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宁夏石嘴山地区的移民文化

2013-08-15 00:54刘淑娟
传播与版权 2013年7期
关键词:石嘴山宁夏移民

□ 刘淑娟

宁夏石嘴山市自古就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之称,地理位置重要。史料记载,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后,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而屯垦戍边。后又将山东齐人15万迁移来北地郡。汉代,将北方匈奴安置在北地郡。南北朝时期徙历下(今山东济南)民,于浑怀障故地(今平罗县陶乐镇附近)。北周时代曾两次从江淮等地向宁夏北部移民近3万人之多。唐代开元年间平定安史之乱,移民5000多人于宁夏北部。元代将随州(今湖北随州市)、鄂州(今湖北鄂州市)民众迁徙兴中(西夏首都、今银川市及其北部)。明代,洪武年间将宁夏民众迁徙关中,后“徙五万人而实之”。清代,因开凿了黄渠(今惠农渠)、昌润渠,招来4000余户人民而屯垦。据明代万历年间编撰的《朔方志》载:“夏俗,因徙吴楚戍人,故有江南风。”清道光年间编撰的《平罗纪畧》载:“且土著人少,山、陕人多。”石嘴山地区的移民文化,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是独特的。古人曾翔实的述说道:“胡人语,奇地调,鲁地风。”

一、古代民族文化遗存

石嘴山地区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游牧部落互相攻伐争夺,而相继在这里驻牧、繁衍生息的地区,创造了大量的优秀文化。

岩画文化是石嘴山地区独特的文化代表之一。靠近石嘴山附近的贺兰山岩画中,凿刻的二方或三方连续岩画,即一支羊背上站着一支羊,再站上一支羊,其羊蹄深深插入背中的三方连续图案,这是匈奴的绘画风格,也是游牧民族祈祷神灵保佑畜群,年年兴旺发达的寄托的一种信仰形式。

古代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琵琶、胡琴(二胡)是古代少数民族传承至今的乐器,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变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弦乐器。如宁夏、甘肃人民喜爱的“三弦”;西北五省人民演唱秦腔必用的“板胡”,板胡的运用非常广泛,山西梆子、河南豫剧等剧种亦在使用而成为“首席”。古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之句,羌笛即竹笛,这显然是古羌族人民的乐器传承至今的吹奏乐器。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肯定有深沉嘹亮、威武雄壮、或离愁别绪的种种旋律。由于社会的动荡,加之封建伦理的排斥,把它识为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等外品”,不可能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收录记载。《三国演义》记述的“蔡文姬创作的胡笳十八拍”,也只能闻其名而不闻其声了。但人民群众总是把优秀文化通过口传身授的继承保留了下来,这在武当庙寺庙音乐中仍有其韵律的显现。在生产用具上,他们创造了木轮大车,叫做“勒勒车”。这种车轮直径1.8米至2米的大车一直沿用至解放前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木轮大车已退出生产领域。还有种植上传承至今的诸如“胡萝卜(俗称黄萝卜)、胡麻、胡瓜”等品种;生活上冬天穿的羊皮袍子、大兜襟棉袄,夏天穿的大兜襟布衫子、单布袍子、皮靴、布靴、腰里系带子的带钩(春秋战国、汉代已传入宫廷使用),也是石嘴山地区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富有特色的文化遗址

石嘴山依山面水,地理位置险峻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境内有秦汉时期(待考)修筑的长城、秦代大将蒙恬修筑的浑怀障、汉代修筑的镇夷关(俗称老关疙瘩)。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曾在该地区与西夏、辽、金交战,有“驾长车踏破贺兰缺”的勇往直前的民族英雄气概。

西夏王朝在今庙台乡省嵬城建造的省嵬城驻军,以“拱卫京畿”,并修建了储备粮草的滩粮城(在今炭梁坡煤矿处)。明代为抵御鞑靼、瓦剌等少数民族的侵略,在贺兰山区修筑了归北长城、北长城及几十座烽火台。清代康熙皇帝为平葛尔丹的叛乱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五月夜宿哨马营。近代冯玉祥将军为支援北伐战争,将大本营驻扎在石嘴子(今惠农区所在地)。20世纪60年代为“反修防修”,在贺兰山的韭菜沟等纵深处修建几十个山洞,以储存军事物资。石嘴山地区独具的军事地理位置是名归实至的。历史上诸朝代的移民及“从吴、楚戊人,故有江南风”的屯垦戍边举措等,都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录清道光年间平罗知县徐保字的《新堡怀古》一诗中,“詎雄健儿草窃骁,抗战南关将姓萧。簪耳犒军妻自烈,金缯啖虏敌空骄。何愁北套巢难捣,早见东阳胆已消。”佐证石嘴山地区的军事文化。

石嘴山地区的汉族群众,旧时是多神论者,既信奉佛教又信奉道教。市内武当庙(寿福寺)经千百年的传承演变,已成为“释、道、儒”三教合一的祭祀场所。武当庙的寺庙音乐已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虽未脱离印度音乐的影响,但已汇入周边地区的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嘹亮深沉的草原风韵,及当地的民歌小调的旋律。后经宫廷音乐的润色,又受当地戏剧、曲艺的融入,已成为宁夏地方音乐载体的一个侧面。其打击乐器“渣渣子”,与我国古代“工尺谱”结合起来,组成完整的既有管乐又有打击器乐、即古朴又有当地文化气息演奏的寺庙音乐曲谱。还有寺庙音乐中“宣卷”,佛教徒为了宣扬佛法,将佛家故事,诸如“手巾宝卷”、“鹦哥卷”等,在寺庙或在办佛事的施主家进行宣唱。其曲调虽有寺庙音乐的成分,有于“道情”,“秦腔”,当地民歌小调的融入,其旋律不但大众化而且非常优美。从我们收录到的30多首唱腔及曲牌中,惊喜地发现石嘴山地区的道教音乐独具着移民文化,即道教的原生唱腔,与当地的民歌、小调,及佛教音乐的韵律融为一炉的地方特色。道教音乐中的打击乐器(鼓锣铛钹等)打击时浑然热烈中透着肃穆庄严的动感。吹奏乐器笛子演奏时亦颇富流畅明亮之节奏感。

民俗文化包括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歌谣、谚语、故事、歇后语及其他民俗事象。岁时节日民俗如“春节、端午、中秋、腊八”等。端午是南方“吴楚戍人带来的祭祀爱国诗人屈原的民俗活动。石嘴山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把汇集来的口头说唱和本地的歌曲、小调熔为一炉,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不但藏量丰富而且具有绚丽多彩的”南腔北调“韵味。如江浙一带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茉莉花”。其曲调已经本地区化。“茉莉花”中又增添了“好一朵九莲花”,这显然是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融入的。

三、结语

新中国成立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嘴山地区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加之周边地区的文化融入,形成了地域特色的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如京剧、秦腔、河南豫剧、山西梆子、四川川剧,东北“二人转”、内蒙、山西的“二人台”、陕北的“信天游”及其民歌小调等。这种“南腔北调”的移民文化,是石嘴山地区的主流文化、特色文化,但它更具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文化神韵。

[1]吴忠礼.宁夏·朔方·塞上江南[J].共产党人,2006(3).

[2]束锡鸿.试论元代宁夏境内的文化融合[J].宁夏社会科学,1991(2).

[3]吴忠礼.民国时期 宁夏再建行省[J].共产党人,2006(19).

[5]张跃东.宁夏区域文化的历史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1991(5).

猜你喜欢
石嘴山宁夏移民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宁夏
石嘴山市“180901”暴雨洪水调查分析
探究适宜机械化收获玉米品种的筛选
宁夏煤电博弈
签证移民
宁夏
Immigration移民
浅谈石嘴山市文物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