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农村学校的现状及思考

2013-08-15 00:45刘玉巧张雪梅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婶娘上学农村

■刘玉巧 张雪梅

今年4月的一天,我接到母亲的电话,让我陪她回乡下一趟,去吊唁一个远房的婶娘,二十多年没有回去了,村子萧瑟了许多,也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喧闹。因为帮不上什么忙,或许是职业的习惯,便独自到村里的学校去转了转。只见偌大的校园,教室里仅坐着十几个学生,学校也由原来的全完全小学变成了初小(一二三年级),途中遇上几个老者依着墙在晒太阳,便上前询问情况,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不无抱怨:有条件的到县城、镇上读书,没有条件的,家庭困难的孩子只能上到初小就辍学了,邻近的几个村子更可怜,连初小都撤了,孩子上学要起早摸黑,翻山越岭,有些家长原本对孩子上学就不重视,现在干脆就不让孩子上学,直接变文盲了。一位大爷感叹到:我五十年代上过扫盲班,早已脱盲了,可现在国家发展这么好,不愁吃不愁喝的,却产生了新的文盲。我看到了他满脸的困惑。晚上回到婶娘家,见到了由镇上赶回来吊唁的儿时玩伴,他本来是村里的代课教师,可为了儿子的受教育问题,也进城打工了,问起他的近况,感觉也是愁肠满腹。知道我也从事教育工作,便充满敬意地向我讨教育儿经,说儿子到城里后学到了一些坏习气,却不听劝告,稍加严厉,儿子便冲口就喊:那你把我送回去好了,这么点房子让我怎么学习?他自己也很是委曲,本来在村里住着独院,到城里却因节省租金,只好租住一间小房子。他也很苦恼,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总觉得对不起家人,因没能创造更好的条件而自责。晚上,我辗转难眠,心情的沉重却并不全是因死去的婶娘,而是对农村孩子的上学现状忧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吧,回来后,我把这次看到的和想到的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和思考。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整合教育资源,体现公平受教育原则。但各地在撤校合并中,并没有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及实际情况,而是“一刀切”,有些完全可缓撤或不撤。年轻人或打工或陪读,村里就留下老弱病残,不光孩子少,老师都是老教师,年轻的学院生因农村条件艰苦,精神生活清苦,男孩子找对象都困难,宁愿去进城干苦力,也不愿留村带课,这种困局就像发酵粉,如不加以控制,下决心解决,就像一个生物链,会产生连锁反应,也会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这已不单是教育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二、大量的孩子进城上学,使城里的学校班级容量扩大,一个班八九十人是常事,教师们上一节课,一半时间用来维持纪律,根本无暇顾及每个孩子的心理感受,农村孩子尤其敏感,初进城的新鲜会逐渐被一种失落感所代替,坚强的会愈发积极向上,努力进取来改变命运,脆弱地会经不起诱惑,慢慢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沦为不良少年,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教育部门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这种局面如果持续下去,整个教学质量就会整体滑坡,尤其是素质教育将形同虚设,国家的既定教育目标要实现,将从何谈起?

三、另外,现在各地的所谓的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异也很大。首先说招生,重点学校生源好的人满为患,为了上重点学校家长是请客送礼,各出奇招,不惜一切代价,普通学校无人问津,老师的人数比学生还多,而且大量的教学设施和实验设备闲置,看的让人心痛,第二,由此所产生的直接后果是:教师收入明显不同,教学质量即升学率差距拉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人才的浪费,优秀教师无用武之地,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造成了财政的极大浪费。但政府却如鲠在喉,撤不得(要满足片所在地学生就近上学),发展不起来(生源少且差,质量无法保证)。

在实施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只要我们不回避,勇敢面对,积极应对,逐步改善,努力把国家的政策发挥到极致,让老百姓得到最终最大的实惠,应该是所有人的美好愿望。那么,今天,我发出的另类的声音,也许是发展路上必不可少的音质吧!让我们从问题中找出最佳答案!使每个孩子和家庭,都沐浴到党的雨露,感受到党的恩情,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婶娘上学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婶娘
婶娘,也是娘
上学啦
春天里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婶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