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南戏辑佚述评

2013-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戏文南戏九宫

张 蕾

(1.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淮北分校,安徽 淮北 235000;2.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现代南戏研究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多来自于辑佚工作,由于南戏作品散佚严重,其研究始终比不上传奇和杂剧,新材料的发现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早已散佚的作品被辑佚出来时,总能给已有的理论研究带来冲击,并引发南戏的研究热潮。通过对散佚作品的辑佚,使得相关研究不断突破创新,才有今天南戏表演及研究的繁荣兴盛。

一、20世纪上半叶——初步拾遗

20世纪上半叶,南戏由于明清时期不受重视,留存戏文极少,南戏辑佚成为南戏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最早对南戏展开辑佚工作的是姚华,姚华在1913年发表了《菉漪室曲话》,其中主要品评了明传奇总集《六十种曲》,又辑录了古本《荆钗记》《王魁》《南西厢》三种南戏的佚曲,也汇集了有关《琵琶记》的很多材料,开戏曲辑佚之先声,但是由于辑佚作品较少,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重视。真正受到关注的南戏研究开创者当数王国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分别论述了南戏的起源和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在剧目方面作了细致的辑佚工作,对南戏曲名268章进行了梳理和考证,但由于当时南戏留存数量不多,使其研究不能深入,部分论述无法展开或不能定论,如先说“南戏之渊源于宋,殆无可疑。”[1]109又疑惑“南戏始于何时,未有定说”[1]116,即使是现存南戏年代也考证不明,说“现存南戏,其最古者,大抵作于元明之间。”[1]119这皆是南戏作品匮乏而影响研究的结果。

二三十年代《永乐大典》卷13991和《南曲九宫正始》的发现对南戏辑佚产生了重要影响。1920年叶恭绰于伦敦小古玩店发现了《永乐大典》卷13991,其中登载有《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之后于1931年刊行,对南戏的辑佚研究有重大意义。因为在此之前南戏中除了《琵琶记》在戏曲表演中比较盛行外,其它多默默无闻,这三种戏文的发现,让南戏研究出现第一次高潮。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第四十章《戏文的起来》和第四十七章《戏文的进展》,探讨了南戏的发展并进行辑佚,综合《永乐大典》卷13991、沈璟的《南九宫谱》、张禄的《词林摘艳》和《雍熙乐府》中的戏曲残文,辑得南戏五种,产生较大影响。赵景深1934年发表《宋元戏文本事》就是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南戏辑佚的启示而作,结合《永乐大典》卷13991、《南九宫谱》、《新编南九宫词》、《雍熙乐府》和《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辑录出散落的南戏残文数十种。为了读者阅读方便,用本事将辑得的残文连缀为九篇文章,让读者在了解戏曲故事的基础上阅读戏文,使枯燥的辑佚作品丰满生动。同在1934年,钱南扬发表《宋元南戏百一录》,他认为南戏虽多已失传,但却质朴、无粉饰,是真正的民间文艺,因此分外重视辑佚工作,用了五年完成此书,虽在辑纂时因不能尽阅各项材料感到诸多遗憾,但辑佚作品已大大超过赵景深所辑作品。

1936年《南曲九宫正始》被发现,这是一部保存了大量宋元戏文的南曲谱,给南戏研究带来丰富的材料,由徐于室和钮少雅辑订出版。南戏由于长期不被重视,甚至完全消失于人们的记忆,能以全貌传世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难得,作为一个渊源有自的剧种,这部作品的发现成为南戏研究赖以发展的一个基础。同年,陆侃如和冯沅君所著《南戏拾遗》发表,由于此书在《南曲九宫正始》发现之后,对赵景深和钱南扬辑佚的戏文进行了补充,全书上卷收录戏文新剧目73种,下卷对43种戏文的佚曲进行增补。本书除辑录大量残文外还对戏曲本事进行了探寻,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赏,20世纪上半叶的南戏辑佚工作在此基本告一段落。在《南戏拾遗》的导言中说“拿这些同赵、钱两先生的书合看,现存早期的南戏搜罗得差不多了。”赵景深对这一时期的南戏辑佚工作有这样的评述,“前后宋元南戏共得一百二十八种……。大致南戏辑逸的工作已止于此。[2]2”20世纪上半叶南戏辑佚工作虽已受到重视,但由于交通、通讯、资料匮乏等原因,相关研究开展起来却步履维艰,南戏辑佚大家钱南扬自1924年开始对南戏辑佚就常掷笔长叹,虽完成相关论文和专著,但也留有很大遗憾。随着20世纪下半叶大量散佚南戏戏文的发现,前一时期研究的不足和出现的错误也渐渐显现。

二、20世纪下半叶——回流与整理

建国后特别是新时期,由于通讯、交通的便利,国际交流加强,国外回流南戏作品成为20世纪下半叶南戏辑佚取得成果的重要基础。国外回流方面,50年代王古鲁、梅兰芳、欧阳予倩等人先后摄影回来了日本内阁文库藏《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摘锦奇音》与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嘉靖本《荔镜记》戏文及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金花女大全》等戏文。80年代在西班牙爱斯高里亚圣劳伦佐皇家图书馆发现明代曲选《风月锦囊》,因书末标有“嘉靖癸丑岁秋月詹氏进贤堂重刊”,可以得知此本刊于1553年,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戏曲汇本。80年代荷兰汉学家龙彼得发现尘封百年的明代曲选,分别是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藏《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二卷》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藏《精选时尚新锦曲摘队一卷》《新刊弦管摘要集三卷》。1991年发现了韩国奎章阁藏教诲厅刊印本《新编劝化风俗南北雅曲伍伦全备记》,比国内现存的世德堂本《伍伦全备忠孝记》更接近南戏传统古本的本来面目。这些国外回流南戏残文成为南戏研究的新材料,这些发现都推动着我们对南戏的认识。在国外回流南戏残文的同时国内也有许多南戏的重要资料被发现,如1954年在山西发现《三元记》《黄金记》《涌泉记》《陈可忠》四个青阳腔剧本,又于1958年在广东揭阳县的明代墓穴中发掘出明代戏文嘉靖抄本《蔡伯皆(喈)》,提供了研究青阳腔继承古老南戏传统的情况。

重要的南戏资料出现,剧目和文献被整理,都推动着南戏的辑佚工作。1956年钱南扬出版了《宋元戏文辑佚》,这部专著辑得南戏167种,也是迄今考订本事,辑佚戏文最多的著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郑振铎主持先后编写出版了《古本戏曲丛刊》,其中收录了都是研究戏文的重要版本,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嘉靖刻本《王状元荆钗记》、汲古阁本《白兔记》、日本回流的南戏选本,使得大批珍贵的戏文孤本能够被一般读者所见。建国后三十年的辑佚工作因社会环境开展艰难,直到新时期南戏辑佚研究再度走向高潮。1981年钱南扬整理戏文研究成果汇编成《戏文概论》,其中详细查证了南戏戏文作品的存佚情况。1982年庄一拂整理发表了《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汇聚戏曲存目4750多种,其中南戏存目320多种,且戏曲本事、来源、流变都有所介绍,是迄今南戏剧目辑佚最多的一部。90年代,大陆南戏辑佚落入低潮时,台湾地区和国外的南戏辑佚取得了重要成就。1993年,台湾由王秋佳主编出版了《民俗曲艺丛书》,试图从地方古老戏曲中探求宋元南戏的来源、传抄过程及演出情形。汉学家龙彼得则根据自己在英国和德国图书馆发现的曲选,于1992年在台湾出版《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辑录发现的南戏残文,1995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对南戏研究有重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南戏辑佚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但大量回流戏文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让这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影响也日益广泛。

三、21世纪初——重视与保护

21世纪的南戏研究受到各方面重视,其中辑佚工作仍然以海外回流为主。2001至2005年黄仕忠联合日本专家历经五年的时间,在日本寻访戏曲珍本。于2006年出版《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第一辑,共十八册,其中收录的大量南戏孤本、珍本。虽然没有新戏的发现,但都是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版本,如第十一辑收录的《狮吼记》为明环翠堂刻本,是已知《狮吼记》最早的版本,其中“小引”和“又叙”也是汲古阁本没有的,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材料。让散逸在各国的珍贵曲本回流,依然是现阶段南戏辑佚工作的重点。

近十几年,由于各地重视地方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也对南戏的辑佚有较大贡献。如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征集大量明清刊本抄本,1995年翻译推荐出版了《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2000年出版完成《泉州传统戏曲丛书》十五卷,2001年增一卷,2010年出版《荔镜记荔枝记四种》。又如徽州地区对地方目连戏各种版本的整理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些辑佚工作都为中国戏曲史上南戏的多元形成与流传提供了新的线索和证据。

南戏以民间演出流传为主,明清时期并未受到重视,因此散佚严重。通过近百年的辑佚工作,已从国内外收集到大量南戏残文,但其数量只占宋元南戏的一小部分,无论是寻找散落在世界各地图书馆的戏曲全本还是从曲谱、曲选中搜集零星曲句依然是十分必要的。现在南戏研究已成为热点,但只有不断进行南戏的辑佚工作,才能推动南戏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赵景深.元明南戏考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戏文南戏九宫
管氏脊椎九宫穴临床应用探析
明万历《荔枝记》戏文新解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中华心意六合拳之九宫阵说
华天骅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喻湘涟手捏戏文泥塑作品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从北昆《白兔记-咬脐郎》看再造旧戏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