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意义

2013-08-15 00:49彭红丽李红艳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

彭红丽 李红艳

(中共包头市委党校,内蒙古 包头 014030)

(安徽科技学院思政部,安徽 凤阳 233100)

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政治理想是对政治现实的超越。政治理想是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对政治未来的美好憧憬,是现实发展的导向标。政治理想力图改善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命运,带领人类过上“完满”的生活。从古代人们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到近代资产阶级为“平等、自由”而战,再到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这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政治理想源于对“现实的个人”的充分考量,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是迄今为止最成熟的政治理想;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信仰。

世所公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确实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共产主义理论诉说的美好与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形成了不小的反差。我们的路何去何从,人们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总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人们思想上彷徨动摇、主流意识受到质疑挑战的时候,非常有必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政治理想,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只有坚定信仰、凝心聚力,我们才不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选择中迷失方向。

一、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政治理想贯穿于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精髓和根本。

(一)明确的政治目标: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马克思主义始终把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使命,而全人类的解放只有通过实现共产主义这条路径才有可能,人类解放的过程其实就是趋近共产主义的过程。换言之,人类解放是人类发展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则是人类解放的载体,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共同构成了马克思的政治理想目标。

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的前提是科技极度发达,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此时,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谋生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主动需要;人的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完全统一起来,那种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从而占有他人劳动的行为不再可能。其二,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生产的高度发展和财富的充分积累将改变现有的分配原则,也必将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的自由不受社会关系的束缚。其三,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及脑力体力劳动的差别消失。个体同时具备从事各种职业的能力,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充分体现劳动成为生活的需要。马克思曾这样论述:“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1]在马克思看来,那时,人只需要用很少的时间工作便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和尊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作旅行、听音乐、读柏拉图。这样由于分工对人的自由产生的束缚就得以解除。其四,国家和阶级消亡,不再存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随着生产资料变成全社会的财产,无产阶级本身将自行消失,由此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将自行消亡。而公共组织不再作为统治工具而只为公共生产和生活服务。其五,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极大提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人类对于精神的需求井喷式地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将达历史的制高点。这时的人类克服了人性的弱点诸如自私、贪婪、嫉妒,统治、压迫他人的倾向等等都不复存在。这是一个崭新的社会,构成新社会的是一个崭新的人类群体。

(二)直接目标:社会每一个个体充分自由发展

马克思政治理想设想的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它以人人都能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其直接目标。作为理想社会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注重的不是社会框架,而是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因而,马克思不是仅从客体角度,把共产主义看作是消灭了阶级差别的公有制社会,而是进一步从主体角度,把共产主义社会设定为个人及人类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认为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所以,实现个体的人、现实的人的发展将是一切发展的直接和最终目的。理想社会中,“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2]。马克思批判现实的旧世界中的不合理因素,力图找到一个新世界即理想的社会制度:这个社会制度应当能够消灭一切使人感到痛苦的关系,应当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创造自由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人类才能获得全面的解放,每个人才能真正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在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中,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导致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而新的社会形态(通过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建立起来的社会的发展的高级阶段)中的人类也是崭新的人类,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与人类以前的任何时期不同。在这个社会发展的阶段,每个人的个性得到了全面张扬,每个人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全面最彻底的发挥——真正的人的自由得到实现。总之,这是一个完美的自由王国,个人素质高到能从事各种职业,人类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对自己说,我们完全自由了。当然这一天的到来仅仅通过革命还不能实现,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本前提,生产力最终会为共产主义的到来开辟道路。

二、马克思政治理想于现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政治理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致力于改变现实的理论武器。当前,市场经济的冲击使人们过多地关注经济和物质,而忽视了理想和信念,这显然是一种危险的倾向。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来说,重视马克思理论的研究、宣传、实践应是永恒的主题;而在全社会意识出现虚无和分化的动向时,对于马克思政治理想的回归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当代中国,其意义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坚定党员的政治信仰,强化中国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

政治理想信念是一个人政治素质的基础,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基本出发点。政治理想信念包括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情感,是一个政党成员尤其是执政党党员必备的一项基本政治素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重塑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信念问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又是全党的表率。”[4]因而,党员干部应当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在坚定政治理想信念中起到表率作用。共产党员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才能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以良好的作风引领社会风尚。但就目前的状况讲,党员对共产主义信念动摇的不在少数,理论虚无、信仰虚无和错位的状况在党员中大量存在;部分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自己,个人至上、纸醉金迷,甚至贪污腐化、违法乱纪,大大损坏了党员干部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鱼龙混杂,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已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政治理想能够唤起共产党员的政治热情和党性觉悟。在当前社会机制多重转型、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作为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马克思政治理想有助于解决当代人的精神危机,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人是生活在价值世界中的,人总是在追问个体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趋向某种终极价值;人的存在需要有价值目标及核心价值理念的支持,人要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工具理性至上、物质至上、利益至上盛行,整个社会在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和快速消费中陷入了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目标缺失甚至价值虚无的泥潭。马克思的政治理想,揭示了人类社会“应当如何”的价值问题,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提供价值坐标和意义指向。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个人”,从人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相统一的价值思维出发,重塑我们的价值理念,这对于拯救日益混乱的价值世界,重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意义重大。当今社会,解决人们的价值危机、理想失落与心灵家园丧失的问题,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要继承并弘扬光大优秀的民族传统价值观,也要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丰厚的价值资源与精神养料,马克思政治理想对此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深入研究和系统发掘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中的价值意义,不断提升我们的价值境界与价值创造力。

(三)马克思政治理想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与其他理论家或哲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从最初就明确提出自己的理论指向是改造世界而非解释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马克思在建构他的政治理想时也始终没有脱离这个宗旨,始终把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作为其政治理想的归宿。

诚然,当人们试图将共产主义这一理想付诸实施时,却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作为一种理论与现实历史发展进程存在着很大差距。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实现的,而是在东方落后国家中首先获得成功的,而这些国家并不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大多还处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其资本主义或市场经济化的程度也很低,作为社会主义革命之对象的资产阶级与作为革命之动力的无产阶级并不占人口的多数。这就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如何实现从这种经济发展低水平的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政治理想从其出现开始就是直接联系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同样,对于当代中国现实的关注应是时下实践马克思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环节。理想美好但现实严峻,必须对现实不断地突破和改造,才能趋近理想。如果没有科学的理想目标的引领和指导,那么改造和发展就没有了方向,很有可能要走弯路甚至是倒退的路。面对当今中国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变革之大局势,必须牢牢把握共产主义前进的方向,有的放矢,这样我们才能趋近美好完满的社会形态。中国目前最大的现实就是生产力处于不发达状态,所以,补经济建设的课毋庸置疑。尽管改革开放30年在经济建设方面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在我们却仍面临许多问题,经济仍然不够发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这样的现实更需要我们回到原来的初衷上来。因此,必须反思我们的发展方式,不能只是为经济而发展经济;经济发达只是我们建成理想社会的一个必备条件,而不是目的本身。我们应始终明确,理想社会是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小结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重新强调马克思政治理想,强化主流意识形态是非常必要和紧迫的。马克思的政治理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是我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过去,我们在马克思政治理想的引领下,取得了巨大成就,当然也出现一些狂热化、教条化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学性,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我们必须通过对马克思的政治理想重新领悟和理解,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政治理想的感召和指导下,更加坚定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本文为2013年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马克思政治理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课题编号:SK2013B143)的阶段性成果。

[1][2][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9,294.

[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7.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

猜你喜欢
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