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林译《浮生六记》中典故的英译

2013-08-15 00:54王福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沈复浮生六记奈达

王福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8)

沈复,清朝嘉庆年间苏州人氏,由其撰写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其中作者描写了与其爱妻陈芸幸福安静的婚姻生活,同时还描写了其家庭变故、闲情意趣、山水游记等等,为后人生动再现了二百多年前中国文人的生活意趣,透过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晚清文人的特有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情趣,因此《浮生六记》可以说是一部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优秀古典小说。在这部优秀著作中,通篇文言行文,练字精当简练,大量使用典故,具有极高的语言艺术成就。典故多简练精当,它不仅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而且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文中典故的大量使用,不仅可以提高文字的表达能力与发展效果,还能使文章内容丰富而又引人联想。然而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往往会给译者带来困扰。因此,如何将典故的引申意义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更好地传达给读者就成为译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选取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作为研究对象,指出在东西方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该使目的语接受者获得与原语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认为,所谓“功能对等”,是指“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等同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因此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在于:最贴切自然的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相同。他指出,“翻译应该以读者服务为中心”,“衡量一个翻译作品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检查译文读者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然后将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的反应加以比较”。换句话说,一部译作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译文读者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之间的关系,而非译者个人的主观感受。奈达还将功能对等分为最小功能对等和最大功能对等:前者指译本的读者在理解译本时应该能达到感知原文文本的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程度;后者指译文文本的读者基本上能以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方式来理解和欣赏译文文本。

二、《浮生六记》中的典故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引典入文,既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又可以开阔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艺术魅力。作为一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形式,典故的使用要讲究艺术性,若使用得当,可增强文章的气氛,耐人寻味,含蕴深厚,反之则适得其反。因此,典故的翻译可谓是难上加难。

一代大文豪沈复在《浮生六记》中频频用典:刻画人物时用典、叙事时用典、写景时用典、评论时用典、讨论时用典、甚至于在与妻子的日常对话中也典故不断。这使得他的论点铿锵有力,语言真挚感人,描写美丽动人。经过整理和解读,笔者按典故的来源,将其中的典故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由历史事件衍生而来的典故,如“作俑罪过”;第二类是由神话传说衍生而来的典故,如“姑射仙子”;第三类是民间传说衍生而来的典故,如“月下老人”;第四类是由文学作品衍生而来的典故,如“赠余一企妾,重入春梦,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三、功能对等理论下的典故翻译

如前所述,但凡典故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想要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把握它们绝非易事。林语堂先生凭借其深厚的汉英语言功底,成功地向西方读者解读了《浮生六记》中的典故。非但如此,林的译文贴切而又自然地再现了汉语语言的信息,让英译本的读者领略到汉语语言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体会了汉语读者在理解和欣赏原文文本的方式和感受,达到了功能对等。下文将分四类探讨林在翻译《浮生六记》时,是如何成功地做到功能对等的。

1.神话传说的典故翻译

(1)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译文: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姑射仙子”是中国传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最早出自《庄子逍遥游》。林在翻译时,将其译成了“nymph”(指希腊神话中的女神),这一替换,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忠实于原作,且令目的语读者易于接受。

(2)于是相挽登舟,返棹至万年桥下,阳乌未落也。

译文:We then came back hand-in-hand to the boat,and when we stopped at 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The sun had not yet gone down.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阳乌是一种仙鸟,又名金乌、三足乌。据传古时太阳黑子出现时,人们就以为是这只长着黑色羽毛的飞鸟出现了。阳乌不同于平常的鸟类,因为人们认为它有三只脚,又跟太阳有关,就称其为阳乌。古人认为之所以会有日出日落,是因为在太阳里有机器在运转,而阳乌就被认为是这一机器的掌控者。因此,阳乌事实上就是太阳。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本的翻译是否忠实于原作就看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忠实于原文文本的意图。而在英语文化里,乌鸦和太阳本没有这层联系,也就是说“阳乌”在中国读者脑海里的这层联想,西方读者是不会有的。因此在这里,“阳乌”这一文化底蕴着实难以向西方读者传达,为避免歧义,林先生只能选择用“the sun”来对应“阳乌”,在意义上达到忠实于原文。

2.历史事件中的典故

(1)芸没后,忆和靖“妻梅子鹤”语,自号梅逸。

译文:After Yun’s death,I thought of the poet Lin Hoching who“took the plum-trees for hiswives and a stock for his son,”and I calledmyself“Meiyi,”meaning“one bereaved of the plum-tree.”

林和靖是北宋早期的著名隐士,一生未婚,也不曾入朝为官。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把梅当成自己的妻儿。沈复引用此典意在说明他为何以“梅逸”为号,沈复认为自己痛失爱妻芸如同林和靖痛失爱梅一样。翻译时,林先用拼音译出,随后给予简单的解释,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达到了对等,确保译文读者明了原作。

(2)芸曰:“肥者有福相。”余曰:“马嵬之祸,玉环之福安在?”

译文:“But a plump person has good luck,”replied Yun.

“What about the fat Yang Kueifeiwho died atMawei?”

公元756年,叛贼安禄山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径马嵬时,士兵哗变,奸臣杨国忠被士兵处死,唐玄宗被迫要杀死爱妃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自杀在马嵬。沈复引此典来反驳妻子的“肥者有福相”。处理这句话时,林把典故中的人名“玉环”和地名“马嵬”,分别直译成了“the fat Yang Kueifei”和“Mawei”,同时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沈复选用杨贵妃一例的原因,林还在杨贵妃前增加了“fat”一词,简单明了,易于理解。

3.习语中的典故

(1)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伯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

译文:Once Ialso saw at the home of amerchant at Yangchow two pots,one of boxwood and one of cypress,presented to him by a friend from Yushan,but thiswas like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

“明珠暗投”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喻指好东西落到不识货的人手里。在原文中,这样珍贵的黄杨翠柏本应该留在那些懂得欣赏和有品位的人手里,而非一个对此一无所知且毫无品味可言的商人手里,因此沈复在此使用了“明珠暗投”一词。翻译时,林先生采用了归化的策略,将其译成“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对于西方读者来说更自然贴切,且达到了功能对等的效果。

(2)蒙夫人抬举,真蓬蒿倚玉树也。

译文:Ishould feel greatly honored if I could come to your home.

汉语中,“蓬蒿”常用来指地位低微且贫困的人,而“玉树”则指外表高贵且受人尊敬的人。“蓬蒿倚玉树”出自于《世说新语》中的“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此后,人们常用“蓬蒿倚玉树”指卑微之人能够和杰出人士一起工作或学习是一种无上的荣耀。林在处理这一典故时,直接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译成了“I should feel greatly honored if I could come to your home.”简单明了地译出了其所指,让目的语读者不费力气就能明白其中所指。

4.诗歌典故

余曰:“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译文:“Even if you should have leave me half-way like this,Isaid,Ishall nevermarry again.Besides,‘It is difficult to bewater for onewho has seen the great seas,and difficult to be clouds for one who has been the Yangtze Gorges.’”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唐朝诗人元稹的《离思》。在病榻前,芸希望其夫沈复能在她走后再娶来照顾沈复和他的家人。沈复爱妻心切,通过引用此典来向妻子表明心迹:绝不再娶。凭借着深厚的汉英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熟知,林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作,他只是译出原文的大致意思,并且在翻译后半句时,用西方读者所知道的“the Yangtze Gorges”来代替“巫山”,更易于目的语读者接受,增强译本的可读性。

四、结 语

奈达认为各种语言具有共同的表达力,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事情,必然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语言和语言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着同构现象。为达到交流的目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在进行交流时,可以对其进行形式上的改动。本文从功能对等的理论视角,选取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典故加以探讨,论证了林先生在翻译时,更多地关注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效果,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增强了译本的可读性。同时指出在中西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典故的翻译应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文文本读者尽可能相同的阅读效果,以希更好地推动典籍英译的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Nida,E.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沈复著.浮生六记[M].林语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马会娟.奈达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沈复浮生六记奈达
《浮生六记夜读》
紫杉醇、奈达铂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
——再论奈达对翻译本质属性的认知
沈复自嘲
比较培美曲塞或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患者的临床疗效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尼妥珠单抗联合奈达铂和三维适形同步放化疗对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TGF-β1、S100A8和S100A9的影响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