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思考:基于考克斯批判理论的启示

2013-08-15 00:51□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考克斯学派世界

□柳 彦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呼声再次高涨,学术界的相关讨论日见增多,主要集中于构建中国学派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实现途径方面,本文试图结合罗伯特·考克斯的批判理论,论述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遵循的整体的、历史的和革新的思路。

1 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已有思路评估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已经从理论学习阶段进入理论原创阶段。随着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际关系学人的学术自觉和文化自觉日益增强,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已经不再是少数学者的呼吁,而变成越来越多国关学者的责任和义务。学术界关于中国学派的讨论,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1 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关于构建中国学派的可能性,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一元论,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性质、目的、任务没有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的研究目的也是发现规律,没有国籍、地域的区别。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的,任何试图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1]另一种观点是二元论(大多数学者赞同该观点),认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属性不同,社会科学的认知和理解必然会受到地缘、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社会科学的国别和地域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国际关系理论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必然具有国别特色。只有赞同这一基本立场,我们才能谈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必要性,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环境因素,主要是指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变化,国民心理和国际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有的国际关系理论已经无法做出合理解释,迫切需要理论的创新和变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中深厚的思想积淀为中国学派的创建提供了思想渊源。中国文化具有和西方文化完全不同的价值理念和思想传统,这决定了中国学者会以完全不同的视角理解国际关系的事实和现象,进而创建不同于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

1.2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核心主题

这是构建中国学派必须回答的问题。研究主题反映了一个学派共同的理论导向,是该学派理论体系的坚实内核。如果我们将一个理论看作是一个知识系统,那么研究主题就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内容。第一个明确论述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核心问题的学者是秦亚青。他在《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和中国学派的生成》一文中将研究主题归结为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的问题。[2]其他学者虽然强调研究应该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且罗列了很多可以进行研究的具体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足以构成一个理论的核心硬核。

1.3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实现路径

关于构建国际关系中国学派的路径之争,鲁鹏有过较为全面而集中的论述,他把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建途径分为四种:一是以美国国际关系理论为范本,强调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二是以英国学派为目标寻求理论的非美国化;三是以西方理论为范本,以西方经验指导中国实践;四是以中国文化和外交实践为基础创立自己的理论。[3]作者对每种创建途径的利弊进行了独到而深刻的评析,并且指出中国国际关系的研究应该对整个文明有所贡献。但作者所提出的四种途径并不是依据一个标准划分的,概念使用上缺少界定,如:美国国际关系理论并不完全等同于实证主义或科学方法,西方理论和美国理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作者在使用时并没有加以明确区分。

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是中国融入国际体系并取得话语权的要求,也是中国国际关系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目前学术界的相关论述多集中于微观层面和具体问题的探讨,如为什么要构建中国学派、中国学派的核心理论命题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中国学派,但构建中国学派的学术障碍是什么?构建中国学派的目标是什么?学术界尚缺乏充分的论述。

2 考克斯批判理论的启示

理论总是服务于一定的人和一定的目的,不同的理论拥有不同的视角。考克斯的批判理论从整体而不是局部、变化而不是静止、革新而不是保守的角度,全面而彻底地对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批判,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世界本质,进而构建能解放人类的理论。那么,考克斯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功能,又是以什么样的视角观察世界呢?

2.1 从整体的角度观察世界

考克斯在《社会力量、国家与世界秩序:超越国际关系理论》一文中开篇直指学术研究上的一种惯例,即将紧密联系着的现实世界分割成多个相互分离的领域,每个领域拥有自己的理论。他认为,这种学术上的分割不利于我们理解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也表现出这种人为分割的弊端。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可以只重视国家权力的作用,但是今日的国际关系现实已经不允许我们只把国家权力放在首要地位。只有给予社会力量一定的重视,才能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考克斯一再强调,引入社会力量的概念来研究世界秩序,并不是要贬低国家权力的作用。唯有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待多个因素在多个层次上的相互作用,才能更全面地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所以,在考克斯看来,国家形态是一个国家和社会互相渗透的复杂体,国家力量并不像新现实主义所认为的那样只是物质力量的构成,观念和制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新现实主义的研究视角加以扩大,用多变量、多层次的视角分析世界秩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考克斯将世界表述为社会力量的互动方式。相比较于其他的理论流派,批判理论更强调用全面、综合和整体的视角看待世界,这有利于我们接近世界的本质。

2.2 从历史变迁的进程解释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对冲突、帝国主义体系、市民社会和生产过程的研究,纠正了新现实主义的错误。新现实主义假定世界是固定不变的,而批判理论强调它所应对的现实是不断变化的,理论必须对这种不断变化的现实做出回应和解释。“批判理论不但关乎过去,而且关乎历史变迁的持续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批判理论就是历史理论。”[4]

以冲突的研究为例,新现实主义和批判理论都关注世界政治中的冲突,新现实主义将冲突视为一个持久不变的结构重复产生的结果,它是一个固有的东西,是一种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批判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将冲突视为结构转换的可能原因,冲突通过不断塑造人性和改变社会关系的游戏规则,最终会创造出一种社会关系的新形态。所以,在批判理论那里,冲突是变化着的,潜在地产生一种新的形式,而新现实主义假定冲突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永恒的、重复出现的现象。批判理论建立在变化的世界秩序假定之上,它关注世界秩序的历史演变进程和未来方向。

2.3 以革新秩序为目的创建理论

批判理论致力于革新现存的世界秩序。考克斯批判新现实主义的理论没有能力解释和说明结构的转换。在他看来,一种普遍性的理论应该能够对历史变化的最基本属性进行解释,而不仅仅是把历史看做是不变的人类活动。如何理解历史活动的变迁呢?只有刻意地与现存世界秩序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才能对现存秩序的形成有较为清醒的判断和认识,进而从源头上质疑和反思它。考克斯认为,每一种理论不应当仅仅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同时还应当具有发现新的世界、新的理论的功能。旧理论的存在是为了创造新的理论而提供一种比较的视角和方法。现实世界的矛盾性预示着结构转换的可能性,批判理论正是致力于发掘出这种转变的潜能。同时,考克斯也承认,寻求对现实世界的一个完整的替代方案并不是批判理论的主要目标。从这一点来说,批判理论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革命理论。

每一种理论都是对现实世界存在问题的回应和解答,但真正的理论会使思想有能力应对不断变化的现实,而且有助于反思理论本身,从而为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提供思路,考克斯的批判理论具有这样的功能。

3 关于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再思考

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学者已经具有了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学术自觉,并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充实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是一项长期的探索事业,每一位学者需要具有的不仅是智慧,还有情操和勇气。

3.1 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反对学术分割,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理论的功能是为了增进对世界的理解,而世界是错综复杂的,只有用整体、全面和普遍联系的视角加以理解,方能还原世界的本来面目,而学术上的分割只能使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更加支离破碎。所以考克斯反对学术上的分离主义,主张用多元的、互动的视角观察世界。构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我们可能会过多强调国别特征和地域文化,但也要谨防陷入理论的“纯净化”误区,过多地强调不同范式、流派之间的区别,而忽视了理论的共性,从而导致理论研究的极端化倾向。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并不是要建立一种无所不能,完全替代西方理论的理论。任何理论都是有边界的,只能在特定时空,对特定问题具有解释力。创建中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也具有这样的局限性。批判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欧洲中心主义”偏见,同时也应该谨防自己陷入“东方中心主义”的窠臼。所以,中国学派的构建只能从问题入手,发现那些未被西方理论纳入视野的新问题,找到这些新问题的深层原因,进而谋求对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理论源于对问题的回应和解决,考克斯虽然批判新现实主义为“问题解决理论”,但并没有否认理论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只能来源于对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不断累积进步,进而取得突破性进展。

3.2 关注理论史本身的发展轨迹,从国际关系理论史变迁的角度构建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史的研究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缺少对整个学科史的宏观把握,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缺乏开放的视野和宏大的目标。

探寻国际关系理论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它为什么兴盛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史上有哪些恒久不变的主题;“主义”之争为什么在西方历久弥新;有些流派和“主义”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一套衡量国际关系理论进步的标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Cameron G.Thies曾撰文分析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主义”或流派(如现实主义)的成功经验,它们是如何有效地确立自己的学术地位,并使之合法化的。Thies指出学科史上存在一套评判学术成功的标准,那些成功的流派和学者都符合此标准。[5]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构建,不仅是在中国理论发展史上获得学术认可和权威,同时在西方理论史应该拥有一席之地,享有学术声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构建,不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和国际社会互动中出现的现实难题和理论困境,也是希望能够对国际关系理论史本身做出贡献,改变国际关系理论西方主导的历史和现状。

3.3 以革新世界为目的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创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的目的是什么?这涉及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使命和研究动力。考克斯批判新现实主义维护现存秩序的功能,主张理论不仅仅是解决现实问题,更是实现人类解放和发展的途径。考克斯致力于对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并试图建立一种以解放人类为宗旨的理论。所以批判理论处处体现了一种革命性和解放性的学术态度,认为人类不应该被主流理论所束缚,应该从现实中挣脱出来,成为“客观现实”的主人。

考克斯的这种追求人类解放的学术态度是构建中国学派应该提倡的学术精神。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创新,应该致力于改变国际关系理论“西方霸权”的现实,致力于追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平等化,为实现全人类的利益而努力,只有这样的理论建构才具有价值和意义。哲学家卡西尔曾经说过:“所有伟大的思想家的显著特点在于,他 们并不是根据纯粹的现实性来思考。如果不扩大甚至超乎现实世界的界限,他们的思想就不能前进哪怕一步。”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前进的每一步,有赖于每一位国际关系学者脚踏实地,从问题出发,关注世界的中国,同时保持仰望星空的情怀,为中国的世界努力。

[1]阎学通.国际关系理论是普世性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

[2]秦亚青.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问题和中国学派的生成[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3]鲁 鹏.创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四种途径的分析与评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6).

[4]Cameron G.Thies.Progress,History and Identit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The Case of the Idealist–Realist Debate.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2(2).

猜你喜欢
考克斯学派世界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论清初江西三山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