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巴克最好的主人?——从人性的角度解读《野性的呼唤》

2013-08-15 00:49吴艳梅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桑顿巴克哈尔

吴艳梅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云南 丽江 674100)

一、引言

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19、20 世纪之交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野性的呼唤》(1903)是其最著名的作品。该故事讲述了一只叫做巴克(Buck)的狗的艰苦经历,如何从驯良的宠物狗变成具有狼性的野狗的过程。该故事通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形象的语言以及感人的故事情节,伦敦使用了拟人手法,用“他”指称。巴克被刻画成一只具有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富有顽强斗志和感恩之心的神奇的狗,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

杰克·伦敦的母亲浮劳罗·威尔曼出身贵族家庭,他天生就有叛逆性格。与一个四处漂泊的占星家——威廉·柴尼相爱,但是当她怀孕后,威廉便抛弃了她。浮劳罗在儿子出生8个月后嫁给了内战退伍老兵——杂货商约翰·伦敦,杰克·伦敦的姓由此而来。巴克的父亲是一条巨大的圣贝尔纳德犬,他的母亲是一条苏格兰牧羊犬,以至于《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的出生和作者完全不是巧合,而是作者刻意的安排,巴克就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写照。此外,随着克朗代克地区淘金热的兴起,只上了一年大学的伦敦于1897年离开了加利福利亚大学,来到了北方,寻找发财机会。可惜淘金并没有使伦敦变得富有,但却为他的写作事业积累了丰

富的素材。在《野性的呼唤》这篇小说中,伦敦把对自然和为生存而奋斗的描写与在加拿大荒野做淘金工人的经历结合起来。对比杰克·伦敦的生活经历和巴克的悲惨遭遇,会发现他们之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所以,“《野性的呼唤》并非仅仅是一个动物故事,它是一个寓言,一个神话。它写的是狗,却暗指人类社会。”[1](p138)

像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这样的杰作,在中国的研究者层出不穷,但是专门对作品中巴克主人的研究鲜有提及。尽管有些评论家对书中的巴克主人有所评述,但是笔墨不多。因此笔者拟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出作品中谁是巴克真正的、最好的主人,为后来的读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讨论与分析

巴克是一只高大强壮的狗,一开始住在法官米勒先生家的大房子里。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但是当人们在克朗代克地区发现金矿后,需要大量的狗拉雪橇。于是米勒先生家的一个园丁带走了巴克,把他卖给了贩狗商。后来又卖给了哈尔一家,由于他们缺乏经验,又没有算计,狗群饥饿难耐拖不动雪橇时,他们就不停地抽打狗,巴克险些丧命,幸好是桑顿救了巴克,成了巴克最后一位主人。但谁才是巴克真正的、最好的主人呢?

(一)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是一位法官;是巴克最初的主人,给巴克提供一切物质上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巴克出生在宁静美丽的米勒法官大舍中,他的父亲是圣贝尔纳德犬,母亲是苏格兰牧羊犬。在那里,巴克过着安逸舒适的、逍遥自在的贵族生活。“巴克既不是宠物,也不是猎狗,但这一片天地却是他的。他跳到游泳池里游泳,或是跟法官的儿子去打猎;他给法官的女儿摩莉和爱丽丝当保镖,陪她们在漫长的黄昏或是清晨到处游逛。冬天的晚上他睡在法官脚边,面对着图书室呼啸的火苗;他把法官的孙子背在背上,或是跟他们在草地上打滚。”[2](p4)这是巴克在南方大法官家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主要依赖主人而生活。在他的道德观念里,人类是善良的,对主人忠诚,对人类信任,能带给他无限的满足和快乐。

在这里他从来不知道,也没有体会到什么叫饥寒交迫,什么是棍棒原则。天天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生活,长得高高大大肥肥胖胖的。但是,巴克这种天伦之乐的生活仅仅是建立在被剥夺了自由的基础之上的,他不愁吃不愁穿,不过有一点就是不能走出米勒先生家的大门,不能离开米勒先生一家人的视线,是一种被束缚了的宫廷式的生活。所以,米勒先生绝对不是巴克理想的主人。那谁才是巴克真正的主人呢?

(二)哈尔、查尔斯和玛尔赛蒂

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淘金者的贪婪以及米勒法官家欠赌债的一个园丁的鼠目寸光,巴克被他忠诚的园丁以 100 美元的现金卖给了狗贩子。从此巴克的自由和安逸生活的权利被剥夺了,从此走上悲惨的道路。

哈尔,美国淘金者,与姐姐玛尔赛蒂,姐夫查尔斯一同来到加拿大探险,寻找发财的机会。他们三人从狗贩子手里买下以巴克为首的狗对,并试图驯服这支队伍,他们是巴克的新主人。“查里斯是一个中年的红光满面的人,一对小小的但却水汪汪的眼睛;一嘴胡子很凶地扭曲着,十分地刚硬,使得柔软无力的嘴唇藏匿在里面。哈尔是一个十九、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挎着一只很大的柯尔特式自动手枪,一把猎刀,腰间的皮带上很匀地竖着一排子弹。这根皮带是他全身上下最平静的地方,它的平静宣告了他的无经验,还只是个羽毛未干的生手,绝对地单纯和幼稚。”[2](p85-86)当好心的市民劝说他们少带点行李,最好把帐篷扔掉的时候,玛尔赛蒂哭喊道:“没有帐篷,我们怎么睡,睡在哪儿?”[2](p88)从他们一出场就能看出,哈尔和查尔斯显得极其幼稚,玛尔赛蒂娇生惯养而且没有理性。总的来说,这三个人在荒野中无任何经验,既贪婪又无知。因此总是不断地出错:把雪橇装载得满满的,让玛尔赛蒂驾车而不是步行,不知道到道桑这趟旅途需要多少食物,以至于让狗群挨冻受饿。当犯了错误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不是采取措施解决急迫的难题,而是为以前的怨恨和琐事争论不休。

伦敦认为,文明的社会对这种荒谬的行为会报以宽容甚至微笑,但是荒野却没有这份仁慈之心。在寒冷的克朗代克地区,无能是致命的,这不仅对三个愚蠢的美国人而言是这样,对狗对来说,他们的命运依然如此。因为他们的计划不周,致使狗对饥饿难耐。正如谭建香所说:“查尔斯一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对无能为之效劳的狗进行血淋淋的杀戮,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残忍和无知。”[3](p83)他们很脆弱而且很愚蠢,还一意孤行,不听别人的劝告,在冰层即将解冻之时,还强行狗群拖着沉重的雪橇上路。最后他们的愚蠢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葬身于北方冰冷的河流中。

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哈尔一家幼稚,无能,缺乏经验,刚愎自用,且没有人性。当狗群饥饿难耐拖不动雪橇时,他们还不停地抽打狗,就连巴克也险些丧命。所以,他们根本就配不上做巴克的主人,像巴克这样富有人性,富有顽强斗志的狗,谁才是他最好的主人呢?

(三)约翰·桑顿

巴克的最后一位主人,在克朗代克地区生活,是个经验丰富的淘金者,是个老手。桑顿眼睁睁的看着巴克被哈尔狠狠的毒打,后来他实在忍不住了,奋不顾身的把即将被打死的巴克从可恶的哈尔手中救出。桑顿忍无可忍愤怒地说:“如果你再打这只狗,我就杀了你!”[2](p108)于是,和哈尔展开了血淋淋的你死我活的搏斗,最后桑顿亲自把刀拣了起来,两下子割断了巴克的绳索。从那时起,人与狗之间深深地、持久的爱不断升华。对巴克来说,这是他第一次离开文明社会以来,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真正的爱。

当然了,他们之间的爱是相互的:“桑顿先是救了巴克的命,又对巴克朋友般地惺惺相惜,换来巴克对桑顿的视为知己者死。”[4](p105)桑顿的指令它无条件服从:有一次,桑顿为了考验巴克,轻率的示意让巴克跳下悬崖,巴克却毫不犹豫的准备以死相报。桑顿吹嘘打赌,它拼尽全力支持:桑顿以巴克与人打赌,叫巴克去拖一部载重一千磅并冻结在冰上的雪橇。巴克按照桑顿的要求,拼尽全身力气,拖动雪橇,走完二百码的距离,在五分钟内为桑顿赢得一千六百元钱。桑顿落河遇险,巴克奋不顾身的救:巴克三次跳下激流,冒着生命的危险终于将桑顿救了上来。为此,他折断了三根肋骨,受了重伤。有人欺负桑顿,它挺身而出,疯狂地复仇,这是怎样的一份情谊,不禁让人感慨万分。

显而易见,对于桑顿这个淘金者来说,巴克不是仆人,而是伙伴。“桑顿吃晚饭时巴克冲回了营地,巴克向主人表达了狂暴的欢喜,把他推翻,爬在他的身上,舔着他的脸,咬着他的手——像个大傻瓜似的玩着。约翰·桑顿对这种玩法给出了一种特殊的回报:他抱着巴克前仰后合、笑着、乐着、深情地骂着。”[2](p147-148)毫无疑问,桑顿与所有狗之间的关系都是这种互相尊重的关系。每个动物对他都怀有持久的爱,相反,他对动物的爱也一样。即使野性的生活吸引着巴克,使他不断地远离人类社会,但是他对桑顿的爱总是促使他最终回到桑顿的身边。最后,桑顿死了,这给巴克流下了无限的惆怅,而这惆怅有点像饥饿。可是这饥饿却不能用食物来填补,而是使巴克疼痛难忍。事实上,他们之间牢靠的纽带关系直到桑顿死了才结束。即使到那时,巴克每年也要到他最后主人的安息地去探望,去悼念他的主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野性的呼唤》主人公巴克是一个毅力坚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适者生存的强者。从表面上看,他是一条狗,是一条具有人性转变到野性的狗,实际上他暗示的是人类社会中具有这样顽强毅力的人。“作者把巴克人性化了,用‘他’指称,似乎要通过巴克的眼光和经历传达出对社会与自然、人性与兽性的独特认识。”[5](p116)巴克的命运从高峰到低谷,又从低谷爬上了高峰。他的主人连续不断的在更换,从米勒先生到狗贩子到哈尔,再到约翰·桑顿。在米勒先生家里过的是无忧无虑,养尊处优的生活;而到了狗贩子以及哈尔的手里,过的就是饥寒交迫,忍受棍棒以及手枪交替下的皮肉之苦,生不如死的生活;而只有最后到了约翰·桑顿的身边,他才体会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人间真情,什么是患难之交。之所以巴克发出这样的感慨:“爱,发热的、真正燃烧的爱,那种疯狂的崇拜的爱,却是在和约翰·桑顿在一起时才产生的。”[2](p113)而人文主义强调的就是维护人性尊严,反对暴力,倡导和平相处。从这一点出发,谁是巴克最好的主人呢?对于巴克来说,只有桑顿可以拥有他,桑顿就是他的一切,他愿意为桑顿去死,去付出他的全部。别的人类对于他来说什么都不是。毫无疑问,只有约翰·桑顿才是巴克理想的、最好的主人。

[1] 裴秀娟. 人格面具、阴影及自性《野性的呼唤》的原型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2] 杰克·伦敦. 野性的呼唤[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

[3] 谭建香. 枷锁下反叛的精灵——《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的解读[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 周天楠. 回归自然 善待生命——《野性的呼唤》与《狼图腾》中人性的解读[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5] 刘文娟. 对杰克·伦敦笔下“野性”与“人性”的哲学思考——《野性的呼唤》解析[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猜你喜欢
桑顿巴克哈尔
温泉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6 For the love of a man 第六章 对人的热爱
Chapter 4 The new lead-dog第四章新的头犬
巴克的掌控
傻狗阿布的冒险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傻狗阿布的冒险(一)
温泉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