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 “稷”

2013-08-15 00:53李晓春
关键词:谓之高粱小米

李晓春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稷”是什么农作物?试看下面三种对全国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有重大影响的书籍所作的诠释:

(一)林庚、冯沅君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对《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的注释:“黍,小米。稷,高粱。”[1]29

(二)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对《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的注释:“黍,即大黄米;稷,郝懿行《尔雅义疏》说:‘稷为谷子,其米为小米’。”[2]14

(三)十三院校协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对《诗·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的注释:“黍,黄米。稷,高粱。”[3]4

三本书对“黍”的解释分别是“大黄米”“小米”“黄米”;而对“稷”的解释则为“谷子,其米为小米”“高粱”。这三本书都是古代汉语和古典文学专业的教科书和必读参考书,其重要性自不待言;而它们的诠释差异竟然如此之大,实在让人无所适从。这问题困扰大家已非短期,且波及范围甚广,并非单单存在于某一所学校,而是众多院校普遍存在着,甚至也包括“十三院校”等编纂上述教材的学校本身——据我们所知,林庚先生的上述结论,并不为多数教师所认同。

那么,事实到底如何?为探寻究竟,求得帮助,以彻底消除疑惑,我们认真查阅了目前国内出版的几部影响较大、较为权威的语文工具书,结果却让人失望;问题非但未能得到圆满解决,反而使真相更加扑朔迷离,也更让人迷惑、混乱。因为字典辞书的解说同样是各说各话,五花八门,甚而互相矛盾。例如:

《汉语大字典》:“稷,谷物名。1.粟,小米;2.黍类之不粘者;3.高粱”。[4]1096

《汉语大词典》:“稷,一种食用作物。即粟。一说,为高粱的别名。又一说,谓不黏的黍。”[5]4777

《辞源》:“稷,谷物名。别称粢、穄、糜。……汉以后误以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6]1256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稷,谷类,一说即谷子。”[7]134又“[辨]榖、禾、粟、黍、稷。‘粟’原指榖子颗粒(小米),后来‘禾’字常用作庄稼的代称,‘粟’字常用作粮食的代称。‘黍’是粘黄米,也叫黍子。‘稷’指榖子。”[7]103

可谓解者纷纷,各有异同。孰是孰非?真伪难辨,对错缠杂。我们认为“黍米”绝非“小米”;“稷”也非“粟”(即“谷子”),尤其不可能是“高粱”,而是一种非糯性的“黍”。为了证实此结论,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作了比较深入地社会调查;其次,我们查检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我们大体理清了“稷”这种农作物的生产特性、形态、粮粒的形状、色泽及食用方法等;同时,通过查阅古代典籍,我们基本弄清了以上错误说法的根源,同时也找到了古籍中有关“稷”的比较准确的记载,大体可以还“稷”以真实面貌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前述三书的说解向学生讲授“黍”“稷”时,山东鱼台县的学生就明确表示说:“结论不确。微山湖四周都有种谷、黍、稷、高粱的习惯,这是截然不同的四种农作物,不可能混同。”正好系里组织“畅游微山湖”活动,旅途中就此问题,我们在微山湖西的鱼台县鱼城镇北关外采访了当地两位老农民:张广华①张广华,男,1932年生,文盲。解放前年年种植大秋作物谷、黍、稷、高粱等;解放后当地逐年减少此类作物的种植面积,现在该地区已改成上半年种蒜、下半年种棉花的经济作物区,而谷、黍、稷、高梁等大多已经绝迹四十年以上了。这位老农民穷苦出身,毕生力田,是农业生产的一把好手,对各种庄稼的种植如数家珍。当我们告诉他古籍中有关谷、黍、稷、高梁等作物的记载时,他慨叹:“念书的人讲起种庄稼的事来哪能信,他们往往连麦子、韭菜都分不清!”、张体德②张体德,张广华同村人,男,1929年生。经历与张广华近似。结语与张广华完全相同。;在微山湖东的滕州市西岗镇岗头村,还走访了一位名叫吴士明③吴士明,男,1934年生,小学文化,农民,基层干部,广有耕作经验。结论亦与张广华、张体德一致。的农民。

他们具体告诉我们:“谷、黍、稷”均为当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以其均有糠皮,需经舂或碾去糠而后方可食用,故统谓之“糠粮”;又以其籽粒均小而浑圆,被统称为“小粮食”;而不同于又称为“蜀秫”的高粱,“稷”不可能称为“蜀秫”。谷米称为“小米”,主要用以做稀饭,有时也用以做干饭;稷米称为“黄米”,不粘,主要磨面用做“团子”(一种圆形包豆沙或山芋泥、枣泥等馅料的包子,一般过春节时蒸制)或黄窝窝头;黍米称为“粘米”,主要磨面用做发糕或年糕,亦可用以酿酒。

商标戏仿的概念脱胎于文艺性戏仿,二者之间存在相似特征,通过对著作权法中戏仿行为规则的总结和参考,可以推演和概括出商标戏仿的主要特征。

以上结语虽不见于历代典籍的记载,但“实践出真知”,有理有据,不妨认为说它澄清了一笔历代典籍记载混乱的糊涂账,其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下面再说说文献中有关“稷”等农作物的记载情况。

“稷”为“五谷”之一。关于“五谷”,在古代有不同的说法:一是指“稻、黍、稷、麦、菽”,一是指“黍、稷、麻、麦、豆”。“黍”和“稷”是先秦以前的主要粮食作物;但如果要追溯其历史的话,包括“禾”“麦”“稻”等在内,其实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有的甚至在新石器时代的发掘物中已出现,可远追至史前时期。而且经过专家们的考证,这些作物都是我国的原产。上古重要文献《诗经》中有许多篇章,都有关于“黍”“稷”生长情况的描写,由其记载所反映的地域性来看,其栽培遍及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省。据于省吾先生统计,殷代甲骨文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农作物是“黍”,凡百余见,其次就是“稷”,凡三十余。而“”,是“稷”的初文[8]88。在《诗经》中“稷”出现的次数与“黍”相仿,而由频频出现于上古典籍中的“社稷”“后稷”等词语也可以看出这种作物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所据有的代表性地位。不过,至春秋、战国之际,“黍稷”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统治地位,已逐渐为“菽粟”所替代;而到了汉代,“粟麦”又取代了“菽粟”。这是农作物发展趋势和阶段性的一种表现。

那么,“稷”究竟属何作物?与“黍”“粟”是什么关系?又各有何品性、特征?“稷”到底是指“粟”?“高粱”?还是非糯性的“黍”?古今争论始终未止,至今没有定评。实际上前引诸说的分歧远非始自今日,而是渊源有自,由来已久。我们通过查检古籍载体,发现将“稷”和“粟”混为一物,把“谷、黍、稷、蜀秫(高粱)”等不同品种混杂,使之纠缠不清,从而给后人带来许多纷争的,正是对农业生产实际比较隔膜的古代训诂学家们。而前述错误结论也完全源于此。

古文献中,误认“稷”为“粟”的,首推《尔雅》犍为舍人注。

舍人说:“稷,粟也。”又说:“今江东人呼‘粟'为‘稷’。”[9]1741

后来的注解家如东汉服虔注《汉书》、孙炎注《尔雅》、东晋郭璞注《穆天子传》、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等,都沿用此说。还有少数农学家如北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明代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也因袭了犍为舍人的说法。至于将“稷”误认为“高粱”的,则最早见于三国韦昭的《国语》注。波及至清代,许多训诂大家如程瑶田、段玉裁、王念孙、刘宝楠、孙诒讓、马瑞辰也都众口一词,将错就错,推波助澜。下面略举三例,以见一斑。

(三)《广雅疏证》:“粱,今人谓之小米;稷,今人谓之高粱。高粱之种先于诸谷,故《月令》‘孟春,首种不入’,注引旧说,以首种为稷也。《管子》书:‘日至七十日,阴冻释而艺稷’。‘日至七十日’乃八九之末,俗谓‘九里种高粱’是也。高粱实最粗大,故谓之疏,疏犹粗也。《论语》云‘疏食菜羹’,《玉藻》云‘稷食菜羹’,二经皆与菜羹并举,则疏、稷一物:疏言其形,稷举其名也。(疏)或即谓之麤,《左传》云:‘粱则无矣,麤则有之’,麤对粱言之,正谓稷也。”[12]329王念孙认定粱就是小米,而稷就是高粱。

事实上,在汉至魏晋多数学者肯定“稷”“粟”是同物异名,“稷”就是“粟”之时,就已有人对此提出了怀疑,如梁代陶宏景在其所著《名医别录》中说:“有稷米在下品,也有稷米在中品”;“粟米味鹹,微寒无毒;稷米味甘无毒”。接着又说:“稷米不识,书多云黍稷,稷恐与黍相似。”①一名《别录》,系南北朝梁陶宏景撰,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原书已佚。此引文系据《新修本草米部卷十九》引[日本昭和十年(1936)影印仁和寺藏唐抄本残本]。那么,我国古代典籍中就没有“稷”的正确记载吗?当然有,而且还不少。早在陶氏以前,古人就对“稷”的品性有了明确认识。例举如下:

(一)《苍颉篇》:“穄,大黍也。似黍而不黏,关西谓之糜。”②作者李斯。成书年代不详。原书佚,此据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

(二)《穆天子传》“穄麦百载”郭璞注:“穄似黍而不黏。”[13]1233

(三)《唐本草》:“粢则是稷,稷乃穄之异名也”。[14]487又“本草有稷不载穄,稷即穄也。今楚人谓之稷,关中谓之糜,呼其米为黄米,与黍为秈秫。故其苗与黍同类。陶(按即陶宏景)又引诗云:稷恐与黍相似,斯并得之矣。儒家但说其义,而不识其实也。”[14]493

(四)《群芳谱》:“稷,一名穄(可供祭),一名粢(《礼》称明粢),关西谓之,冀北谓之。苗似芦,茎高三四尺,有毛,结子成枝而疏散,外有薄壳,粒为粟而光滑,色红黄;米似粟米而稍大,色黄鲜。麦后,先诸米熟;炊饭舒爽香美,故以供祭。”[15]14

(五)《本草纲目》:“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稷可作饭,黍可酿酒,(按:北方吃法不仅如是,前已述及)犹稻之有粳与糯也。……黍、稷之苗似粟而低小,有毛,结子成枝而疏散,其粒如粟而光滑;三月下种,五、六月可收,亦有七、八月收者。其色有赤、白、黄、黑数种,黑者稍高,今俗通呼为‘黍子’,不复呼稷矣。”[16]1473

(六)《蒿菴闲话》:“《诗传》(按即朱熹《诗集传》)又曰:‘稷亦谷也。一名穄,似黍而小,或曰粟也’。今按:稷与黍,苗甚似,高下亦相等,唯不黏为异。亦有赤、黑二种,其曰‘粟也’者则误甚。粟,北方恒食,正名曰榖,穗圆长如管,颗粒附着不散;黍稷则穗并常散垂摇曳,《诗》取以咏‘离离’也。”[17]5

由上引可以清楚地看出,“黍、稷(穄)、粟”等作物品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在植物性状特征上的明显区分。即“稷”和“黍”是同一物的两个品种,它们有糯性和粳性的区别。“稷”和“穄”是同物异名,一音之转,“稷”就是“穄”,(也有人认为“稷”非“穄”,有胡锡文著《粟黍稷古名物的探讨》[18]详加驳证,可参看。)而非“粟”。就现代植物分类学来说,“粟”和“黍”“稷”是同科同族不同属:“粟”是狗尾草属(别称“粟属”),“稷”和“黍”则是稷属(别称“黍属”)。[19]656-711

[1]林庚,冯沅君.中国历代诗歌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4.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79.

[3]十三院校协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4]徐中舒.汉语大字典[M].缩印本.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5]罗竹凤.汉语大词典:中卷[M].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6]辞源修订组.辞源[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8.

[7]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M].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8]于省吾.商代的谷类作物[J].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1957(1).

[9][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0][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清]郝懿行.尔雅义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清]王念孙.广雅疏证[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13]百子全书:下[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4][唐]苏恭,等.新修本草[M].辑复本.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5][明]王象晋.群芳谱[M]∥伊钦恒,诠释.群芳谱诠释(增补订正).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16][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册[M].校点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7][清]张尔歧.蒿菴闲话[M]∥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

[18]胡锡文.粟黍稷古名物的探讨[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

[19]南京大学生物学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禾本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49.

猜你喜欢
谓之高粱小米
高粱名称考释
传递
高粱红了
金秋时节高粱红
Using Contemporary Logic to Analyze Pre-Qin Logic*
杜小米的夏天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Tao” and “Implement” in Translation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
钱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