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与反思

2013-08-15 00:47张媛媛夏高鹏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免疫学实验课病原

王 东,张媛媛,夏高鹏,杜 鑫

(1.河南卫生职工学院 河南 郑州,451191;2.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450044)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高职高专院校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护理专业后期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1]。该课程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和人体寄生虫学三部分,涉及内容广泛。但随着高职高专院的教学改革进行,教学课时的减少,在课时分配和内容讲述上一直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2]。该文介绍了作者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的体会,旨在为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讲述,且重点突出

1.1 医学微生物学部分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包括总论和各论部分,总论是学生理解各论的基础,应重点讲述和各论相关的重要概念,如细菌、病毒等。减少微生物生物学性状的内容及微生物检查法的叙述,加大消毒与灭菌的讲解,尤其是医院感染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护理及护理管理,提高学生配合医师做好有关临床医疗工作的水平。在各论讲述中,针对内容多、重点分散的特点,要求学生课上记录笔记,并及时加以复习,灵活应用启发式和提问式教学方法。如讲解肝炎病毒时,先提出问题:肝炎是怎样引起的,可以预防吗?输血时我们要查乙肝病毒,是不是肝炎病毒都可以通过输血传播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紧密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各论中临床发病率低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作为学生的自学内容,临床上的多发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重点介绍。

1.2 医学免疫学部分 针对免疫学抽象难理解的特点,应首先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可结合相应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例如在讲解免疫应答过程中,可应用Flash动画的形式,既可使讲解生动,又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医学免疫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往的讲解顺序从抗原、抗体讲述,最后讲解免疫系统,这样使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偏重于某个章节,而忽略了各个章节的整体联系。通过教学总结,作者将免疫系统放在前面进行讲述,使学生先从整体了解免疫系统的构成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然后再进行各个章节的讲述。对临床发病率高的免疫性疾病,加大临床免疫和超敏反应的讲述,力求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免疫学有基础地、整体地理解。

1.3 人体寄生虫学部分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整体有下降的趋势,有些寄生虫病已经基本消灭,例如丝虫病等[3]。国内高职院校在人体寄生虫部分的课时较少,有的院校不讲述。针对寄生虫病的发病特点和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作者采用了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并倒入临床相关的典型病例,如人体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学生先在课下自己查找相应资料,课上教师再加以总结。通过PBL教学法的实践,在课时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了掌握重点内容的教学目的。

2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开设实验课

2.1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实验课所占课时比例和内容较少,学生通过实验课不能对本门课程有直接的认识。在内容上作者增加了和护理专业相关且直观的实验内容,让学生选取自己的手指、桌面、钱币、自己的头发等作为对象,通过接种在培养基上观察细菌的生长现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到细菌的分布广泛的特点,在护理操作中养成无菌观念。

2.2 运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为教师讲述,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些验证性实验,学生可以预知实验结果。造成了部分学生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只记录实验结果的现象[4,5]。作者在结合理论课的讲述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选取实验器械和设计实验步骤。如各种不同的消毒剂和药物对细菌的杀灭作用,学生自己选取不同的消毒剂和药物进行实验;在免疫学实验方面,作者从临床上采集不同的标本,让学生随机选取标本进行抗原和抗体的检测。针对不同的实验结果,学生分组讨论原因,教师最后加以总结。通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实验内容和结果的掌握程度。

2.3 改革实验课的考试方法 传统的实验课考试方法为学期末教师随机选取实验相关内容进行考核,这种考试方法不能从整体考核学生对以往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造成以一次实验考试决定学生分数的现象。在总结以往的考试经验的基础上,作者将考试在每次实验中进行,根据学生每次实验的操作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考核,期末进行综合评定。这种考试方法促进学生养成在每次实验过程中都能够认真、积极的学习态度。

3 定期组织教学座谈会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部分采取的是大班授课的形式,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上课来,下课走”,与学生交流较少,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为多学科课程,内容较广且抽象,一些学生由于“听不懂”,产生了厌学情绪。针对这种现象,作者每2周组织教师和护理专业学生代表一起召开教学座谈会,听取不同层次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中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创新和继承并存的教学过程[6]。课程改革理念的创新来自于实践,课程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和形式的创新也是对传统护理教育改革的促进和推动。作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

[1]曾祥琼.浅谈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8):40-41.

[2]李 苗,王 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8):635-636.

[3]周书林,高锡银,唐小牛.医学寄生虫学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12(9):870-871.

[4]Martyn E.Reflections on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J].Medical Education,2002,36:508-513.

[5]杨朝晔.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64.

[6]张 玘,高 原.高职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0,24(8):2 153-2 154.

猜你喜欢
免疫学实验课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有趣的实验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