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晚会的章法探究

2013-08-15 00:54王能领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总导演舞台艺术晚会

王能领

(咸宁市歌舞剧团,湖北 咸宁 437100)

舞台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发生,远远早于其作为人类审美的对象,但无论是审美的对象还是文化的发生,艺术都是人类的产物,并且伴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展。无论是长达两小时一台的大剧目,还是短到五分钟的小作品,作为导演你能给观众什么?作品里是否有“亮点”?如今一台接一台而且要求主题鲜明的晚会,就好比一篇篇给导演的命题作文,这些指令性的主题任务,为主创人员提供创作课题的同时,也提供了诸多创作的多维空间,加强了创新的深度和高度。

一、创意、策划

晚会的主创需要在工作启动前做好完善的案头工作,这就是创意和策划。一台晚会的创意策划不是无中生有,不是零的突破,而是在已有的条件和元素下递增、丰富、提炼、升华、燃烧的过程,是不厌其烦、挖空心思的脑部运动。出彩的创意策划只有将自己燃烧起来后,才有激情去点燃别人的冲动,使之以最优化的方式达到策划目标。如果策划方案中没有令人眼亮的创意点,那么策划就如一杯平常的淡水,无色无味,这种策划跟计划就没有两样了。

例如2009年我市第一届温泉国际旅游节,倾力打造了一台风情歌舞诗《梦寻咸宁》。这台歌舞诗唱足了乡土乡音,舞尽了鄂南风情,在我市街头巷尾,县里乡村,引起了一阵阵轰动,同时也引起了省内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梦寻咸宁》的创作过程,对我而言就如同命题作业一样:如何开篇,如何经典等等,压力一直是困扰着以总导演为核心的创作团队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全国的版图上,湖北咸宁不仅仅有桂花香的芬芳,温泉的喷涌,赤壁古战场的嘶鸣,嫦娥故里唯美的传说,还有通山山鼓、赤壁脚盆鼓、嘉鱼呜嘟这些民间音乐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崇阳提琴调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通城的拍打舞等等。我作为执行导演,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力以赴收集采风,向创作团队提供浓缩着鄂东南这片热土浓郁的民俗民风的艺术元素。《梦寻咸宁》在舞台呈现的同时,剧场里的观众视觉、听觉、触觉、嗅觉都有身临其境的直接感受。通过这次亲身经历与精英团队协同创作的艰辛和喜悦,我见证了舞台艺术精华磨练诞生的过程,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和收获的喜悦。要说我享受的这些成功和喜悦,得力于多年来我一直在立足本土,一次次在利用鄂南的本土资源挖掘本土文化,得力于在这些工作当中收获的经验和历练。

二、躬亲示范

完备精巧的文案需要清晰的条理、鲜亮的主题、煽情的描述、有情景的架构以及动态的预测和流程计划。好的文案需要好的执行者去完成,否则也会前功尽弃。这方面,总导演从创作初期就应该担负起该团队组织的灵魂和指挥者,导演自身在全过程的执行力,也将带动着每个环节和单元指挥者的执行力。

如何让一个被认可的文案获得较高的存活率,让冷冰冰的书面语言,沉甸甸的方块铅字变得鲜活,变得生动,变得激情四射,变得绝处逢生,最终获得主办方的青睐,需要总导演近于完美的阐述过程,这也是体现执行力最关键的招数。执行力,还体现在总导演对晚会团队,各个部门及岗位专业功能的熟悉和操控能力:舞台装置、灯光、音响、音乐、舞蹈、服装、道具等等,既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又要权威地把控晚会的格局、样式、走向、节奏。无论是创意策划和制作运作上,团队必须按照总导演的整体意图和部署严丝合缝地合成,此时,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只有全程介入,你才能全程把控。

三、晚会的“专题亮点”与“弊病”

每年政府指定的“八大节庆”晚会,如元旦,五一、端午、七一、八一、中秋、十一、春晚。作为总导演,我首先要考虑的是对政府负责,要让观众满意。俗话说十年磨一戏,我们一年磨“八戏”谈何容易,在这么困难的环境当中,我借用舞蹈家张继钢的一句话“不管别人干什么,关键看你怎么干”来激励鞭策自己。于是我们打破常规,使出浑身解数,从舞台艺术而言,我采用导演常用的各种技法,将美感、情感和性感,用不同的视觉去理解、揉合,因为艺术本身就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绝对数字,所以只能是尽量地将作品的与众不同的一面给受众呈献。面对市场时,还需通过各种关系,与企业和各部门联系,携手合作。在这些合作的过程,承办方往往只简单交代些许原则需求,只提供几张纸质背景资料。而我们在前期策划的过程当中,从不敢怠慢,都会想尽一切办法,要为给予莫大信任和动力的承办方着想,不但要达到他们既定的目标和高度,更要帮他们寻找没有被他们发现的能体现价值的主题。找准行业诉求和活动意义,拓展此项活动的企业活力和精髓,从他们企业文化中提炼出“同心文化”理念。2009年至今,已经历了整整四年的历程,从每年的五·一《建设者之歌》、七·一《香廉颂》、端午节开发区的《百舸争流闹端午》、八·一《军歌嘹亮》、中秋节的《繁星伴明月 金桂浴泉香》、元旦晚会《金叶风》、交通《春之路》及《国税之歌》等等,年年都在变换主题,用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充分彰显他们的精神风貌和企业精神。在全市各类综艺晚会的演出当中,“专题”就成为了“热点”,也就成为社会“圈点”中极大的“亮点”。

大型主题性综艺晚会,比如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这些传统日子里举办的晚会,老百姓看晚会已经逐步成了一种民俗,这不仅是我们民族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令人忧虑的是,由此而形成了雷同化的艺术模式,束缚了艺术创造力的开掘并衍生出一些“综合症”。

“舞台作品”综合症的主要表现为:

1.是“创作”还是“制作”。如今大晚会一个接一个,时间短,任务重,无奈的只能将大量老作品重复性使用、拼接,很少出现独特鲜活的创造灵性。在长期运作中形成了一套所谓的“熟能生巧”的“制作流程”,被某些急于求成者争相效尤,波及当今舞风。如此制作犹如批量生产的物件,很难有保留价值的作品。

2.借“腕”扬名。此类作品的“总导演”只是采取找个“大腕”汇报工作,“大腕”只是幕后指导,其实我想这应该是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3.是“套用”还是适当的“借鉴”。导演如果缺少生活历练和积淀,必然导致想象力的缺失、创造力迟钝。而今信息化又给他提供了迅速获取他人灵感的便利,“信息”给这些人群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4.“媚俗”形成的“美感”。游离于作品基调的媚俗化审美倾向,在现时的舞蹈作品中屡见不鲜。浓妆艳抹、扭捏作态,外加服饰裸露度的盲目扩大,成为一些舞蹈追求“美感”观赏性的妙方。即使是比较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也难免会穿插进一些“美感”佐料。

5.舞蹈本体的萎缩 。综艺性一般都会以明星大腕为主,借“星”扬名,所以导致大晚会歌星云集,这并无妨。但舞蹈却成为其速效制作流程中无法摆脱的陪衬,“歌伴舞”不仅侵害了舞蹈艺术的独立品格,劣质的包装未必对歌星能增光添彩。

舞台艺术作品综合症犹如感染力极强的“流行病”四处传播,很多地区巨资打造的“精品工程”也难逃此厄运。某些主要创作人员,对其缺少识别力,审美品位趋同化;一些“腕”级主创人员,疲于接活,严重艺术透支,也有赖于走此种模式的捷径。

“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灵魂的城市”。各地一窝蜂地出现了众多大制作、大投入的晚会,其中出现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然而只要是好作品、好剧目,一定会受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也会得到专家的关注和认可,更会受到百姓喜爱和追捧的。作为导演,只有能正确面对需求,知道观众要什么,才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的现实当中,本着小钱办大事,大事花好钱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多做一些雅俗共赏的舞台艺术作品,从而使之成为舞台艺术精品,这些精品慢慢的变成市场需求,再将真正有舞台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放在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轨道上,才能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和理性发展的大好局面。

[1]刘叔成.文艺学概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

[2]刘建.无声的言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日]江口隆哉.舞蹈创作法[M].金秋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总导演舞台艺术晚会
同样的欢乐,给了我们同一首歌——追忆与《同一首歌》总导演孟欣的一次合作
严凤英舞台艺术整理研究及当代意义
清末民国戏曲票友舞台艺术摭论
《我就是演员》总导演吴彤:演员其实很脆弱
舞台艺术闪耀“文华”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史上最年轻:70后吕逸涛“掌勺”央视猴年春晚
教你做WWT宇宙漫游的总导演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