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模拟在新闻类电视栏目中的运用

2013-08-15 00:54赵文卿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阳泉特技真实性

□ 赵文卿

情景模拟又称情景再现,从中国电视媒体界出现至今就广为流行,由于其可以拓展延伸空间,再现不可复原的场景使要素、情节短缺的电视节目得以流畅制作,同时还增加了节目可视性,因此成为电视人的创作法宝。但是情景模拟在使用中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不好的效果,本文就结合工作实际谈谈这方面的看法。

一、“情景模拟”及其特性

“情景模拟”是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创作中的一种补充叙述手法,又称“情景重现”、“真实再现”、“现场模拟”、“情景回放”等。用“再现”取代解说或配合解说,最早出现在纪录片领域。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在新闻专题和社教专题中,并迅速蔓延。关于以事实为报道对象的新闻类节目是否可以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争论,由此而起,至今未休。

“情景再现”最突出的特点是能有效地缝合叙事断点。记者到达采访现场,有的采访主体情节正在发生,有的却已经结束,这时最常用的补救方法是请旁观者或当事人回忆事发情况,这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还原现场的作用。但由于画面内容不够丰富,常常影响传播质量。比如发生了一起救人事件或者车祸,记者去采访可能现场已经不存在,当事人可能都找不见,这个时候采访的要素就可能缺少很多,为了能继续做下去这个节目,除了寻找目击者采访外,就可以加入一点情景模拟。尤其是做专题节目时,没有模拟镜头会缺乏感染力,会使好的新闻事件失去吸引力。比如阳泉电视台制作的一期节目《妈妈再爱我一次》讲述一个女孩车祸中救人却没有救下妈妈的故事,题材感人,但是可用的资料几乎没有,记者赶到现场时这个女孩受伤住院,车祸现场已经处理完毕,资料只有几张事故车的照片。这种情况下如果想做好这期节目难度很大,因此我们除了拍摄事发后现场镜头外,还采用了情景模拟的手法,第一用电脑动画展现车祸发生原因,第二采用模拟救援镜头,比如摇晃的车厢、破裂的车窗、模糊移动的人影等,这样就使节目有了现场感、真实感,使整个事件的画面连贯、脉络清晰流畅。这样处理下来,在保障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使节目更加完整、充实,也提升了节目的品位。

通过这期节目我们感觉在事件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场景缺失,不但会弱化了节目的表现力,还可能影响观众的理解和接受,有论者把这种核心事件现场缺失的现象称为“叙事断点”。而“情景再现”,正能起到弥合“叙事断点”的作用。当然,节目也完全可以通过语言叙述的方式传达信息,但这就与报纸、广播的单通道传播没有两样,失去了电视传播的优势。

一项对纪录片中扮演允许限度的观众调查结果表明:如果真实再现或者“摆拍”仅仅是为了促进观众理解事实的话,观众是可以接受理解的,对他们来说甚至是必要的。例如阳泉电视台的《法制空间》节目,开办了一系列关于民事纠纷的案例给观众举案说法,有关于财产纠纷的、子女赡养的、遗产继承的,等等,因为阳泉地域不大,许多当事人因为面子、隐私等原因都拒绝接受采访。因为是民事纠纷,只能尊重当事人的意见,这样许多很好的选题就很难做,因为缺少基本的主体,勉强做的话电视画面就非常干燥乏味,甚至编不下去。而运用情景模拟就可以将这些选题复活制作,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这些节目做得生动好看,还很有深度很有教育意义,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二、情景模拟分类

(1)有演员出演,但是只用细节特写表达情节,不表现演员面部特写。这类情景模拟主要是为了串联镜头不得已而为之,特点是够用就好,点到为止,这类情景模拟较多。

(2)有演员出演,并且是角色出演,就像演电视剧一样,可以写明扮演者的姓名。这类情景模拟在栏目中用的不太多,但是它可以作为故事引入,这个故事也可以是创作虚构的,但前提是不能离开真实。像我们就制作过一期关注节目《关于妇女权益保护》,请女演员做了一个小短片,通过小短片里女主角的工作生活经历展开我们栏目要讲的话题,尽管这个女主角是虚构的,但她浓缩了很多的困扰,观众还是觉得她是真实的,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这样做情景模拟观众是理解支持的。

(3)电脑特技制作的情景模拟,这类特技能还原现场,表现人物,用动画表现难懂的细节问题,这类的问题是制作成本高,成本低的有时表达效果不好。

不管是哪种方式,“情景模拟”的介入使新闻更为直观、完善,不仅能够交代事件现场情况、增强叙事能力,还能与叙述话语一起展现事件流程,并能根据需要调节节目的节奏,以形成不同的氛围,这是其他各类电视表现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三、新闻真实性与“情景模拟”

在各类电视节目中,面临的最大争议是,电视新闻中的“情景模拟”是否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从新闻的本质性要求看,电视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保证内容真实是对媒体的基本要求。新闻真实的魅力就在于与客观事实的高度符合和一致,它从原则上反对对反映对象的虚构和想象。那么 “情景模拟”的介入是否会影响记者对真相的探求?它在实现新闻真实性方面是否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情景模拟有如何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呢?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真实性的关键在于保证由主要事项构成的“事实核心”的准确无误。因此,是否有涉“事实核心”是衡量能否“情景模拟”的关键。“情景模拟”是电视新闻众多表现手法的一种,关键在于创作主体如何使用。在电视栏目中如何把握情景模拟的度,如何保障情景模拟的真实可信,关键是要做好策划,用心把握好细节,不要因为细节瑕疵让人对情景模拟产生不信任。

首先,要做好周到的策划,合理把握情景模拟的分量。一个片子是否需要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需要采取什么样的、什么程度的情景模拟都需要仔细琢磨和分析研究。比如拍摄一个纪实类的片子就要慎重使用情景模拟,如果采用的话要尽可能尊重史实,尽可能保证真实可信,并且引用要有出处,要经得起推敲。比如阳泉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片《问鼎山城》中有个阳泉的老百姓给党中央送炭的故事,这段历史没有任何视频资料,甚至照片都没有,只有一些文字说明。但编导觉得这件事情意义重大,反映了山城人民对党中央的深情厚谊,缺少模拟表演视频难以表达好情绪,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事件发生地选好场景后,编导组对演员、道具、灯光等准备得非常细致,用编导的话说就是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绝对含糊不得。编导组针对每个细节都要寻找说法探寻来历,所以这个情景模拟拍得非常细致,完全就是拍电影、电视剧的准备。这样精准的拍摄加上后期的包装,承载了阳泉人民对党中央的热爱,表现了阳泉作为中共第一城的历史渊源。片子播出后效果非常好,大家觉得这个情景模拟是这个片子的亮点,成为那段时间的一个标杆引导我们电视人学习进步。现在想来,这个片子用情景模拟很成功,因为它的根基是真实的,所以做出来就会获得成功。相反有些片子用情景模拟用得太滥,在其中能发现好多破绽,或者是有争议的地方。比如主人公的表演是不是和历史相符,形象是不是有争议,这都是很大的问题。这时应该尽量用大景,侧脸镜头等做模糊处理,避免引起争议,不要让自己辛辛苦苦做的情景模拟因为一点疏忽成为别人眼中的笑柄。同时做情景模拟要尽可能避免多用有争议的东西,要点到为止,要把握好尺度。这方面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有好多节目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比如《探索发现》反映古代事件的镜头,在处理上就很下了工夫,本身这些题材就比较枯燥,但记者们通过情景模拟的演绎把故事情节完善了起来,难懂的历史问题变得清晰有脉络,这都是情景模拟的成功创作。

其次,情景模拟的方式要多种多样,目标就是表达清楚事实,多方面反映事实真相,但在这方面千万不能误导观众,哪怕是细微的不经意的细节问题都会产生这样的影响。近年来数字特技技术日新月异,画面效果立体层次丰富,在表现人物场景上非常有优势,动漫成为情景模拟一种不错的表现方式。比如阳泉电视台制作的专题《大汖》开篇就采用连环画的方式表现在一个偏远小山村里人们生活的历史,由一个人两个人发展到三个人五个人,用儿童拉手的动画方式讲述了村子的发展史,简单可爱情趣丰富,为片子增色不少。像该动漫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纸,让人感觉到原汁原味的山西特色,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增加了节目的层次感和历史感。又如一些娱乐节目需要介绍游戏规则,这时可以用动画模拟现场、模拟人物的方式,用类似游戏的方式表现,这样表达出来一目了然,效果都非常好,许多节目都在用。但是在节目中也不能过度依赖特技,特技是作料,不是主食,只能是加点就好。比如车祸现场模拟图,有时只能反映个大概,不能把这种特技神话,让人看了特技以后对故事情节产生怀疑。而且现在特技处理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可以以假乱真,有的却很生疏简单甚至表达不清事情的过程,更不用说脱离事实的真相,这时一定要慎重使用情景模拟。

总之,电视栏目必须遵循新闻的本质要求,任何虚构的艺术加工与再创造一旦融入电视新闻节目就会侵蚀新闻真实性的机体,每个新闻从业者必须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适当采用情景模拟再现,否则,最终会将节目引入歧途。

猜你喜欢
阳泉特技真实性
阳泉农业 开辟“硒”望富路
山西农大共建阳泉富硒机构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阳泉:绿色防控 统防统治
巧用“特技镜头”写美文
《阳泉 草书赋》
广告的真实性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特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