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环境

2013-08-15 00:54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环境大学生

朱 磊

(中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从来没有教育环境一成不变的这个说法。无论哪个时期,教育环境总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这就需要我们以敏锐的眼光去捕捉这些变化。尤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科学把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环境,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崭新课题。

一、国际发展环境:契机与挑战并存

我们党对于当前国际环境变幻发展的总体趋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即: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反映这“三大”趋势的现状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为深入,科技进步也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新的态势。”[1]国际环境呈现“三大”特征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商品、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转,使冷战之后世界各国间的联系愈加紧密起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同时,经济全球化又是一把“双刃剑”,既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又使其面临诸多挑战。

世情的深刻变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带来的冲击、挑战和影响深刻而复杂。数千年来,人类历史上曾有的任何一种教育体系,未见何者面临此种变局。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进,还是退?是变,还是守成?思进则变,思变则通。这正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宝贵契机。我们正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将见证、亲历一个伟大的变局。“战略机遇期”一词,频见于近年来党的重要文件的醒目位置。这个细微表现,不仅昭示着中央领导集体对于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洞察,更反映出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思进”的总体共识。在此情形下,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尤应以宏观的视野,与时代同呼吸、与祖国同命运,去审视自身发展面临的时代境遇。

面对挑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为主线,进一步把握主动权。当前尤其要重视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教育的主动权、主导权,积极应对一些不良西方社会思潮在国内的传播对大学生的误导。如,以新自由主义、公共知识分子、国家主权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等为主要代表的西方政治、经济思潮在国内外传播的新观点、新动向,要准确把握,并从其源流发展、人物观点、现状趋势以及实质危害等方面进行彻底的、批判的剖析,并注重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引导不同社会群体去正确认识和对待西方社会思潮。与此同时,我们有必要强化明确一个认识立场,那就是:上述西方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形成了现实挑战;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这一集中彰显社会主义性质的大众化教育形式,以及群体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构成了现实威胁。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实践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如何增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广大学生养成兼容并蓄的大国心态,从容自信应对“西风东渐”的思潮影响。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环境中,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还有必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始终秉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的发展要求,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借鉴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益因素,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积极打造适应国际发展环境的“防火墙”。

二、社会发展环境:多质与共享并行

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社会发展环境更为复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得群体之间、城乡之间、国内外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达到空前的频率和规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使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人们的思想更为活跃,观念更为开放,表达更为自由,活动更为广泛。受此环境的影响,社会大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与行为倾向呈现多质与共享并行的特点。“利益与阶层的分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等等,都成了‘大众’以‘多质’的形态存在与发展的重要表现”。[3]因此,怎样深刻认识“多质”的大众(特别是深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大学生群体),引领其进一步认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共享价值”,就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关注的重大课题。

认识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多质”化特点,需要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挑战。深刻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多种思想观念之间的交流、交融与交锋更为深入,矛盾斗争更加错综复杂。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观点,对辨识能力有限的大学生正确感知社会、认识国情和弘扬民族精神造成了思想冲击。近年来,就不时出现一些奇谈怪论。如:有人在报刊上发文宣称红军长征中“吃皮带”、“吃皮鞋”等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是虚假的不实宣传;有些地方教育部门要求把“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从教科书中删除;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将“为人民服务”扭曲为“为人民币服务”,等等。诸如此类的思想谬论,对长期以来我们秉持和坚守的中华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产生消极的影响难以估量。“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关注舆情动态,注意聚焦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种种不正常现象,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主动权,发挥正确的引领作用。

倡导“共享的价值”,需要深刻认识爱国主义这一“文化之髓”、“兴国之魂”的战略地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能使成长与发展中的大学生自觉认同我们这一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把大学生的认同力转化为行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灵魂,服务先进文化建设是关键。首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满足大学生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应注意到,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征程中,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够,文化在推动全民族文明素质提高中的作用亟待加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爱国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4]面对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怎样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角度,讲清我们党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怎样提升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就成为当前急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应重视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间的较量,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作用。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较量是客观存在的,它突出表现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颓废庸俗的文化之间的斗争。在此情形下,如何科学引导大学生增强鉴别力,自觉抵御落后、低俗文化的腐蚀,就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迫切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最后,应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本土文化与他域文化、文化的借鉴与继承之间的关系。从区域范围来看,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之间的较量更为激烈,突出表现为国学与西学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冲突与融合,提醒我们务必从战略层面上去思考和处理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继承与借鉴关系。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鉴别和抵御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袭;如何更好的保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他们在继承中实践、弘扬、创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同时也成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

三、信息发展环境:迅猛与多样并进

随着科技革命的日新月异,我国信息产业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已成为当代中国各阶层成员普遍聚焦的一个高频词。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73.1%的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是“网络”。[5]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群体获取和感知信息、反馈和交流信息,关注、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迅猛的发展速度,多样化的意见表达,并进交织成为信息环境发展的一大突出特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适应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就应重视对其发展特点的认识与把握。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准确感知信息网络在学生获取信息、意见表达中的主渠道地位。当前,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大规模开发与应用,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普及。有研究者调查发现,已经注册微博的大学生占97%,因对微博不感兴趣或其他缘由而没有开通微博的占3%;在微博的使用频率方面,每天一次及以上浏览微博的占90%,每天至少花费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微博上的占80%;大学生登陆微博的主要方式是电脑和手机,使用手机登陆微博的大学生高达95%;在登陆微博后的行为方面,了解热点话题、随便看看大家在讨论什么的占87%,浏览关注人的观点和动态情况的占83%,想参与热点话题讨论的占74%,发表自己观点(或发泄情绪)、写微博的占63%,提出问题、希望获得更多人建议的占52%。[6]可见,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大多数学生在遇到压力、困惑时,往往通过网络表达心情、舒缓压力,或者通过网络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遇到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他们也会到网上发表评论,进行特定群体内部的发言和辩论,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群体的文化认同。鉴于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必要加强信息环境下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研究,进一步增强占领网络主阵地的本领,积极应对复杂信息环境的挑战。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当紧跟迅猛的信息发展节奏,科学引领信息环境下多样化思想观念的表达和冲突。一般而言,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政治鉴别力还不够高,其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尤其是网络谣言的辨识和抵御能力尚有待提高。加之部分大学生组织纪律松懈、法制观念淡薄,就为一些别有用心网络谣言的传播造成了可乘之机。有研究者调查发现,96%的大学生表示在公共危机发生时,收到过大面积群发或转发的短信谣言,其中谣言类型依序为:食品安全类31.4%,灾害类30.7%,政治类20.1%,公共医疗安全类13.7%,经济金融类3.3%,文化类0.8%。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不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形下会成为谣言传播的主要载体。79.7%的大学生在收到有关公共危机的短信时不论真伪,会选择转发,另外还有19.2%的大学生自己转发后会鼓励周围人转发,而收到的谣言短信中85%以上来自自己的同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短信谣言的识别能力较弱。在刚收到有关公共危机的谣言信息时,对于这类短信的传播动机,53.6%的大学生认为是善意提醒,18.3%认为是获取经济利益,16.5%认为是恶意制造社会恐慌,11.6%认为是恶作剧。[7]面对类似的情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应进一步重视网络舆论的研究、运用与引导工作。既要正视信息网络价值的两面性,充分利用网络这一重要舆论阵地,又要及时关注负面网络信息可能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为应对复杂的发展环境带来的严峻挑战,需要进一步确立爱国主义的主导地位,切实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努力使其成长为爱国主义的深入学习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

[3]沈壮海.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5).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5]2012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 大学生思想积极健康向上[N].光明日报,2012-06-06.

[6]葛超.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2,(6).

[7]杨庆国,陈敬良.公共事件中大学生短信谣言传播危机意识调查[J].当代青年研究,2012,(1).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环境大学生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环境
大学生之歌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