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刊校报为平台 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校刊校报办报

张 玲

“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不仅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呼吁,而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今天,教育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先行、先导作用日益凸显。为进一步增强深化教育科研的内驱力,校刊校报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平台,在学校里起着促进教育科研发展的作用。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办好校刊校报呢?

一、校刊校报的“本真”追问

校刊是由学校出版的阅读刊物的一种统称,而依出版式样不同,又可称做校报。依出版时间不同,又可分为季刊、月刊、周刊、日刊等。校刊的编辑群多为学生组成,一般由学校的学生会主持,部分学校亦有独立出来的社团专门执行校刊编辑事宜,如校刊社。校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报道学校事务、社论、征文写作、专题研究等。[1]

校刊校报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学生作为主导者,师长则为协助者。凡内容规划、采访、排版、编辑等皆由学生处理。在印刷的部分,可分学校自主印刷或是外包厂商印刷。校刊校报从存在形式来看,可以装订成册或者以报纸形式发表,还可以制成网络电子报以及光碟等多媒体形式。蓬勃发展中的学校更加重视校刊校报这块有力的宣传阵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办刊办报中。

二、以创新的视角办好校刊校报教育科研交流平台

作为教育科研的载体和阵地之一,校刊有其独特的优势。教育科研的研究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往的阶段性成果、结题成果都要在科研进行到一定时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研究材料,才能编辑成书进行交流推广,但校刊校报则可贯穿整个科研工作始终,研究过程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回馈和解决。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校刊及时进行推广、交流、改进和优化。

(一)用创新的视角办校刊校报,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交流平台的作用

办校刊校报要用创新的视角、与时俱进。时刻注意观点先行,拒绝平庸。首先,要办一份有思想力的校刊。市面上媒体众多,不断地传递着大量的信息。如果校刊校报没有思想力,那它传递的就是无用信息。这也说明思想力对于传媒的重要性。其次,要办一份鲜活的校刊校报。人的思想就像水库一样,如果水满了,没有一条河流让他宣泄出去,那他的思想会凝固下来。校刊校报正是学生、教师思想宣泄的平台。想让学生、教师的思想得到宣泄,校刊校报这个平台一定要具有鲜活性,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的思想,不要用成人的观点去束缚孩子,教师也要勇于创新,借助校刊校报提出新的教育观点,摸索新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调动学生家长进行家校联合、联动。第三,一份校刊校报想要在学生、教师中引起共鸣,这就要求校刊校报一定要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生命力。校刊校报的编辑、作者们,应该从学校、从所住社区等身边的环境来观察事物,用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才能在学生、教师中引起共鸣,才能令校刊富有生命力。

校刊校报内容要贴近学校实际,校刊校报办的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获得教育新认识,促使校领导、教师产生教育新思想,建立教育新理论,发展教育科学,指导教育实践。

(二)提升校刊校报质量,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发展空间

在将校刊校报内容办的有思想、有活力、有个性的基础上,通过提高设计水平和纸张印制质量,更好地表达校刊校报内容,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版式设计上校刊校报要把握版式构成的基本原则,规范有度,风格一致。版式设计如同绘画之构图和书法之行款,美术编辑依据原稿对版面空间分割做出判断,在处理“排什么”和“怎样排”之后,要彰显学校个性,通过设计将学校的特点更鲜明化。设计最忌讳的是“千人一面”,但个性突出的目的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在于与读者沟通。热点的教育教学问题,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积累的教育成果展示,学生的全面成长,通过气韵灵动、生动活泼的版式给教师、学生带来愉悦,再由优质纸张和精美印刷来呈现,树立校刊校报独特的整体形象,以灼热的情怀去感染教师、学生。

(三)以办好校刊校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包括备、教、批、辅、考五大环节。教师通过这五大环节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校刊校报正是展示各个环节优秀成果的有效载体。

通过校刊校报展示的研究成果和进步的教学理念,推动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了教师专业化素质,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而教育质量的提升、师资的优化、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样也会推进校刊校报精良化制作。办好校刊校报可以说是学校发展良性循环的催化剂。以校刊校报为载体有的放矢的研究,使校刊校报更具有生命力。

(四)在办刊办报工作中要注意出现的问题

1.办刊办报功利化。一是为了评比或是评级办刊办报,一味地夸大宣传学校,校刊校报办成学校的宣传手册;二是将校刊校报制作成论文、作文集,或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资料汇编;三是成为学校批款、收费的名目。每一种功利化的办刊办报都是阻碍学校发展、扼杀校刊校报价值的一把利剑。

2.缺少审定和奖励机制。我市没有对校刊校报的专门审定部门,按全市中小学校刊发展的不同层次定期审定。不能及时发现优秀校刊校报作为借鉴的榜样,进行办刊成果学习推广。办刊弱校和准备办刊的学校也没有正确的引领和学习渠道,仅能自行摸索和学习办刊,既不能及时改进不足又不能发挥校刊应有的积极作用。

3.透支学校能力办刊办报。如果校刊校报成为学校的经济压力,造成师资人员的紧张,没能担负着传递学校资讯、传播校园文化、展示办学特色和科研成果的重要作用,全校师生没有感到校刊校报的可读性,那么,学校就要及时调整和整理办刊办报思路、方法,不要盲目浪费人力、物力办刊办报,透支学校资源。学校要一步开阔思路,脚踏实地认真钻研,勤于思变,善于借力,增强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为提升校刊品位和内涵,推动校刊水平,使其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努力。

三、对校刊校报符合教育科研发展方向的思考

首先,选题要有新意,要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大趋势,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栏目和内容同样要注重符合教育的发展,符合课改的精神,是教师和学生关注和喜欢阅读的内容,有可读性。

其次,选题要“实”,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同时,这里的“实”还指选择的课题本身要有实在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这就要求学校要坚持学校特色和实际问题办刊办报,将实事求是落到实处,研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校刊校报才会真正发挥其在宣传力、研究载体等方面的辐射作用。

再次,选题要“小”,具体指切入的角度要“小”,不能大而化之。“大”则难以驾驭,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难以取得切实的成效。校刊校报栏目策划、内容要做到以小见大,不贪图大部头,而是将新颖的栏目、精炼的文章、精粹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师生。

最后,要与时俱进的调整形式、内容,使其符合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在不磨灭其“本真”价值的基础上,构建教育科研工作交流平台,深化、挖掘学校的教育科研的内驱力。合理的栏目和内容可以使校刊成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和阵地。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栏目与内容,是记录教师教育过程成果最便利的载体,是学校教师学习、反思、交流的平台,可积极促进教师承担校本课题、小课题的研究成果的推广。校刊校报也是学生发表作品的处女地。在如今多元化的社会中,需要给广大青少年树立一个主流价值观,尤其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中。其中,校报校刊便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很多学生多年后还念念不忘在校报校刊上发表的稚气文字。学生喜闻乐见的身边事、对关注问题的热议是促进学生看刊看报,勇敢地拿起笔的动力,进而使学生们在校刊校报这个平台之上,展示和交流自己的思想,能力得到锻炼,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伴随着教育科研的发展,我市中小学校报校刊已经成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发布的阵地,成为展示长春教育亮点的窗口、促进区域内外交流的平台。

[1]欧阳明.书刊编辑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353

猜你喜欢
校刊校报办报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校刊研究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校刊简介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融媒体背景下大学校报生存浅议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用文字贮藏教育深情
近代《私立岭南大学校报》足球报道内容剖析
试论公益活动对办报的促进作用——以《老年日报》为例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舆论引导困境及解决策略初探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