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编辑过程的问题研究

2013-08-15 00:54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稿件

□ 刘 茜

学术期刊作为引领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在推动学术研究以及理论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廖彩荣等认为,学术期刊以学术为第一载体,通过将学术进行形式上的编辑流程管理,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以求达到学术出版和市场取向的统一。然而,受众面小,发行量少,读者群较窄等也是学术期刊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些问题。另外,面临学术期刊市场化的浪潮,各个学术刊物如何在保证并提高刊物质量的同时,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着重研究学术刊物编辑审稿中的一些问题,一并探讨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

一、当前学术期刊存在的问题

学术期刊主要刊发的是涉及某一专业领域的学术论文,以服务学术研究为宗旨,主要面向的作者和读者都是相关学术领域内的,所以学术期刊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发展不同于一般的普及型、大众型刊物。同样地,学术期刊的主要工作人员编辑,也具有不同于其他刊物编辑的一些工作特征。

(一)学科细化带来的问题

当前,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学科,这些学科有些是基于原有学科深化推广而来。总的而言,学科细化是大趋势,学者们的研究方向也偏重于更加细化的学科。这固然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更深层次的发展,但也给学术期刊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期刊的市场定位问题;二是期刊的审稿问题。

就期刊的市场定位问题来看,为了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在作者、读者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地位和形象,学术期刊必须要有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当前学术期刊市场上,期刊种类较多,出于市场竞争的要求,也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而当前的现状却是相同学科的期刊大同小异,特色不明显,作者及读者面临众多类型相似、内容和研究主题雷同的刊物,无从下手。很多期刊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淹没在期刊的“海洋”当中,甚至面临停刊的危机。

就期刊的审稿而言,虽然期刊大都采用外审专家审稿制度,但是,学术期刊编辑也必须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不能完全依赖专家审稿,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及刊物的质量。当前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学科的细化,部分编辑对相关学科的把握不够,导致一些好的文章成了“学术遗珠”,不仅损害作者、读者的利益,也不利于刊物的长远发展。

(二)学术期刊市场化带来的问题

学术期刊逐步走向市场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由于学术期刊的特殊性,其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面临着比一般刊物更多、更复杂的问题。如期刊受众面更窄、市场竞争激烈、期刊内容质量要求高等诸多问题,学术期刊市场化之路任重道远,荆棘密布。

(三)期刊数字化带来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脑、手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渠道。相应的,数字出版、手机出版渐渐成为出版市场上的重要力量。人们的阅读不再依赖于纸质出版物,期刊数据库等成为更加重要的学习渠道。而这些数字出版物具有传播速度快、时效高、不受空间限制等优点,进而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纸质出版物的空间也因此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二、促进学术期刊发展、解决有关问题的对策

作为学术成果发表的重要平台,学术期刊在推动学术研究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学术期刊的发展较为缓慢,本文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结合其他学科,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

(一)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开辟“特色栏目”

学科细化、多学科交叉是推动学科深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学术期刊只有顺应这一趋势,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而开辟“特色栏目”就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所谓“特色栏目”,就是结合本编辑部的主客观条件,通过详细的学科调研和市场调查,开辟符合学术发展趋势的栏目。正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抢先占领学术研究的制高点,才是学术期刊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取生机的关键。

(二)编辑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审稿质量

编辑工作是期刊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编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刊物质量的高低。事实上,编辑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应该是审稿工作,即发掘好的文章、有潜力的作者。编辑要尽量做到以客观、公正的眼光,以尽可能专业的态度去审读每一篇文章。编辑要做好稿件的登记工作,做好稿件的初审工作,注重和作者沟通,注重稿件、特别是返修稿的质量把关工作等。具体包括:对来稿进行认真细致的审读;对通过了专家审稿但需要进行一定修改的稿件,编辑应整理好修改意见,及时地与作者联系。

当然,编辑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是文字工作,编辑应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能力,特别是一些理科期刊,要特别注意数字、字母、公式等的规范使用。另外,编辑还应加强策划能力,正如孙书平所说,现代学术期刊编辑强化策划意识,是适应现代学术期刊激烈竞争的有效手段。

(三)面向市场、积极应对挑战

首先,学术期刊应把握好自身的市场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就大众普及类期刊而言,《读者》、《青年文摘》已经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牢固的形象。而学术期刊由于其特殊性,不可能采用像大众普及类期刊一样的市场定位策略,因此,学术期刊应注重打造自身的特色,不求全面,而是追求深入,打造高品质学术刊物。其次,学术刊物的作者和读者往往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学术期刊应定位自己的读者群和作者群,在读者中发掘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潜在作者,通过作者群来扩大期刊的影响。再次,为了应对市场挑战,学术期刊还应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影响范围,提高学术刊物的影响因子。最后,学术刊物应做到以质量作为判别一切稿件的基本依据,杜绝“人情稿”、“关系稿”,不以作者的身份作为衡量文章质量的标准,在重视专家老作者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掘具有学术研究潜力的新作者,建立实时更新的作者数据库,实施同行评议。

(四)积极应对期刊数字化趋势

科技的进步使得单一的纸质期刊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对于学术期刊而言,往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之上,依靠传统的阅读方式无法适应学术研究特别是数据处理的需要。许静等认为电子期刊是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重要渠道。因此,学术期刊应积极推动期刊数字化建设,通过和一些网站数据库进行合作,及时将本刊发表的论文上传至网络,供更多的读者阅读、下载、引用,同时,学术期刊应重视编辑部网站建设,方便与作者、读者进行沟通交流,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不拖刊期,确保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广大读者。

(五)建设审稿制度,提高学术质量

审稿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稿件收到后,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编辑初审,初审中首先关注重合率,重合率过关的稿件,审核选题是否具有理论价值;其次就是关注文章摘要,了解文章主要论述什么,是否紧紧扣住了标题; 再次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另外,还要注意文章的每一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文章大的框架基本合格的话,接下来就要关注一些细节性的内容,如引言是否对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文献综述有没有条理,有没有体现出本文的特点或者说创新在什么地方;理论分析是否到位,假设提出有没有依据;实证部分是否规范;结论及建议有没有针对性,参考文献主要有哪些,权威的专业杂志还是专著、博硕士论文,等等。初审合格的文章就要送专家外审,外审时首先要做到选择合适的专家,综合考虑专家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领域的成果、以往审稿的情况等。选好专家后,最关键的就是专家意见的整理。编辑一定要掌握文章的要义,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判断能力,争取做到有自己的判断力。最后是向作者反馈意见并及时和作者沟通,帮助并督促作者修改,作者改回来后,认真比对作者的修改情况。另外,就是注意每一个审稿环节的时间把握,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

(六)不断提高编校质量

编校工作是一项对工作细致程度要求很高,且永无止境的工作。首先就要让文章格式符合杂志的规范,掌握好版面的调配;其次就是要抓文字、标点符号等。学术期刊不仅对文章的学术质量有很高的要求,还很重视编校的质量,这是每一本刊物都必须重视的问题,学术期刊更是如此。特别是对于一些科技类的期刊而言,数字、公式的用法等都必须紧密关注。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编校水平,掌握编校规范,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坚决执行“编校分离”制度,尽可能将差错率控制在最低的水平。

三、学术期刊未来发展建议

近年来,我们的学术期刊总体上发展快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总的来看,与国外期刊还是存在一些差距,暂时还没有跟上学术研究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理论的发展和进步。为了缩小差距,更好地服务于学术研究,国内学术期刊还应争取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数字化建设,顺应技术发展的要求。二是积极应对市场挑战,将学术研究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谋求自身准确的定位。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争取和国际接轨,向国外优秀期刊学习。四是加强编辑队伍、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内部有效的数据库。

综上,为了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进而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需要每一个期刊人的共同努力,打造优质学术期刊应成为每一个学术期刊工作者的追求。在学术期刊市场化进程中,顺应改革潮流,打造学术精品是每一本学术期刊共同的目标。

[1]廖彩荣,翁贞林.学术期刊价值论及其市场化选择[J].学报编辑论丛,2009(1).

[2]孙书平.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策划意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6).

[3]许静,冯佳杰,李树民,等.电子期刊解决“学术期刊危机”的积极作用——兼谈国外期刊“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J].现代情报,2007(4).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学术期刊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