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

2013-08-15 00:45孙楠楠
关键词:党员干部研究

孙楠楠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241)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党内调查研究工作,把它视为关系党的巩固、发展和人民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前提。1930年是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初步形成时期,主要表现在毛泽东的相关著作、文章、讲话等关于调查研究方面的思想。他在这一时期走访了许多地方,进行了多次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了《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木口村调查》、《分田后的富农问题》等调查报告,对中国农民阶层的划分、农村土地问题等作了详细的调查,为以后解决阶级矛盾及土地分配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毛泽东将调查研究理论提升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予以全面系统的阐释论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一次重要结合。

一、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逻辑起点: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开启了调查研究的新高潮。他通过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更加坚定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定要注重通过实地调查来了解中国国情,反对脱离中国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方法。但是1930年党还处于幼年期,全党理论与实践经验不足,对共产国际的指令盲目服从,导致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严重脱节,“唯上”“唯书”倾向盛行,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一)党内迫切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来打破这种教条主义盛行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内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同时,它是在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起来的,因此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正确地结合起来,必须要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在大革命时期,由于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难以摆脱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导思想,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导致右倾机会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使中国革命遭受损害。这就为通过调查研究来解决党内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

大革命失败之后,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条“以乡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然而,当时党内一直存在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清理,以王明为代表的部分领导人颠倒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书本上的词句和共产国际的决议、指示,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及中国革命的特点、规律缺乏了解,提出了错误的策略来指导中国革命,对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间接地导致了党内教条主义盛行。因此,如何摆脱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真正实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在党内开展调查研究,成为党内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调查研究是做到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客观世界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哲学的框架应该至少包括:一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二是实践对批判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单纯从远处作反应的状况,以便对具体现实采取积极的立场”[2]。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是唯一的,是源于客观实际,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证明的理论,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由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的真理。1930年,他针对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从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出发,结合自己多年调查研究工作的经验,在寻乌调查期间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率先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的口号。他强调要想纠正这种错误倾向,冲破教条主义的樊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进行调查研究,得到真正的话语权,对中国革命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此同时,毛泽东还积极要求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做实际调查,才能获得真实有效的材料,切实做到实事求是。

二、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逻辑展开:主体、客体、方法三位一体

(一)主体——党员干部

毛泽东强调:“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3]要求党员干部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调查研究。任何现实的调查主体都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毛泽东指出,有许多党员干部成天闭门造车,不实地调查,对党内事务瞎指挥,这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耻辱。因此他大声疾呼,党员干部必须要以身作则,走出房子,深入基层进行实地调查,真正了解实际情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指导。

其一,以党员干部为主体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党做出正确的决策。制定正确科学的政策必须经过系统的周密的社会调查,但是在民主革命前期,党内许多同志并没有认识到只有经过全面的调查研究才具有发言权这一真理。所以对于党员干部,着重了解情况和做出正确判断是其一项基本任务。毛泽东指出,如果对情况了解不清楚,那么极有可能制定出错误的政策。正确的决策只能来源于对客观实际的调查研究,党员干部只坐在房子里空想是要不得的,脱离实际、只凭借脑子里想出来的东西来单纯地决定政策是危险的。由于党的指导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轨,党在过去红色区域弄出了许多错误,为中国革命的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作为决策者,党员干部坚持科学系统的实际调查研究是必要的,不仅可以保证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且有利于提高党员的整体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

其二,以党员干部为主体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党员干部若是脱离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极有可能坠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调查研究的首要原则和前提。1930年,他亲自到寻乌县、木口村等地区进行深入调查,发现了“以村为单位分配土地的严重性”[4],强调指出作为调查研究的主体,党员干部应该高度重视调查研究,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正确路径。另外,党员干部调查研究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社会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源泉。毛泽东指出,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党群关系、党员干部正确领导党的一切实际工作的必要条件。1930年,毛泽东以满腔的热忱和眼睛向下的决心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真正与被调查的人民打成一片,获得真实有效的材料,最终达到了调查研究的目的。党员干部只有在调查研究中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和虚心学习的作风,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真正了解群众的问题和需要,针对群众的需求而奋斗。如此,党员干部不仅能真正实现调查研究的基本目的,还能深入人心,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客体——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

搞清楚要调查研究什么,是我们做好调查研究的前提和条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复杂多样的社会阶级关系令毛泽东认识到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于是他写下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强调理清其关系的重要性。《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应该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通过从全局了解并研究他们的政治、经济概况,坚持一分为二、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论,摆脱“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瞎说一顿”[5]的传统误区,并突出研究分析其主要矛盾,正确把握所要调查的问题,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更好地知道中国革命的实践。

其一,调查研究客体必须以大量真实有效的素材为根本依据。对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研究必须以大量真实可靠的材料为依据。1930年,毛泽东进行的各项调查都汇集了当地的各个阶级、各个方面的范畴。他在主要集中于农民阶级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分别对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全面具体的调查,了解他们不同的阶级需求,为以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奠定了理论基础。不仅如此,他还针对农民中的不同阶层(富农、中农、贫农)做了经济、政治、日常生活等方面详尽的调查研究,对农民阶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毛泽东指出,对于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调查,农村和城市都应全面顾及,这样才能进行更加客观真实的研究。

其二,调查研究的客体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典型性。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调查研究应从其中一个角度切入,例如:从地区的相似性切入,毛泽东选择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寻乌县进行调查,将该地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调查清楚了,就意味着对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有了大致认识。以家庭为单位切入,毛泽东对兴国地区采取了家庭式调查研究,以小处着眼,通过八个家庭的调查研究,从侧面了解整个兴国区的人口成份、交易往来、土地分配、生活状况,对农村的各个阶级获得了基础概念。因此,他指出调查研究应该在整体全面的前提下,分角度、抓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否则,主次不分,调查研究的结果遗漏了主要部分,仍不具话语权,突显调查客体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尤为重要。

(三)方法——“四面受敌法”+城乡结合法

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不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还可以获得最有质量的信息。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到,许多同志一般注意到调查工作了,但方法的错误性导致调查的结果只是事实的罗列,没有概括性的结论,无法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因此,以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为前提的调查研究才是真正有用的调查。

其一,“四面受敌法”。“四面受敌法”是指在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时,应将其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四个部分来研究,从而为正确提出中国革命理论提供途径。首先,毛泽东通过调查研究各个地区的商品、市场等的交易状况,具体了解各地各阶级的经济状况,并根据不同经济水平划分出不同阶层。其次,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期间注重进行政治区划,对不同人口成分进行划分,意识到农民阶级的强大力量,为以后毛泽东正确认识农民阶级的主力军地位奠定了现实基础。再次,调查研究各阶级的思想状况是其必要环节。“一些党员组织上入了党,但不注意思想入党。”[6]在中国革命时期,社会阶级复杂多样,对各阶级的思想文化的调查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纠正自身的不足,真正做到党员与群众思想上的契合。最后,重视农村军队的调查研究。毛泽东在《兴国调查》一文中提到农村军事化问题,充分肯定了农村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供了现实依据。总之,中共通过涵盖经济、政治、思想、军事四方面的“四面受敌法”,全方位了解中国实际,正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其二,城乡结合法。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占据重要地位,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了中国的实际,但这并不意味着调查研究只注重农村,忽略对城市的调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强调,党内的调查有着极大的弊端——只注重农村而忽略城市,由此“许多同志对城市贫民和商业资产阶级这两者的策略始终模糊”[7]。这样片面的调查研究将会严重脱离中国革命斗争的需要。反之,只注重城市而偏离农村的调查研究亦是不可取的。中央部分领导照搬共产国际及苏联模式下的“城市中心论”,主张一切以城市为革命中心,与中国实际背道而驰。因此,注重城乡结合,全面系统调查才是科学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它有助于将城市与乡村的实际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为中国革命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

综上所述,以党员干部为主体,以社会各阶级的历史和现状为客体,以“四面受敌法”与城乡结合法为方法,三者有机统一,后者是调查研究的“武器”,客体是运用武器的“场地”,党员干部则是掌握这两种武器进行真实有效调查研究的“战士”。

三、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逻辑归宿:解决中国现实问题

调查研究是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技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一些不知道的事情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它“有别于日常观察和个人观察,而且排斥漫无目的的走马观花”[8],必须要具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进行调查,带回问题进行研究,并加以有效解决。马克思曾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9]每个时代都有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1930年毛泽东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调查研究观。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思维框架中,调查不是为调查而调查的形式主义,而是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服务的。调查研究不仅仅为了发现问题,同时,“研究(分析)问题,是以寻求确定性为指向,即是说为了解决问题”[10]。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将调查形象地比作“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指出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的归宿。因此,衡量调查研究的成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进程中来评价,关键看它能不能将问题解决好。

1930年毛泽东的每一次调查研究都是为解决中国现实问题而进行的。首先,毛泽东全面调查寻乌县,对富农以及农村的商业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最终获得了有效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其次,他为弄清贫农与雇农的问题,对兴国地区做了系统周密的调查,认识到在土地分配的过程中贫农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后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最后,毛泽东为找到农村土地分配问题的解决方法,具体详尽地调查了东塘等地,得出必须改变以损害贫农利益来维护富农的土地分配方式——以村为单位进行土地分配,它破坏了土地分配的公平原则,为以后制定正确的土地分配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由此,以解决实际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目的的调查研究才是真实有效的,也正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中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促使他切实掌握中国实际,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实事求是,领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1930年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内容丰富,为以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毛泽东仍然坚持并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带领着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并不断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进行艰辛的探索。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领导纷繁复杂的改革开放过程中也一贯重视调查研究工作。跨入新世纪以来,围绕着世情、国情、党情的转换,历届中央领导人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了高度重视调查研究的传统,特别是当前面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以后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党的领导集体不断进行实地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切实解决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问题。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秉承调查研究的精神,对毛泽东调查研究观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1930年毛泽东的调查研究观不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调查研究的思想,而且成为整个毛泽东调查研究理论的初步形成阶段。它将调查研究的思想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对中国共产党冲破教条主义的樊篱,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在1930年调查研究观中所做的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论述,以及这些论述中所蕴含的思想,对当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价值指引,并为新时期对调查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鲁·托马斯.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译文集[M].熊子云,张向东,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3:8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4]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6.

[5]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1.

[6]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89.

[7]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4.

[8]虞文华,熊时升.论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思想[J].求实,2003(12).

[9]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G].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62.

[10]宋进.毛泽东关于什么是问题以及如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1):33-36.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研究
党员干部新书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党员干部新书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