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课程开发利用羌族民间艺术资源的策略探析

2013-08-15 00:53韩云洁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羌族园本民间艺术

韩云洁

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幼儿园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和桥梁,直接影响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幼儿的发展。“园本课程是以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指导,以幼儿园现实的环境和条件为背景,以幼儿现实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幼儿园教师为主体构建的课程。”[1]因此,应依据当地民族文化的现实,借助民族文化理论、幼儿教育理论,建构具有“适宜发展”性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在民族地区建构具有“适宜发展”性的幼儿园园本课程,一方面需要通过植根自身民族文化土壤,开展师生互动、家园联系、社区实践来整合本民族艺术资源;另一方面,要利用分析整理、教学尝试、应用评价等方式促成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有效融入到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去,从而建构起适合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发展的幼儿园园本课程。民族地区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运用,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幼儿园教学素材,有利于激发幼儿艺术潜能,培养幼儿多元智能,也有助于幼儿参与民族民间文化或艺术传承,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优化民族地区幼儿素质教育、推进园本课程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一、羌族民间艺术资源的丰富内容

民间艺术是由某一特定民族或一定区域的人群世代相传,留存于民间的,反映该民族或该区域人群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总和。具体而言,包括:手工艺创作技艺及其制品;在民族民间流传的诗歌、音乐、歌舞、戏剧、剪纸、绘画等艺术表现形式;反映某一民族或区域习惯风俗的礼仪、节日和庆典活动、游戏活动、饮食、服饰等艺术表现形式。羌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羌族文化是羌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象征,有着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浓厚的高原气息和独特的民族风格。羌族民间艺术作为其间一支瑰丽奇葩,散发着浓郁的民间气息和活力,主要包括民间服饰刺绣、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和民间传说故事等多种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在幼儿园开展羌族民间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羌族民间艺术,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而且可以培养幼儿对羌族民间艺术的兴趣、增强幼儿的民族情感。

二、当地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开发利用羌族民间艺术资源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羌族民间艺术资源的整理和创编

有些幼儿园的羌族艺术教育存在民族文化知识的灌输或者过多依赖书面性课程资源,忽视对羌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考察和创编的现象,一些羌区幼儿园也不注重让幼儿体验羌族民间艺术的特色和从中折射出的民族精神,以致很多优秀的羌族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仍未转化为现实的幼儿课程资源。

(二)忽视幼儿参与课程建设的主体性

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幼儿有没有获得发展。教师应该将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聚焦在幼儿的行为之上,幼儿园园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幼儿行为性的学习方式和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对于幼儿来说,就是要重视他们在自然的、感性的情境中的体验和参与。然而,在现实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幼儿全身心的体验和参与往往被忽视、轻视,教师话语过多,幼儿表述、探究、体验机会过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象,使得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施远离了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幼儿课程这一丰富复杂的过程被简单化了,幼儿课程实施的成效也必然受到严重影响。

(三)重模仿,园本课程建设的创新意识不够

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教师在组织羌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时,静态地、机械地对待艺术资源而不加以改造。许多幼儿园根本不考虑本地的艺术资源和本园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其二有的幼儿教师在现实中,过于注重“写”课程而不是用心去“做”课程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管理者对幼儿园园本课程实质的认识尚有偏差,融入民间艺术资源时一味追求“原汁原味”。

三、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开发利用羌族民间艺术资源中的策略

从生理方面来说,3-6岁的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充分,脑、眼、手之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很好建立,脑和视觉对手的控制能力较差,手的骨骼、肌肉发育不完善。针对幼儿这一身心特点,在构建和实施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就要选择适合该年龄段幼儿的文化艺术资源。羌族民间艺术内容广泛,产于自然、生于劳作、表之于情、达之于意,上着天地万物,内容丰富多彩。选取其中优秀、适合幼儿教育的羌族民间神话故事、民间歌舞、民间工艺三方面的文化予以充实幼儿园园本课程,不仅能使幼儿了解到羌族民间文化特有的神话故事、山歌、舞蹈、羌寨、羌碉、刺绣等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而且还可以使他们能用绘画、舞蹈、制作等方式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羌族民间艺术的认识。

(一)以羌族民间文学故事为素材,创编羌族童话、寓言故事

历史上,羌族长期没有建立与本民族语言相适应的文字,因此,羌族民间文学故事多以口耳传承为基本途径,主要包括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寓言等)、韵文歌谣、民间叙事诗以及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而流传于羌族人民群众中的口头传说故事在羌族文学中无疑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它主要是依靠人民群众世代口授和长期歌唱而传承的。羌族民间传说故事是羌族人民的集体记忆,反映了羌人的历史、生活、习俗和思想感情,表现了羌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

羌族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神话、传说、寓言兼有。羌族民间传说故事中记载了许多关于羌族人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的动人故事。例如,远道而来的旅行者、流浪者没有吃的,向羌民乞食,羌民会不图回报地把家中最好的食物赠予乞食者,而且,这是一种羌族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风尚。羌族的民间传说故事《燃比娃盗火》《石狮子吐金》《瑕支姑娘盗天水》《玉花姑娘》等都从不同方面赞扬主人公诚实、忠厚、勇于抗争的优良品质,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的丑恶行径。在川西北高原上,旅行者或猎人都不用担心露宿荒野,饥寒交迫。因为朴实的牧民们即使外出也绝不闭门锁户。羌族村寨中至今流传着“有树不放牛,水沟不挖烂”等极富教育意义的俗语,也体现了羌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这种世代沿袭的淳厚风俗和道德品质,被羌族奉为神圣的追求而引以自豪,加以颂扬。对此,在羌区开展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中可以整理部分羌族民间文学中生动的传说故事,琅琅上口的童谣、民谣作为创编幼儿课程的内容。如以民间传说故事《燃比娃盗火》为例,通过向孩子们讲述燃比娃盗火的经历以及火种给羌族人生活带来的便利,使族人学会了用火煮食,用火取暖,并让孩子们进一步欣赏火塘中火焰的窜动跳跃、灿烂的光芒以及感受火的绚丽色彩和火苗的美。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创编传说故事《燃比娃盗火》,或改编为一个游戏活动,或改编为一个童话故事,从而激发起孩子们的乡土情感和文学情趣。

(二)以羌族民间歌舞游戏为载体,创编羌族幼儿音舞、体育游戏

羌族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高原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色浓郁,素来被称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民歌的内容广泛,语言生动,舞蹈则既不失粗犷、豪放的性格,又表现出了羌族舞蹈的典雅、质朴等特色。民歌分苦歌、颂歌、情歌、山歌、酒歌、喜庆歌等,其中民歌“花儿纳吉”最为流行。传统的民俗游戏项目有“推竿”、“抱蛋”等,舞蹈多是牵手起舞,所以手臂动作较少,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这种舞蹈以羌族锅庄“跳沙朗”最流行,是羌族传统节日和重大集会性活动中的一种自娱自乐的民族舞蹈 ,起着烘托节日气氛的重要作用。歌舞时还常常以羌笛——一种古老的六声湛双管竖笛,以及小锣、手铃、唢呐、羊皮鼓等乐器伴奏。此类舞蹈稳健优美、粗犷热烈,极具感召力和鼓动性,再现了羌族男子勇敢强悍的性格,同时流露出羌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民族气概 ,以及从古至今保持着的自强不息、不断开拓的民族精神。

在幼儿民族歌舞文化教育中,利用羌民族舞蹈、歌曲、乐器对幼儿实施舞蹈教育和音乐教育,能够使幼儿初步了解到羌族民间舞蹈、民间歌曲的文化风格、动作特点,从中感受羌族歌舞的美,可以发展幼儿感受、体验美的能力;孩子们通过欣赏悠扬、流畅、欢快的羌族歌舞,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爱家乡、爱民族、爱祖国的情感,也可以提升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使孩子们在感受、欣赏、联想、表演羌族民间歌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质朴率真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作为幼儿园教师 ,可以引导幼儿根据羌族锅庄舞曲的伴奏进行练习,在歌舞练习中,让幼儿体会和感受羌族锅庄舞蹈动作的节奏、速度和强度的变化,促使舞蹈动作与伴奏舞曲融为一体。基于民族特色舞蹈的不断练习不仅可以使幼儿身体的各部位机能得到有效锻炼和发展,而且还可以发展幼儿的腿部力量、提高幼儿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部位的灵活性,从而大大增强幼儿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手段,羌族舞蹈系列活动不仅仅可以造就孩子们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幼儿动作的协调、灵活,做到富有节奏感、表现力,而且还可以使幼儿感受和体现到羌民族精神和舞蹈的形式美,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作用。因此,幼儿教师为幼儿选用创编的羌族歌舞,应该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学习。

(三)以羌族民间手工艺为依托,创编羌族幼儿手工艺制作

民间工艺活动包括民间手工、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建筑等。在手工艺创作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制作具有羌族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有利于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羌族民间工艺则以独特精湛的建筑工艺、挑花剪纸、羌绣刺绣和编织毪子最为出色,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集艺术与实用性于一体。刺绣早在明清时代就已在羌族地区盛行,后来挑花技艺也为羌族妇女喜爱。其针法除挑花外,还有纳花、纤花、链子和平绣等。图案的题材多取决于自然物,内容多为吉祥如意。对此,幼儿园在实施园本课程中需要注重幼儿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首先,采取一些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幼儿参观羌碉和羌寨,使幼儿了解羌碉和羌寨的基本结构、建筑材料和特点。进行一些模拟演练,如采用广布河谷的石头和泥沙为材料,可以建成羌碉的基本框架,当然搭建的过程需要小朋友们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整个制作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教师在制作过程中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鼓励幼儿要有合作、坚持、耐心的良好品质。

其次,在一些主题活动中,可以组织关于绘画、剪纸的手工制作等活动。幼儿的想象力是绚丽多彩的,在手工艺品创作过程中,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出幼儿迸射出的思想火花。抓住偶然事件中隐含的教育契机,及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鼓励幼儿大胆地将其想象付诸于实践,从而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比如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可以大胆制作日月、各种几何图案、鸟、鱼等图案,这些剪纸图案虚实对比强烈,单纯大方,明快醒目,具有浓郁的艺术感染力。再把这些色彩艳丽,充满童真童趣的剪纸作品装饰到幼儿园教室里面的窗户玻璃、墙壁上,就展示了一个幸福秀美的“幼儿工艺之家”,也给了孩子们以视觉和心灵愉悦的感受。

第三,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绘画等手段描绘身边美好的景物,当幼儿完成一幅画时,往往会迫不及待地拿给老师看,希望老师分享他的快乐,这期间,如果老师能够创造宽松的气氛,不施加任何压力,饶有兴趣地观赏评价,随时引导儿童观察,发现周围生活、大自然以及艺术品中的美,并及时提供作画材料和工具,教给使用方法等等,可以培养幼儿对绘画比较持久的兴趣。最后还可以通过家园合作,利用泥巴、树枝、树叶、报纸等原材料练习制作羌族旅游手工艺品。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幼儿创造力、想象力、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文化艺术对幼儿来说,更多的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艺术审美愉悦的自我流露和相互交流。幼儿教师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解释和教导,而是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民族民间艺术样本以及操作材料,启发、引导和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而不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因此,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努力通过多途径、多方式融入民族民间艺术以达到幼儿在感人的故事、质朴的童谣中培养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对人友好的亲社会行为;在愉悦的歌声、优美的舞蹈中培养幼儿真诚的性格和真挚的情感;在浓郁的民间手工、民间绘画文化中培养幼儿合作、创意、探索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J].幼儿教育,2001年第9期

猜你喜欢
羌族园本民间艺术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理县蒲溪村羌族释比戏文化初探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羌族释比文化略述及其保护思考:以震后汶川、北川等羌族地区为例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