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疏失导致商品混凝土质量事故案例分析

2013-08-15 00:47王耀平
商品混凝土 2013年12期
关键词:试块工地裂缝

王耀平

(保定市华建混凝土有限公司,河北 保定 071051)

0 引言

在从事商品混凝土质量管理工作的这些年里,耳闻目睹了不少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案例,在工作中也经常思考如何避免商品混凝土质量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如果能对商混质量问题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找出发生的原因及规律,想必会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文笔者将所经历的一些商混质量问题拿出来剖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把相关的经验进行交流分享,共同提高商品混凝土的管理水平和质量水平。

1 案例分析

1.1 案例一

某工地五层梁板 C30 混凝土,在浇筑完成一半时发现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大,由于当时是冬季施工,考虑可能是水温较高,引起的坍落度损失,加之工地处于闹市区,出入不便,当时采用后掺外加剂的方法调整坍落度至能泵送。在泵送至梁板成型后,振捣时发现混凝土已失去流动性,后虽然凝固但出现大量裂缝,在到规定龄期后钻芯检验,混凝土强度不到 20Mpa。最后该部位混凝土全部砸掉重新浇筑。

原因分析:由于坍落度损失大是出现在混凝土浇筑至一半左右的时候,当时首先考虑的是压车的原因,随后对当时采用的原材料进行复验时,发现水泥的凝结时间不合格,在10 分钟左右就已经初凝。由于当时采用的是一家比较大的水泥厂生产的旋窑 52.5 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已经连续使用一年多,之前未发生过质量问题,而且当天使用中其他混凝土也未出现问题, 因而在出现问题时,理所当然的认为水泥是最不可能出现问题的,造成了此后的损失。

经验教训:人往往是有惰性的,对于比较信得过的厂家,而且每次检验都合格原材料,会不自觉的放松对其的监控。这样其实等于把对产品的控制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没有起到进场检验应有的作用。另外在问题出现时,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必须对生产的每一种材料和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对于任何可能都不能放过,才能尽快的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进而采用相应的处理措施。

1.2 案例二

某工地一层柱子 C30 混凝土,在浇筑后 24h 未凝固,且同时留置的试块也不凝固,在现场观察时,怀疑可能是外加剂中的缓凝成分超掺,建议工地继续观察。同时对原材料和生产记录进行分析,发现是操作员在输入配合比时,将粉煤灰和水泥的数量弄反了。查明原因后,将所浇筑混凝土全部砸掉。试验室留置的试块在到期后试压,强度只有 15Mpa。

原因分析:在操作员输入配合比后,应有相应的复核程序,往往这道程序形同虚设,所以造成了事故的发生。另外该操作员在发现配合比输入出错后,没有及时上报,而是采取了修改相关数据的做法,给问题分析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各岗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对于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的,适当减轻或免于追究,对于隐瞒不报的,加重处罚。此外除加强制度约束和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还应该考虑与搅拌站控制系统的厂家联系,在控制系统中队原材料的使用数量做出上下限规定,如果超出规定值,即发出警报,从而进一步避免在输入配合比试发生错误的情况。

1.3 案例三

某综合办公楼十层装饰梁开盘时连续发出 5 车共 30 方混凝土,结果在第一车浇筑时地泵出现故障,在 8 个小时后才修还地泵,完成全部浇筑。因为工地急于施工,期间并未让罐车回场调整,而是命令小工用现场的水管加水,结果浇筑的混凝土在次日全部开裂,且凝固后强度极低,用手都能掰掉,最后全部拆除。

原因分析:虽然混凝土中添加有缓凝剂,但不能超过规定的时间,在混凝土初凝后进行搅拌、泵送、振捣等操作,必然会破坏其已构成的结构,导致裂缝等现象,另外由于在工地随意加水,混凝土的水灰比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增大的水灰比必然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很多。

由于混凝土是种特殊的商品,运到现场的只能算是半成品,必须经过施工方的一系列操作才能成为最终的产品。而在施工方看来,我所购买的就是成品,因而发生的一切问题都属于商品混凝土供应商。所以在施工中经常出现随意加水,不注意养护等野蛮施工的行为。所以商品混凝土站除了场内质量控制外,还必须加强现场管理,配备专职的调度与工地协调沟通,在签订合同时,同时交付作业指导书。同时加强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司机、泵工等对于工地的不合理要求应予制止,必要时上报调度进行协调,对于现场发生的异常情况应做好记录,以备日后查找。

1.4 案例四

某工地所留置的试块,现场同条件养护的强度合格,而送试验室标准养护的却有很多不合格。

原因分析:对现场的构件进行回弹,强度都合格,因为同条件的也合格,所以混凝土质量和试块制作应当没有问题。经过对送样人员的了解,标养试块都是在 24h 内拆模,然后送到试验室进行养护。送样时送样箱内没有固定试块的装置,也没有放置其他可缓冲的填充物,而且工地对外的路坑坑洼洼的,送样员又是骑摩托车将试块送到试验室。综合以上情况,认为试块是在早期强度较低的时候,在送样过程中因为震动撞击等原因产生了一些肉眼不可见的损伤,造成了强度缺陷,因而影响了后期强度。发现问题后建议工地推迟一天送试块到试验室,同时采取措施减少试块的振动冲击,标养试块强度不足的情况不再发生。

1.5 案例五

某地下车库顶板在浇筑后第二天出现了裂缝,裂缝基本平行于钢筋走向,且靠边处裂缝较宽。

原因分析:因为出现的是比较规律的顺筋裂缝,而且养护措施较为到位,所以排除了混凝土失水干缩的原因,经现场观察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沉降痕迹。当时该顶板是分块浇筑的,该块板在各个方向都有预留的钢筋,在现场查看时,在预留钢筋的工作面上,已经开始其他施工活动,而且在查看时工地正在使用风镐,站在出现裂缝的板上感觉有明显的震感,根据上述情况,认为裂缝是由于在混凝土已经凝结但强度不高时,外界对钢筋、模板的扰动,导致了裂缝的出现。让工地停止施工并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后,裂缝没有继续发展。

由于对施工速度的追求,工地对已完成施工的成品保护经常不能满足规范要求,客观上产生了裂缝出现的条件。而在现场查看时,工地通常并不否认自己没有按规范施工,往往强调的是在其他没有按规范施工的时候并没有出现裂缝。须知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很多的,有时候是几个原因共同作用的,不规范施工不是一定会出现裂缝,而是造成了裂缝极易出现的条件,因此不出现裂缝可能是其他方面(如温度、湿度等)较为适宜,而如果出现了裂缝那么不规范施工就是其主要原因。

1.6 案例六

某会所地下室为筏板基础,采用 C35 微膨胀混凝土,在浇筑后一周左右出现了裂缝,裂缝在基础的上返梁上较宽,延伸至基础底板。裂缝在梁上有 1~3 条,基本上都是等距离分布。

原因分析:施工时间在 9 月下旬,开始浇筑的时间为下午 15 点,温度在 35 度左右,采用的木模板,而且施工的速度较慢,覆盖不及时。结合裂缝出现的情况,应该是混凝土早期失水较大,加上昼夜温差的原因,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在应力集中的地方出现了裂缝。

在现场分析提出这个原因时 ,工地认为既然采用的是微膨胀混凝土,如果混凝土自身没问题,应该可以抵消收缩,避免开裂。其实这是个认识的误区,混凝土中的膨胀剂在水化初期需要大量的水分来形成钙矾石,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注意养护,而失水的话,非但不会有微膨胀的效果,反而会加大收缩。

案例七:某工地 CFG 桩 C15 混凝土,在施工完毕后清理桩头时,发现有断桩现象,自桩头一下 2~3m 的位置上强度较低,挖开周边土层后,经撞击摇晃后发生断裂。将断茬清理平整后回弹,强度能满足要求。

原因分析:由于 CFG 桩施工多数是工地的自备泵,为方便施工,坍落度要求往往较大,而且施工时间较长,现场的监督控制较为松散,在现场加水的情况较为严重。另外根据其地质勘探报告,该处存在有浅层地下水,存在涌出的可能。由于该工程为地下隐蔽施工,且对施工过程没有详细的记录,所以该质量问题不好做出一个确定的结论。

如前所述,作为半成品的商品混凝土在出厂后仍需多道加工才成为最终的产品,经过的环节越多,越容易出问题。因此需要商品混凝土厂家对出厂后的混凝土使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控制成品质量,同时有足够的资料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

2 小结

通过对上述一些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管理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关键,而管理不仅包括厂内的制度建设,保证制度执行的情况,还应该延伸至厂外,直至混凝土成为最终产品。

因此,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健全厂内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并有保证制度有力执行的相关措施。

(2)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

(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做好施工前的作业指导,强化调度的作用,对于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出现更大的问题,对于施工中的不合理行为要予以制止。

(4)对于施工完成的成品的养护、保护情况应跟踪观察,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要及时向施工方提出,并做好记录。

[1]俞锡钢.试析钢筋混凝土梁裂缝的原因和防止措施[J].价值工程,2011.(3): 130.

[2]王雪峰.使用膨胀剂防止混凝土开裂的关键技术[J].河南建材,2010(1): 140.

猜你喜欢
试块工地裂缝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EN 车轴产品超声波径向检测校准试块制作及应用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风积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波比的小工地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地球的裂缝
热闹的工地
铸件超声检测DGS曲线法和试块法对比分析
2号试块及其改进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