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放·苏州” 中国原创设计高峰沙龙

2013-08-15 00:45
关键词:苏州设计师工业

主办:“视觉中国”;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协办:中国苏州创博会;苏州工业设计协会

承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视觉中国苏州站

时间:2013年3月18日下午1:30

地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美术馆二楼会议室

嘉宾主持:

视觉中国产品渠道总监,视觉中国苏州站负责人,中国原创产品孵化销售服务平台运营总监 汪光立

主题演讲嘉宾: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副秘书长、“视觉中国”创始人、董事长、总编辑 雷海波

苏州赛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营投学创始人、中国原创产品孵化销售服务平台创始人之一 高胜涛

苏州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原苏州原点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汪道武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系主任 平国安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赵智峰

苏州圣龙丝织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君

汤生视觉文化艺术工作室 汤生

出席嘉宾:

中国苏州创博会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苏州市文化广播新局副局长 谢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廖军、副院长 曹雪明

视觉中国创始人、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孙伟

苏州工业设计协会领导

苏州工业设计协会会员;苏州产品设计师、相关高校教师等

廖军: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大家能参加这个活动,我代表苏州工艺美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我本人对工业设计一直比较关注。中国现代工业设计教育大约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正是发展起来是在82年以后。当时有一些人去国外留学,回来以后带动了工业设计的发展。工业设计的出发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如今好的时机到来了,从中央到各级政府对工业设计高度重视;在设计院校,各种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次原创设计高峰论坛由我们学校主办,我们也倍感欣慰。在我们工艺美院,工业设计这个专业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们学院在长期的办学中提倡国际化,一头指向现代设计,一头指向传统工艺美术,工业设计也是我们众多专业中的一个,还希望以后在座的专家企业家,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到学校来,对我们的工作教学进行指导;我们也非常愿意把学校的门打开,让学生们走出去,多参加社会实践,努力把我们的学校建设成江苏省乃至国内艺术设计和人才培养首选地。再次感谢大家,希望大家在学校的几天生活愉快!

谢芳: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论坛,对我们文化局同志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以前在发改委工作,当时我就很关注文化创意产业,应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以来,工业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苏州作为制造业大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却相对滞后。为此,苏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应政策,近几年来工业设计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四月,首届中国苏州创博会的举办,不仅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院校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成为了广大大学生交流展示创意作品、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成了他们的“圆梦之地”。今后,苏州文广新局将继续为推动苏州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提升苏州制造业的附加值、实现“美丽中国、美丽苏州”而努力。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把我的想法告诉大家。也希望大家给予我们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支持。

高胜涛:非常感谢!我们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在整个产业链中,都会涉及到设计。原来我们主要研讨的是工业设计,现在我们把它延伸到了创意设计。今天我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从设计的方向、渠道和资本这三个方面简单介绍下我的体会。我们赛富作为产业链的整合者,是在发改委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在我们看来,设计不是纯艺术,它是一种造物活动。既然如此,设计首先关注的是实用,然后才是美感,这里面有个主次顺序:实用兼具美感。所以创意设计更多的应该服务产业,不是艺术,这是我首先要讲的。第二,从创意产品的定位上,我想讲作为设计师,我们应该怎样去规划产品。我觉得要想定义产品,要先定义市场。市场到底在哪里?有没有受众?有没有人买你的东西?这才是核心问题。不能说我们做一个产品是自己玩的,或者是只给一小部分人去享用。所以设计必须要做到规模化,才能产业化,它不应该是一个小众的东西。只有实现规模化,才能够降低成本,才能够产生利润空间;而盈利是每个企业、每个设计师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产品定位首先要考虑市场,而不是兴趣。第三,我想讲的是设计师一定要专注于产业品类,只有专注了,才会获得理解的深度,这样才能让认识到产业化的着眼点到底在哪里。以上三点是我对设计方向的认识,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我觉得,世界上任何一个行业如果缺乏渠道,做不到广开渠道,就产生不了盈利,产生不了市场规模。所以我们才会讲“渠道为王”。在创意产品的整合中,到底哪个渠道是需要的呢?目前,我们赛富已经把中国绝大多数商超,还有所有一线的电商、所有的电视购物我们都整合进来了,包括全国的经销商,代理商的体系。但哪些渠道真正适合创意产品去共享共用,怎么去应用扩展自己的渠道,去扩展自己的终端,从而让自己的产品能够真正的进到消费者手里,这是我们正在考虑的。所以要想产业化,必须要让渠道规模化,这样才能让你的产品做到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设计师可能更多会偏向创意、偏向艺术,所以一定要有第三方的公共运营平台或者品牌中心帮他们推广设计。当然大家一定是互利互惠的,任何渠道都是有成本,只有创造的收益能超过成本,让多方多赢,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我的想法是一定要有对品类数据分析的平台。所有的创意设计应该不是盲目,应该先抓住市场,针对性的实施,它需要一个分析的工具,比如大家都会去分析淘宝数据,淘宝不给数据,所以只能自己设计一些软件去抓它的数据。只有分析出市场在哪里,客户在哪里,才知道设计的方向,才能结合市场做自己的产品设计。这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第三个我想表达的观点是要有资本的堆积。设计师本身可能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商业的运用能力不强,在运营资金这一块也有欠缺,这就涉及到怎么把各种需求衔接的一个问题。一个好的产品设计,未来可能拥有一个无穷大的市场,但前期一定要有资本积累,它才能够迅速的发展。现在社会上也有一些天使投资人,他们会承担一些风险来投入一定的资金,但是肯定要持有一些股份。这也是我们研讨的一个领域,即如何把营销业绩的增长和投资的对接,什么时点做营销的推广,什么时点做资本的介入,从而让一个产业在它的孵化期就能有很好的资金运营服务,让它最后能够长大做强。这是我讲的三个观点,也是班门弄斧,在各位专家面前抛砖引玉吧。

汪道武:我作为前任的苏州原点设计公司的总监,已经退役三年,本来这会不应该我参加,后来因为一些因素过来了,三年前我把公司全交给他了,过闲云野鹤的生活。因为今年67了,也该歇歇了,但是我对设计这行业还是很有感情的,也是无奈退出。我把我的职业背景给介绍下。我从事这行46年,工业设计30年,工业设计教学16年,可以说是什么都干过,应该说感触极其深刻。我们的设计公司接受的是委托设计,也就是接设计单子,为别人设计,拿设计报酬。开这样的独立的设计公司真的很不容易的,我们没有其它资本,只有脑浆。你有设计委托我,我肯定竭尽全力为你设计好。我搞设计教育也有16年,江南大学、苏州大学,我都待过。我自己是苏州职业大学的。无论是从事设计、从事经营,还是从事教学,我都很同意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句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都是空谈家,那就完了。工业设计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经济催生了工业设计,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工业设计,就是这个因果关系。过去用不着设计,因为过去都是计划经济,都是凭票买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需求成为第一要素,我们的设计就是从人的需求出发。我们那一代人讲产值,不讲效益,只要产值高,就有地位。现在是讲效益,产值是其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开一个独立的工业设计公司有多艰难,只有业内人士才能体会。现在很多设计还是在走模仿抄袭的道路,稍微改一改就变成自己的,中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健全,遇到知识产权纠纷,很难打赢官司,就算打赢了,也很难强制执行。比如吸尘器,4万块一个造型,4万块一个整体结构,一个吸尘器8万块钱设计费。可能那些企业觉得:你一个吸尘器要8万块,我买一个外国机器来抄抄弄弄,一分钱都用不着,所以不肯花这个钱。我可以不开玩笑地说,国企的单子我根本就不接,因为我耗不起。开公司得养活员工,善良的老板就是自己苦自己,年终筹点钱发奖金,自己所剩无几。人家说你开设计公司这么多年,早就该是个财主了,其实我现在还是靠退休工资过日子。你可以看看我们都给那些企业做了设计:莱克的第一代吹吸两用机,打草机,莱克的清洗机,是我们设计的;爱普吸尘器的当家产品,就是我亲自设计的,后来也一直延续在做。美的吸尘器是我们做的,三洋每年主打的产品是我们做的。现在三洋没了,飞利浦每年的主打产品也是我们做的。我们专门为他人做嫁衣,仅仅是从当中拿一点设计费。我们从事工业设计的年份比较多,应该讲政府对我们还是蛮照顾的,曾经免过我三年的营业税,所得税也免掉了百分之五十。国家的确应该扶持真正搞设计的。搞设计我总觉得第一是创意,第二是对可行性的估量,一个是放,一个是收。咱们往往喜欢把工业设计看成纯创意的产业,但实际上“收”才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没有成功实施的设计就谈不上设计,没有可行性就没有设计,没有为制造方带来效益的设计也不是好的设计。咱们现在的学校不仅要搞创意,还要讲制约。就跟咱们玩游戏机一样,没有规则,游戏就没法玩。我也带过很多学生,有些学生画画画得蛮帅的,画一根线就认为这根线是天下第一美的,但这个线条做成产品根本实现不了。形式主义真的是要不得。合理的才是漂亮的,不合理的再漂亮也没有用。我现在退休以后,闲云野鹤了三年。我觉得画画最舒服,想咋画就咋画。房子画歪了,这是我的个性。但是搞产品设计不是这么回事,绝对不能胡来。我觉得不能独立完成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的老师,根本就没有资格上专业课。学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张白纸,老师灌什么,他们记什么。等他们发现上当了,发现你教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时间已经浪费掉了。这个方面我也不展开了,我就觉得工业设计咱们只要实实在在地做起来,还是应该能够为国民经济服务的。

平国安:谢谢大家,我就简短的讲一下吧。在02年的时候我从工业系调到了环艺系当了主任,今年又回到工业系当主任。我们学校工业系历史算是比较长了,追溯到两校合并前,可以说82年就有了,这点应该算是走在全国的前面。我们工业系有24个班,800多学生,30多个老师。相对于其他系科,我们现在的专业设施算是比较落后的。刚才高老师说到了平台,这么多年,我们没有转出去,就是因为没有平台。作为高职院,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一些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们环艺系做的还可以,就是环艺系定位很准确,所以我们出去的学生基本上是被装饰公司一抢而光的,一出去,就能干活,没有过渡期。这点我和汪老师很有共鸣。当时我在环艺系做了个规定:一个老师没有做过工程就不能教专业课。如果你对工程的材料结构都不了解,还怎么教学生。同时,如果一个老师手上没有项目,他不能带毕业班。项目是一个实际的操练,你只有做了才能引导学生。学生毕业答辩的时候,答辩老师企业要有一个,其他院校要有一个,然后才是我们的老师,各占三分之一。老师的压力还是蛮大的,但经过这样的磨练,能力都上去了。现在我在工业系,发现工业系还需要另外一个平台,就是在工作室里面搞创意,创完以后,就能销售,我下一步所要做的就是这个工作。工业设计是高端服务业,靠的是团队合作。如果让一个人要弄出一部汽车,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这里面还有知识产权的问题,政府政策的问题。我觉得工业设计需要政府来培育市场,提供政策。我去年去英国,在一个学校听了一场产权的研讨会。在英国,政府挑最好的地段免费给学生使用,提供一些工具及场所,老师和学生就在那里做设计。这点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现在,内需这块潜力还是蛮大的,中国工业设计的前景还是不错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李君:在座的领导和老师,大家好!我们的企业主要是给外贸和国外一些大品牌做精加工。有20年左右的时间,我们从92年开始研发绫罗绸缎。2006年的时候,我们不光把传统的手工技艺给恢复了,还加入了技术革新,现在已经产业化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开发这个产品花了大约7年时间,投入大概有500万。在古代,给宫廷制作都是不计成本的,所以它可以做的很精,而我们现在可以产业化、可以批量生产。产品为什么会有价格差异,因为其中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苏州政府也非常重视丝绸文化的发展,也是丝绸企业也比较关心,不过在设计方面,倒是有一些瓶颈。企业发展壮大一定要有好的设计,否则就算是黄金也没法发光。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还是蛮有感触的。也希望大家与我们在这方面有合作的意向。

曹一华:我们现在的工业设计,往往只讲创意,不讲合理的社会实践,这是要不得的。设计思维有两种,一是发散性思维,一是收敛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寻找可能性,但可能性不等于可行性,只有在可行性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真正的产品设计。我今天本来想介绍一下我们产品设计的教学情况,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细讲了。我们的专业在08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特色专业,《产品设计》课程10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教育精品课程。我们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一是工业产品的发展意识,即是将产品纳入到文化的范畴去认识,这不光光是一个美观的问题。第二是合作意识,因为产品设计是一种集体行为。我们要求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合作完成一项设计。不妨来看一下学生的作品……这些都是学生做的模型,是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出来的,没有到工厂里去加工。我们做了这么多东西,但是很可惜,都没有走向市场,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这可能是个大问题,也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得清的。今天大家聚在一起,我也希望能从交谈中,向大家取取经。

雷海波:首先谢谢各位!今天上午来这边已经跟我们学校的学生有了一些沟通。刚才各位讲了很多,我触动很深。我们过去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建设一个模式帮设计师去孵化他们的设计产品,然后找到渠道帮他们销售出去。我们更偏向产业链前端的整合,而高总那边呢,更偏向后面一点,这样结合起来,对原创产品设计师来说是很好非常好的。我所在的“视觉中国”它本身是一个设计行业的媒体和社区,有很多的设计师在上面,最多的是平面、插画设计师。但是从三四年前开始,产品设计师越来越多。很多的新锐产品设计师,都会出现在我们这个平台上。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盈利点还不是帮设计师卖他的产品,而是帮他们卖原创的素材,包括图片和插图。其实我们现在更关注的是工业设计跟交互设计两者的结合,因为软件跟硬件结合的话是未来的一个趋势。软件往往不能收钱。但硬件可以收钱。“视觉中国”为设计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然后帮助他们把设计变成作品,设计师可以从我们这边得到很多工具和素材,还有一些创业纲领。怎么可以把设计变成商品,怎么样把设计卖出去,大部分设计师到这个阶段就停止了,它是由我们来完成的。特别是高总刚才提到的三点,我特别有感触,设计师都有自己的设计,但百分之六十的设计师都觉得缺少某种有效的平台去推广自己的设计。还有,就是版权问题,这个不是靠设计师自己就能解决的,要靠政府。但我们现在自己也建了一个专业的、20人左右的法律咨询团队,每天有差不多十件诉讼,每年有几千件,基本上百分之九十九都能打赢。目前主要涉及到图片著作权的保护,还没有全面延伸到别的区域。我们承诺要帮设计师来维权,因为我们有相对成熟的经验。我可以向大家透露一下,我们去年打击盗版的收入就有三千万。我们主要用设计师的名义去打击盗版。在互联网上,我们主要做设计作品的聚合,还有就是设计产品的孵化。目前小批量的产品我们都会去孵化。所谓的开源设计,去年我们尝试了,跟北京一家设计公司合作,销路还不错;我们的淘宝店一年的时间销售了大概四百万个学生项目。整个策略旨在实现快速出新,同时我们也需要反馈机制,需要很好地得到消费者的意见。这显然是需要通过互联网来运作的。中国跟美国的市场环境不一样,我们不能等中国市场成熟了再去设计。不过从长远讲,中国的设计还是很有前景的,希望大家能关注我们设计师的作品。

赵智峰:大家好,我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以前在法国读过研。我们在学校期间,每做一个项目,通常采取三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做出报告。第一个步骤是做出产品研究方面的报告。首先我们会找出几个设计方向,然后与客户还有老师一起研究从哪个方向去深入发展。第二个步骤是我们会进行创意设计,我们会尽可能地去实现我们的创意,并且考虑到一些材料啊实践方式啊等等!第三个步骤是我们从设计创意里面选一个去发展完善,这个时候我们面对的是各个公司的设计总监和技术总监也会面对法国的一些工作人员,还有同学,老师,企业的领导都会去参与,然后去完成我们这样的一个项目,这个是我们在法国的时候一个教学模式,那我们产品设计里面还包括艺术造型设计还有工业造型设计两个方式。不同的设计项目会带来不同的设计路线,那么根据不同的设计项目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法在里面,这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呢,我会竟可能的把我在法国所有的学习内容收集起来,其实设计是一种方法,我们经常碰到认识的人说,他的上司或者老师把他的设计成果扼杀了,这种经常有,其实想一想,这是一个方法的错误性,我现在每次做项目都会尝试着走不同的方法路径,这样才能更多的避免作品被扼杀!

汤生:我就大概说说我的一些想法。我觉得工业设计一定要有团队合作。去年,我跟那个上海的一些工业设计企业接触了一下,发现他们设计公司一般有15-30人不等,让我很惊讶的是,里面有不少材料方面的专家和结构设计的专家。我现在所说的是大工业设计的概念。这里面涉及到涉及到软件工程师,他在最里面,外面还有通面工程师,再外面还有外形设计师,还没结束,再外面还有包装设计师。相比较之下,我们苏州的工业设计就显得比较落后。我也跑了不少相关的企业,工业设计其实都是在模仿、抄袭,不过是变变形,变变颜色,这真是太落后了,与我们苏州的城市发展水平很不相称。我想,不管是做一些培训也好,做一些引导也好,让苏州的工业设计真正起步,才是当务之急。其实我们老一辈的工业设计师还是做出一些贡献的。长城电扇、香雪海冰箱,我们都给他们做过广告。我不太同意刚才汪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就是计划经济没有工业设计,其实也有,但是是挣扎的工业设计,因为它不是听着自己的,而是听着上司的命令来改良。改革开放以后就不同了,设计师的作用应该体现出来。总之我希望我们苏州的工业设计能够一天天做大,而不是越来越小。

汪光立:我们今天讲的基本上都是原创设计,不完全是工业设计,实际上我们说原创设计,指的是它的产品。我觉得现在很多学校设计专业分的过细,这本身具有不合理性,比如视觉传达和工业设计关系就很紧密,不同设计专业之间碰撞,才会产生新的点子。

猜你喜欢
苏州设计师工业
小小设计师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设计师访谈
推荐一个设计师
工业人
苏州十二忆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