种年生产能力200万张左右。

2013年春季生产母种2 282蛾、原原种13 636蛾,原种19 923万张,全省全年合同订购一代杂交种150万张。

2 蚕种生产管理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蚕种管理,保障蚕种供应

保障蚕种供应始终是蚕桑业生产的基础和前提。多年来,江苏把搞好蚕种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作为稳定发展蚕桑生产的首要任务。一是加强组织管理。每年3月初召开全省蚕桑工作暨蚕种订购会议,总结布置全省蚕桑和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的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同时落实全年蚕种合同订购,通过市场手段将蚕种生产与大面积生产用种需求以蚕种购销合同方式确定。二是实施全程管理。每年4月召开蚕种催青工作会议,6月蚕种冷藏工作会议,7月召开春季蚕桑、蚕种总结会与秋季蚕种生产动员会,11月以蚕种浴消、冷藏技术等业务工作会议形式布置工作要求,12月召开蚕种生产、冷藏、经营、管理总结交流会。在蚕种生产的关键时期,分别下发蚕种质量考核方案,抓好蚕种生产、切实提高蚕种质量等文件,确保生产规范和技术措施的有效落实。通过召开会议贯彻落实质量要求、技术措施,通过自查与交叉互查、产前产中产后三期检查实现过程监控,通过总结评比,积累管理经验并树立先进典型。三是强化质量检验。对省内生产和供应的每批蚕种都进行严格、认真的“四率”检验及成品卵检验,坚决淘汰不合格蚕种。江苏省蚕种所下属的“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从2001年起已连续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的复评审。

2.2 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

2.2.1加强检查督促工作

在蚕种生产期间,省蚕种所技术人员到蚕种场进行现场督查与业务指导,同时组织市、县蚕业技术服务部门对各蚕种场的生产过程进行检查、督促,协助种场强化生产管理,细化责任制考核,做好职工技术培训,帮助种场落实全程质量管理措施,提高生产水平。

2.2.2帮助种场解决困难

对蚕种场在蚕种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突发事件(如环境污染等)问题,及时派出技术团队到现场指导,帮助解决。对生产出现较大萎缩的蚕种场,帮助排查原因,想方设法恢复生产。对经济效益不好、职工流失严重的蚕种场则积极帮助他们增强“造血”功能,稳定职工队伍,提高生产能力。同时加强信息服务,帮助种场及时掌握生产动态,预测产销形势,做好余缺调度,减少损失。

2.2.3发挥冷库调节作用

蚕种冷库是开展蚕种配发和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一是做好省级储备蚕种的冷藏管理工作。二是省蚕种公司冷库做好全省三级原种的冷藏浸酸和一代杂交种的冷藏浸酸的技术指导与业务管理工作。三是做好预备蚕种的催青工作,为蚕种场、农民提供应急保障。四是把好蚕种出库关,维护市场秩序。

2.3 争取政策支持,巩固产业基础

一是落实好蚕种风险储备政策。2011年起,江苏开始实施省级蚕种风险储备政策。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下达的年度储备计划,选择基础设施、技术力量和蚕种生产能力等条件符合要求的蚕种生产单位,签订蚕种储备合同,落实储备蚕种的生产任务,并按照蚕种储备制度的规定,做好储备种的保管和调用工作。蚕种储备制度的实施,既保证了农民用种需要,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蚕种库损给行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根据农业部的项目指南要求,积极推荐重点种场申报国家蚕种场建设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改善蚕种场的生产设施、设备,增强抗灾能力,提高生产水平。同时,积极争取省农委蚕桑三新工程、科技入户、挂县强农富民工程以及农民培训等项目,获得资金支持2 000多万元。这些项目涉及种子、种苗、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复式经营、循环经济等多个方面,我所充分利用这些项目资源,开展培训交流、组织观摩、成果推介等活动,加快了蚕种生产新技术、新机械、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三是加强科普宣传力度。近两年组织拍摄了蚕病防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等电视教学片,组织编写桑园套种蔬菜、桑园养鸡等培训教材和蛹虫草培育技术挂图,引导行业走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之路,提高农民养蚕能力和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 蚕种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近年来灾害性气候频发,环境污染造成的蚕不结茧事故范围广,危害重,蚕种生产成本高,生产与市场风险加大,蚕种的保障供应面临较大困难。

3.1 基础薄弱,生产风险加大

由于长期缺少资金投入与扶持,蚕种生产又一直处于微利服务的状态,现有的蚕种场大多数存在历史包袱重,经济条件差,基础设施简陋,抗灾害能力弱等问题。近年来异常气候频繁,对基本处于“望天收”状态的蚕种生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3.2 信心不足,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基础设施设备条件差,抗灾能力弱,加大了生产风险,造成完成蚕种生产任务的压力加大。生产成本上涨,影响了蚕种场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干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蚕种场的管理能力下降,技术无人钻研,措施不能落实,技术规范执行不到位。结果是蚕种质量难以保证,产品不合格比例升高,导致经济继续下滑,恶性循环。

3.3 污染加重,事故频发重发

近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我省蚕桑生产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来自于工业和农业两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往往与不良气候共同作用,对蚕桑生产带来毁灭性打击。2012年春季因环境污染造成蚕桑主产区南通、盐城两市部分县(市、区)和3个蚕种场出现蚕不结茧事故,相关蚕种场和蚕农损失惨重。

4 今后蚕种管理工作的重点

4.1 加强计划与调度,保障蚕种供应

根据蚕种合同订购情况和生产实际水平,严格制订蚕种生产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同时积极落实蚕种储备政策,既避免蚕种库损造成的损失,又满足生产需要,保障供应。

4.2 强化蚕种监管,保证蚕种质量

加强对蚕种生产的督导,指导蚕种场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保证日常生产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执行。加强蚕种检验(检疫)工作,强化合格证管理,防止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确保农民用种安全。

4.3 进一步争取政策扶持,加大蚕种业的投入

加大对蚕种场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政策和项目,加快蚕种场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蚕种生产条件,努力化解蚕种生产的风险。

4.4 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

按照《江苏省蚕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部署,根据不同地区蚕业发展的特点,加强蚕种生产经营体系建设,逐步形成结构科学、布局合理、保障有力的蚕种生产和供应体系。

4.5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升级

加强对有关蚕桑项目实施的管理和指导,增强项目实施效果,大力推动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与推广,引导行业走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4.6 推动综合利用,促进蚕农增收

着力推广“立体种养、复合经营”的生产模式,有效增加蚕农收入。指导蚕种场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利用,拓展传统蚕桑产业内涵,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蚕种蚕桑生产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