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作爱国主义意蕴浅析

2013-08-15 00:49庄汉文高超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李杜诗作意蕴

庄汉文 高超

(1.暨南大学 统战部,广东 广州 510632;暨南大学 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2)

李白、杜甫(简称李杜)作为唐朝中国诗歌全盛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其诗作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蕴和创作取向。特别是李杜诗作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意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叶嘉莹先生曾作诗:“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1]正是“诗骚李杜”蕴涵的让作者难忘的深厚的爱国主义之“魂”,使海外游子叶嘉莹先生一直记得她的家乡,她的“根”在中国。“诗骚李杜”的诗作成为了中华民族维系海外炎黄子孙的一个重要纽带。

一、李杜诗作中深沉激昂的爱国主义意蕴

(一)舍身赴国难的爱国主义激情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安史之乱”使昔日的唐朝太平盛世陷入战乱之中,在此国难当头、生灵涂炭之际,李白渴望杀敌报国、救民于水火的愿望在他的诗作中展露无遗。如在《塞下曲六首》(其一)中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2]243在《豫章行》中所言:“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在《赠张相镐》中,他慷慨抒怀:“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3]1397这些诗作表达了李白挥剑塞北,雄心千里的拳拳爱国之心。因此,当永王李璘出兵邀请李白参幕时,李白便慨然前往,并对永王的军队进行热情地讴歌。在《永王东巡歌》中,诗人言道:“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2]272;“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2]273诗中李白希望能像东晋谢安一样,“一扫胡尘静”,为国家平定战乱,建功立业。在《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一诗中,他更豪情万丈地与诸将士相约,“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匮篇。齐心戴朝恩,不惜微躯捐。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4]这时的诗人已经可以为了国家,捐“微躯”也在所不惜了!又如《幽州胡马客歌》:“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4]1699充分表现了李白真挚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

李白就是在被流放夜郎之时仍心怀朝廷。761年,当李白听说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平乱时,已经61岁的李白驰书北上,请缨杀敌,“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4]1791,在因病不能成行时还慨叹:“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其拳拳赤子之心昭然如斯!

杜甫和李白一样,亲历了安史之乱,昔日繁华的都市已是满目疮痍,杜甫写下了著名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贱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453一句“国破山河在”道出了诗人对国家深深的眷念。在《岁暮》中杜甫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4]2439一股忧国忧民、壮怀济世的意气溢于言表。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人杜甫期盼着早日收复中原,因此有了“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在闻到“剑外忽传收蓟北”的喜讯,“漫卷诗书喜欲狂”、吟出了“青春作伴好还乡”[1]542。这样带着诗人强烈情感的诗句,对国家安危的牵挂跃然纸上,感人至深。

(二)忧国与忧民情怀交相辉映

忧国忧民的情怀是李杜诗作中的一个深沉的意蕴。就李白而言,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继承了屈原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也继承了屈原那种殷切的忧国忧民情怀。面对战乱的时局,李白心忧天下:“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4]1755;面对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李白充满爱怜之情:“欲折月中桂,持为寒者薪”[4]1748(《赠崔司户文昆季》);面对腐朽的宦官权贵,李白痛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2]203(《古风》);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前贤谢安、谢石一样拯救国家和人民于苦难之中:“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4]1736。这些诗作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因此,杜甫曾经有诗云:“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2]498,杜甫可谓是李白的知己,因为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李白是一样的。

杜甫也遭逢乱世,与黎民百姓一起亲历了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虽然自己一生颠沛流离,但心中却是忧国忧民,在诗人的作品中饱含了忧国忧民的感人情怀。如“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2]445,“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2]529等诗句。诗人以现实主义的笔触记录下了安史之乱给黎民百姓带来的痛苦,如《兵车行》中描写了朝廷征兵,百姓送别的揪心场面:“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2]430即使如此,诗人在《新婚别》中还是通过新婚妻子之口勉励新婚丈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2]488诗人希望朝廷和官府能够知道底层人民的痛苦,“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4]2380,“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4]2382,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救民治国的方法,“必若救疮痍,应先去蝥贼”[4]2326。诗人期盼着早日结束战乱的局面,救万民于水火,同时对统治阶级的腐朽糜烂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446。

(三)冀望国家强盛和平的殷殷赤子情

除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外,李白和杜甫在其诗作中表达出了对往日盛世的无限怀念和强烈的结束战争的企望,表达了诗人冀望国家强盛的殷殷赤子之情。杜甫在著名的《忆昔》(其二)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4]2328诗描写开元盛世,仓廪丰实、四海升平、人民安居乐业,可转眼间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此情此景,诗人期盼国家能够尽快结束战乱,恢复百姓的正常生活。在《蚕谷行》中,诗人期盼:“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4]2338诗人的这种期盼道出了当时黎民百姓的心声。

李白青年时期对唐朝的盛世景象充满了喜悦之情,他热情地讴歌唐王朝的繁荣和强大,歌颂当时四海升平的和谐社会。他在《君子有所思行》中描写都城长安的恢宏气势:“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万井惊画出,九衢如弦直。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4]1700接着盛赞朝廷的文治武功:“朝野盛文物,衣冠何翕赩。厩马散连山,军容威绝域。”[4]1700这是一派让诗人为之赞叹的国家繁荣强盛的气象!

诗人浓墨渲染了当时户不夜闭、丰衣足食的祥和社会气象,这与安史之乱后生民涂炭的乱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使诗人更加期盼国家能重建从前的强盛和繁荣。

(四)热情高歌祖国大好河山

在李白的诗作中,以意象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尽情地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如描写黄河的就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22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4]1719,“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4]1683等名句,写出了黄河水天相连的辽远雄阔气势。

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2]292,“心爱名山游,身随名山远”[4]1861。在漫长的游历过程中,李白为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深深折服,留下了许多吟咏山水的名篇佳句。如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336全诗如一幅山水画,一气呵成,快意酣畅。写庐山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329诗中意境巧妙,构思奇特,寥寥几句就把庐山瀑布飞泻的壮观之景勾勒出来,让人犹如亲临其境。

杜甫的诗作中也有不少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杜甫20岁时就开始漫游大江南北,遍览长江流域的秀丽山川和名胜古迹,留下了许多吟咏大自然的佳作。如著名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419诗中充分展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雄伟,气势如虹,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五)眷怀故土的爱国思乡之情

由于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相对落后,因此离别伤怀的诗作在古典诗歌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李白和杜甫在四处游历和漂泊中,留下了很多思乡之作,带着难以割舍的眷怀故土的思乡之情。如李白著名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249情景交融,意蕴深远,极其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再如李白的其他一些诗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359“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302。无论诗人走到何方,故乡的月、故乡的水总是诗人永远的思念。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颠沛流离,备尝艰辛,因而越是远离故乡,就越发地思念家乡和亲人。如他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2]503秋夜露寒,月光如水,心中涌起的思乡情愫使诗人觉得连明月都是故乡的更加明亮。“月是故乡明”衬托出了杜甫对家乡故土及亲人的眷念,成为历代游子吟咏的千古名句。又如《绝句二首》(其二)一诗:“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2]449碧波荡漾的江景和满山欲燃的鲜花勾起了诗人漂泊他乡的伤感情怀,一种游子思归的期盼渗透于字里行间。

三、李杜爱国主义诗作的教育启迪意蕴

首先,李杜诗作的爱国主义意蕴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激励着历代华夏后人为祖国的崛起繁荣而努力拼搏。李杜爱国主义诗作所体现出来的忧患意识、与国家同荣辱的意识、反对国家分裂的意识、关爱草民阶层的意识、忠心为国的意识、不畏强权的意识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意识,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其次,李杜爱国主义诗作已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各地200多个孔子学院的教材中都编辑有李杜的诗歌作品;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在港澳台地区,抑或是在遍布世界各地的6000万华侨华人中,只要朗诵起李杜的诗作,就能够被其优美的文字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所感动,李杜诗作已成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最后,李杜爱国主义诗作是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感的精神宝库。李杜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诗作以其浪漫主义激情和现实主义情怀激发着炎黄子孙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每个华夏后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个共同的生命之“根”,这个“根”就是“龙的故乡”,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海外华侨华人回到中国内地来观光“寻根”,充分说明了海外游子心中对祖(籍)国的向往和热爱。李杜诗作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会继续激励着普天下的炎黄子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而努力奋斗。

[1]叶嘉莹:诗歌谱写的情谊——我与南开20年[EB/OL].cctv.com/history/special/C12260/20041014/101823.shtml.

[2]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上[M].成都:巴蜀书社,1990.

[4]中华书局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刘亚玲,等.中国历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李杜诗作意蕴
和李杜合影
상경란과 서영수합의 시작(诗作)비교 연구
和李杜合影
兰铁成红楼诗作手稿
天资聪颖,幼年诗作得赞许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走出李杜优劣论的怪圈
——李杜优劣之争研究评述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诵读“李杜”时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