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东西塔与城市景观设计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7期
关键词:开元寺中山路西街

孙 群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历史。寺院位于鲤城区西街,宏伟古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闹市中难得的清净之地,同时具有宗教活动场所、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旅游名胜的三重意义。开元寺有着悠久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古时就曾以“桑树莲花、紫云盖地、甘露戒坛、凡草不生、东西石塔、袒膊真身、应梦罗汉、支院高僧、古龙眼井和文殊墨宝”等十奇享誉天下,而其中位于大雄宝殿前左右两旁的东西双塔更是寺中最具魅力的古建筑。

东西双塔经历了无数次风雨以及多次地震的侵害,仍然铮铮凌空,巍然屹立,展现了泉州古代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杰出成就,是古城独特的标志与象征,成为泉州乃至福建最重要的文物旅游景点之一。

一、东西双塔的历史背景与建筑特征

东西塔从整体造型到营造结构,设计缜密,工程浩大,它的建造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西晋末年,北方战火纷飞,中原地区大批士族庶民迁徙入闽,其中有一部分定居于晋江下游的泉州,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文明,促进了晋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唐代时期,泉州逐渐繁华,由于唐朝政府提倡佛教,泉州佛教也在此时逐渐兴荣起来。唐垂拱二年,当地民众建造了宏大的开元寺,接着陆续又兴建了54座寺庙,使泉州佛教达到首个兴盛时期。唐咸通元年(860年)开元寺文偁禅师在寺中大殿东面建一座九层木塔——东塔(又名镇国塔)。五代时期,中原又陷入战乱,而泉州因地处福建东南海滨,社会相对安定,此时,正值王审知统治福建,他本人不仅大力发展经济,还十分崇尚佛教,在福建境内大规模建造佛寺,使得泉州佛教再次繁荣,并于梁贞明2年(916年)在开元寺西面建一座七级木塔——西塔(又名仁寿塔)。

北宋初年,泉州仍然保持着和平繁华的局面,海外贸易发达,南宋时已与58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政府、民众以及寺院均积累了大量财富,于是又开始建造寺塔。据《泉州府志》记载:“泉当宋初,山川社稷不能具坛,而寺观之存者凡千百数。”此时是泉州佛教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佛教的发展达到新的高峰,当时泉州地区共有寺院达170多座。此时,开元寺原有的两座木塔到宋绍兴25年(1154年)时均被火烧毁,虽进行过重建,但仍然再遭火灾,之后改为砖塔,到了绍定元年(1228年),僧自证前后费时10年将西塔改建成五层花岗岩石塔,嘉熙2年(1238年)东塔也开始重建,用12年时间改建成五层石塔。东西双塔是我国体量最高大的一对石塔,花费巨资,这得益于当时社会和佛门雄厚的财力,体现了南宋时期泉州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达,是闽南地区佛教极盛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两座石塔分别坐落在开元寺的东西面的草坪上,相距约200米,芳姿卓立,巍然对峙,使整个寺院的布局显得格外宏敞壮观。东西塔高度分别为48.27米和45.066米,均是平面八角套筒结构仿木楼阁式攒顶式建筑,由须弥座、塔身、塔盖和塔刹等四部分组成,平面由外向里分别是回廊、塔壁、塔心室、塔心柱等。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塔的每层嵌有佛教人物浮雕16尊,两塔共计160尊,在须弥座上还有佛传故事40方、花卉鸟兽图案48方以及负塔侏儒16尊。这些精美的雕刻使东西塔犹如一幅佛国的缩影,反映了佛教发展概况与佛教义理规制。

二、开元寺的建筑概况

开元寺的建筑是福建地区规模最大的古寺庙建筑群,占地7.8万平方米,中轴线由紫云屏、天王殿、拜庭、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所组成,两边为东西两长廊,东侧为檀樾祠、准提禅寺,西侧建有功德堂、尊胜院、弘一法师纪念馆、水陆寺,而东西双塔就坐落于大殿前拜庭的左右两侧。寺院正中间的大雄宝殿又名百柱殿,是寺中的主体建筑,有近百根石柱,屋顶为重檐歇山式结构,9开间9进深。甘露戒坛为五重檐八角攒尖式屋顶,5开间6进深,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巧妙繁杂,是全国四大戒坛之一。大雄宝殿前的拜庭在福建寺院中是极其少有的,总面积2800平方米,以白色花岗岩条石铺砌,两旁分列从唐至明代建造的13座高约3-5米的五轮塔、宝箧印经塔和经幢。

开元寺以其古老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独具魅力的神韵著称于世,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东西塔在城市空间中的景观作用

作为我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泉州,背靠清源山,濒临泉州湾与台湾海峡,晋江缓缓从市区西南面流过,山清水秀,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南方中等海滨山水城市。近年来,泉州经济突飞猛进,旧城区的规划与改造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如何即保护好老城区的古迹文物,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城市规划者将面临着艰巨而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东西塔所在的开元寺以及西街的规划更是重中之重,历次的泉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都将双塔作为城市的重要景观予以考量。[1]

(一)东西塔的景观作用

东西塔所在的西街,位于泉州市老城区的中心腹地,为老城区东西向的主干道,东面和东街连接,并与南北向主干道中山路成十字交叉,西面与南北向干道新华路成垂直相交后向西北延伸,通往妙因慈济宫、奉圣宫和义城庙。由于西街和中山路基本保持原有的两到三层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因此,站在东西塔上可以领略到老城区的繁华景象。目前西街东起钟楼,包括开元寺及东西塔,西至新华路,这一路段是泉州古城最重要的保护区,而泉州中山路的改造采用“洗脸镶牙”式的方法,效果相当成功。西街与中山路相辅相成,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建筑面貌。

东西塔与西街仅一墙之隔,而且采用的是条石为墙,走在西街之上,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东西塔以及开元寺内的景色。与西街低矮的闽南传统民居和中西结合的建筑相比,东西塔显得特别高大,犹如庞然大物,耸立于寺内的草坪上,具有非常醒目的视觉效果。对于东西塔景观的规划与改造,一定要遵照以东西塔为主,其余建筑为辅的原则。

首先,与东西塔同向的老建筑应该保持视觉上的完整性,目前西街尚未修缮,显得较为破旧。在今后的改造中,要求西街建筑尽量保持原貌,对于一些近年加盖的违章建筑定要拆除,距离开元寺200米之内的范围不能盖高层建筑,尤其在西街以及与西街相交的新华路附近,建筑的高度需严格控制。

其次,东西塔是西街最好的景观,行走在古朴的西街上,能够感觉到双塔的高大挺拔,气势逼人,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氛。

再次,由于中山路骑楼只有两到三层,在许多骑楼楼顶,均能眺望东西塔的风采。东街虽然已经改造过,但也均是三层以下的红砖建筑,保持了泉州古民居的特色,因此,在东街靠钟楼的地区,也能远远地望见雄伟的东西塔。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条街的整体性,表现在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装饰“语言”的统一性上,需遵循对立统一的原则。通过整体有序的规划,西街可以演绎为一曲美妙的乐章,有高潮、有过渡、有统一、有变化,富于节奏感,而东西塔就是最高潮的部分。从钟楼走进西街,首先是许多低矮的闽南传统建筑,继续行进,就能看到东西双塔,当行至开元寺外墙时,庞大的石塔咄咄逼人,与西街民居建筑形成体量的对比,具有强烈的震撼力。[2]

(二)东西塔对促进泉州市旅游发展的作用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古迹众多,但是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而东西塔所在的开元寺是市区最重要的旅游区,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促进泉州的旅游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东西双塔旅游区在规划上以开元寺为中心,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特征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东西塔包含在开元寺旅游景区内,还包括周边的景区,如开元寺南面的旧馆驿街古建筑区、通政巷古建筑区、三朝巷、古榕巷等,还有开元寺东面的台魁巷,西面的妙因慈济宫、奉圣宫、义城庙以及著名的石笋公园等景区。

东西塔旅游景区在规划上,以开元寺为构图中心,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和突出的闽南地方色彩。整个景区由四部分组成:1.寺庙区,即开元寺,是景区的中心,以东西塔、大雄宝殿建筑为主题,其他建筑与园林为辅,体现佛教建筑的肃穆和寺庙园林的休闲与清净;2.西街古建筑区,以西街为中心,包括街道两旁的传统民居,体现闽南建筑文化魅力;3.古巷区,以西街南面交错的古巷为主,包括三朝巷、旧馆驿、井亭巷、古榕巷等,这里有许多名人故居,反映了古城泉州的传统生活;4.东街与中山路区,这是东西塔景区的延伸,许多游客均是先参观完东街或中山路之后,才来到西街的开元寺。东街的修复基本按照闽南洋房的建筑样式,又重建了几座石牌坊,而中山路历来是泉州最繁华的商业街,游客如织。这四个景区要结合历史、现状的文脉加以区划,体现出各街道的差异性与特征。[3]

在对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必须“整旧如旧”,保护建筑的风水环境,仅仅留出“视廊”限制周边新建筑是不够的。开元寺所在位置是经过古人精心选择的风水宝地,其风水气场较好,应发挥这种功能,避免破坏寺庙附近的生态环境。东西塔作为重点建筑应加以突出,以便留出场地、开设道路,不使其埋没在建筑群中。

城市风貌特色规划,是一种独立规划,也是一种风水规划,更是文化艺术的规划,涵盖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东西双塔在泉州市城市景观及远景旅游规划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城市规划者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尊重自然,重视“天地人合一”的传统观念,紧密结合闽南地区的地域与乡情。

[1]孙凤岐.地区文化、建筑与城市更新——泉州旧城保护与开发规划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0,(2):109-111

[2]何振良.泉州老城区文化遗产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研究[J].福建文博,2009,(1):48-49

[3]林栋材.泉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索之路[J].城乡建设,2003,(4):35-36

猜你喜欢
开元寺中山路西街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泉州开元寺印度教古石雕考
泉州西街尽显“古韵新风”
古代郑州第一高塔
——开元寺塔
敦煌写本《曹议金重修开元寺功德记》考释
开元寺
松茂古道从西街到松州古城
西街往事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