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仪式新解读——以柘荣马仙信仰“十三境”仪式为个案研究

2013-08-15 00:49魏婷婷
关键词:信众信仰仪式

魏婷婷

一、“十三境”仪式的政治功能

(一)“十三境”划分的象征含义

马仙信仰仪式中以其“十三境”而组成的庞大队伍尤其引人注目,其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元至正元年(1341)的《柘洋湄洋陈氏芦家塘谱系·秀二闾山回家遗言》。“十三境”的划分即按水流秩序分为:岭口境、东峰境、上城境、后营境、前营境、溪坪境、湄洋境、前山境、洋边境、东源境、西宅境、太阳境、濂溪境。这样,十三境就覆盖了全县的社区网络,各境内还设有境宫(社),较大的境则有多个境宫,为境内信众聚会供祀活动之所。1991年后,各境还根据区域变动和新区发展,对各境作了调整。在今年柘荣县政府筹划的“马仙文化主题活动”中,可以看到,无论是3000人的迎仙祈福队伍,还是5000人的送仙绕城环游,柘荣百姓在柘荣县城按照仙屿公园——锦绣花园门口——法院——湄洋环岛——车站——十字街——溪坪桥头——河滨东路——东区环岛——东狮山文化广场的送仙路线,人们井然有序,翘首期待自己所在村落归属的“境”带来的仪式表演,让人不禁感叹,这几百年前的一次村落划分,在马仙信仰的仪式上竟有如此的生命力,它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被遗忘,反而成为柘荣人一代又一代口口相传的历史记忆,人们赞叹着这一村落的划分方式,并按此划分方式组成规模宏大的马仙信仰活动。

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宗教与巫术仪式之所以在人类文化中得以存在和延续,乃是因为它们是社会借以确立某些基本的社会价值,从而维护其自身存在的一种作用机制。[1]可见,对民间信仰仪式的解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而应看到它内在的象征含义。柘荣老百姓因迎仙祈福,自发地对自己的区域进行划分,以龙溪水流这一客观条件为标准,实际代表着柘荣百姓最原初的社会价值观。它的划分象征着一种百姓生活对社会秩序的需要,信仰是百姓生活方式的一个层面,在信仰仪式上的秩序要求,实质是体现了百姓生活的秩序要求,而“十三境”的划分在柘荣不仅起到了地域内群体身份与地域边界的再划定与确认制功用,并使之成为一种传统与历史记忆持续下去,形成特定群体的在地化知识体系和地方感,使柘荣成为柘荣,使马仙成为这一身份的见证者和认同者,它象征着由柘荣县这个大的族群而形成的境——村——家这样一个地方群体网络系统。故,马仙信仰在柘荣县城亦发挥着其政治功用。

(二)法理化社会的诉求

格尔兹认为,对仪式的分析应该与社会和文化变迁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文化和社会看作是两个相区别的系统,把前者看成有序的意义系统和符号系统,社会互动就是围绕它们发生的,把后者看成是社会互动模式本身。如此,这种方法一方面有信仰和表达符号的框架,有个人用来定义世界,表达情感,做出判断的价值的框架,另一方面,有当下的互动行为过程,这种互动行为过程的持续存在的形式,成为社会结构。[2]柘荣2012马仙旅游文化节主办单位为柘荣县马仙信俗协,协办单位为柘荣县文体新局、民宗局、经贸局、旅游局,特成立专门筹备委员会,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统战部长任主任,由县政府副县长任常务副主任,副主任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章承和县政协副主席担任,成员由有关部门和“十三境”所在乡镇(社区、村)人员组成。筹委会下设7个专门工作组,即综合协调组、主题活动组织组、后勤接待组、宣传报道组、文化活动组、地方品牌展示组、安全维稳组。县委、县政府将适时在一定范围对马仙文化旅游节进行动员强调,并明确县相关领导分工负责制。在整个“十三境”的送仙仪式中,体现了社会各方资源的和谐互动,并把这种互动形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落实在“十三境”活动中。它由一种民间信仰仪式完全由民间自发的,转变为“政府牵头,民间跟从”,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变迁中,柘荣百姓在马仙信仰这一悠久的历史传统仪式中,也悄然着体现了社会的变迁,即从一个自发的民间的到法理会社会的转变。

二、“十三境”仪式的文化功能

(一)作为地方特色文化

每年在经过接仙、献祭、巡境、醮仪后,由“十三境”福首组织信众送马仙返回洞府,为马仙信俗礼仪中最为隆重的活动,送仙信众往往多达数万人。送仙队按事先择定线路,信众层层设“拦马供”,祭拜恭送马仙。沿途信众鸣炮送驾,夹道持香跪拜。送仙队仪各境各扛旗帜,各着统一服装,各拥境主;各境福首挑选巧匠艺人,各出招数,装扮铁枝、台阁、舞龙、舞狮、腰鼓、高跷、花灯、鲤鱼灯、歌舞、鼓乐、笙乐等,即兴表演文艺节目,展示各境人文景观。“十三境”送仙队仪依次为:圣水令旗、前锋开道大锣、叶元帅大纛、叶元帅前卫法器、叶元帅香炉轿、元帅轿、马仙大纛、马仙前卫威牌与法器、法师与开道法角、马仙香炉轿与仙驾轿、琴乐队、各境香炉轿与地主轿、各境彩旗(每户一旗)、彩车台阁、舞龙舞狮与花灯队、锣鼓乐奏队、信众敬香队等。信众送仙队仪按序聚于“供仙坪”,待马仙下圣轿,由“十三境”福首抱瓶护送返回灵岩宝洞。然后,各境信众依次撤离“供仙坪”,一路锣鼓不息、整装不懈,将各境地主送回境宫。当夜各境设谢神宴,一年一度“请仙”仪式就此落下帷幕。

在柘荣的街头,在百姓的市井迩言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由“十三境”组成的柘荣县城狂欢仪式,它不仅仅是表达百姓对马仙信仰的仪俗表演,看到的更是一个群体的精神气质所表现出合乎理性的信仰状态,代表了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理想地适应了该世界观所描述的真实事态。在柘荣街头,在浩浩荡荡的“十三境”游行仪式中,面对外来者,柘荣民众会兴致勃勃地向你诉说“十三境”的来历,并指着那神秘各境的“神圣”划分;或指着荒诞滑稽的“八仙”扮演;纷繁复杂的仪式已成为柘荣民众马仙信仰中不可抹灭的记忆,而这记忆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焕发出新的光彩,它俨然已经成为民众认同和骄傲的地方文化,是马仙信仰中文化功能的体现。

(二)“十三境”仪式中的家庭伦理观

马氏天仙最早以“祷雨”灵验而深入柘荣百姓的心中,但在马仙天仙人物原型考中也出现了“孝女”的形象,即描述了马仙姐妹移居鸬鹚后,日耕夜织孝养母亲与卢舅的故事。不仅如此,也增添了辛勤耕作、纺织持家、孝母爱姑、和谐邻里的品德操行的人物形象而受到广大民众的敬重。故,在柘荣民众的心中,马氏天仙是一位以其人格魅力和行为感染百姓的女神,并且是女性形象的典范,对马仙的信仰也体现了百姓民众对家庭伦理的诉求,而这一诉求体现在“十三境”的仪式中,主要体现在“总供”中。总供,即在柘荣马仙庙中,由“十三境”之福首向马氏天仙行献供礼,并由十三境信众分别向马仙谢恩还愿,民间亦称之为散祭。[3]在这祭祀活动中,大部分的中老年妇女都会带着自己的女儿、媳妇到马仙庙里参神祭拜,讲解着马仙勤劳持家和孝顺母亲、婆婆的故事,重复着记忆和叙述实质上体现的是柘荣百姓希望通过这一信仰来强化家庭伦理观,随着马仙信仰功能和人物形象的不断丰富,柘荣民众对于马仙信仰情感更是融入了家庭伦理追求,而这一追求也会体现在祭祀仪式中的人群分布。马仙信仰中的 “孝道”文化的彰显也是深入柘荣百姓心中的地方文化,在“十三境”游街活动中,处处体现的是柘荣这个小县城中百姓生活的精神信仰文化,马仙信仰的 “孝道”文化正是在这种浓厚的家庭伦理观中构成其文化生存语境,其文化意蕴是深深扎根在柘荣百姓生活中,这一家庭伦理诉求内化在马仙形象的记载中,外化于“十三境”的巡游仪式中。

三、“十三境”仪式的经济功能

(一)竞争带来的刺激作用

柘荣,是闽东北的内陆山区县,是全省人口最少、区域面积最小的一个县,然而在“十三境”组成的“送马仙仪式中,看到的是柘荣的繁华和富裕。今年马仙旅游节中,各境民众依旧尽其所能,力求在仪式表演中充分展示自己,表达自己,无论是各境自己置办的花灯、台阁、鼓吹、旗锣凉伞,还是演出人员的服装、道具、节目的编排等,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十三境”仪式大竞赛的场景,如每境前头以礼炮尤为引人注目,一声声礼炮,是民众在诉说着自己本境的经济实力,是民众在参与这一“经济大比拼”的联欢中的宣战。柘荣民众对仪式的关注视角悄悄着发生了变化,体现的是社会的变迁中时代赋予仪式的新解读。在仪式的展演中,每一境的经济状况,主要收入来源以及收入增长情况,这无疑也成为各境自发形成经济竞争的刺激因素。柘荣民众在仪式展演中自发地对柘荣经济实力做出民间的评价,并自发地形成民间的竞争,是“十三境”仪式在无形中形成的对经济增长的另一刺激因素。

(二)吸引人气,招商引资

柘荣,地处闽浙两省边界贸易点、国务院批准对外开放的全国55个县、市之一,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享有“中国太子参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且柘荣“中国长寿之乡”申报工作已进入实质阶段,柘荣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在大规模的“十三境”巡境的活动,作为本境一年中最大规模的节庆活动,也是各境间加强联络的重要平台,在这么一个民间搭建而成的平台,用自己的力量展现着柘荣的魅力,叙述着民间的历史记忆与创造,同时,在政府牵头与地方精英的默契配合下,民间与政府在“十三境”活动仪式中达到高度的和谐和统一,柘荣每年的“十三境”大型活动的举办已形成了一种政府与民间的默契,即“政府牵头,百姓拥护”的局面。此时,二者的需求达到和谐,政府需要民间的文化资源以达到民族国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民间运用自己的传统和力量为地方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

四、结语

郑志明教授在《为中国的神明信仰寻根》中对民间百神的价值提出三点:第一,追求人与宇宙的统一性;第二,追求人与心身的统一性;第三,追求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我想用此语来结束对柘荣“十三境”仪式的解读。从“十三境”的划分以及民众对这一划分的拥护上,看到的是一种人与宇宙的统一性,是柘荣民众用自己的话语解释着宇宙,解释着社会的方式;从“十三境”的伦理诉求以及柘荣百姓在柘荣街头所展示出来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象征的是柘荣民众在马仙信仰中人与心身的统一性;而总括 “十三境”仪式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则可用人与社会的统一性来概括。

[1]布朗.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M].潘蛟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98.

[2]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17.

[3]叶明生.闽浙马仙信仰与地方仪俗之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10(4).

猜你喜欢
信众信仰仪式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论信仰
铁的信仰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