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关与语用预设的融合——基于“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关联”三论的探讨

2013-08-15 00:53吴亚运
关键词:双关语双关广告语

吴亚运

(安徽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问题的提出

双重意义、言此意彼的双关语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联想和记忆。语用预设作为一种对话语真正意图的语用推理,关乎语境、说话人因素。二者在广告语、交际语中都有重要作用。双关和语用预设存在共性,都以一定的事实内容为前提,都有一定的话语或行为期待,都可以产生一定的语用效果。目前共性研究较少,主要可以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中得到解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双关和语用预设的话语功能通过举例述略一二。

本文旨在解决:1.双关和语用预设在定义上是否有一定渊源关系?2.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关联三论是否能够合理地解释双关和语用预设存在共性?是从哪个角度切入的?3.双关和语用预设在形式和功能上具有包容性吗?

二、何谓双关?何为预设?

双关语(pun)即使用一个多义词或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发音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以引起一种巧妙、幽默的效果。巧妙结合起来的双重含义中一个是表面的,一个是隐含的,并以隐含意义为主。表面易导致歧义。比如海鸣威的小说A Farewell to Arms:Arms包含武器和女性温柔的双臂两层含义。双关在主人公远离了战争,也暗指失去了心爱的人。

一语双关需满足三个条件:与双重含义相匹配的双层情境、语音语义条件、“认知环境[1]39”。比如元曲《争报恩》中的“路遥知马力”就是“马力”鞋的广告语。两层语境:一种是路途遥远;另一种是只要马力、持久性好就能够走得远。“马力”就是一个同音异义词,充当语句双重含义的导火索。最重要的认知环境就是人们要首先知道“马力”也是一种鞋的品牌。

预设是语言意义研究的重要内容,指交际中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不仅包含表层语义关系,更应考虑情境因素,故语用预设的研究呈现必要性,而且像“He is a dog.”之类语义上不成立,在语用预设上却是成立的。语用预设指那些对于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2]无论交际命题正确与否,它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能够识别出的且能被听话者理解的双方共知内容。

实际的话语理解中,成功达到语用预设一般需满足两个条件:合适性和共知性——基本特点。合适性,即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只有满足适切条件的句子,言语行为才是有意义的。如,我对小明说:“把地打扫干净!”。要使此话语产生意义,就要满足合适性:小明知道哪间教室;小明有能力完成;小明知道打扫什么。共知性,即语用预设应与交际双方的认知背景相适应。比如:

——M∶How about going to a movie tonight?

——W∶Good idea!We can ask Anna for a lift.

W既然以此回应,说明W和M都已知Anna有车而且顺路。

从双关和语用预设的定义来看,二者均包含双层含义,隐含义是真实意图。隐含义总是由一方发出并具共知性。从条件来看,均需要满足一定要求,无论是广告语中的商家和顾客,还是说话中的交际双方都要有一定的共同背景知识,而且在交际一方做出双关或语用预设前就必须假定出对方对已知信息的受用。从满足条件的数量来看,少同音异义词或多义词的语用预设可以看作是双关的前提,也可以说是双关背后的语用机制。大多广告语就是采用双关语用预设的方式打造出了琳琅满目、脍炙人口的广告语。

三、双关和语用预设的融合性

汉语、英语双关语,主要都是借助语音语义条件,使一个词语或句子具有双重含义。主要是语音和语义双关以及二者的混合,当然也不排斥像惯用谚语和名言警句的改编、谜语以及一些含糊暧昧之词的仿拟双关使用。[3]48语用预设是作为交际中的对隐含的已知信息一个推理,存在程度问题:预设明显,意图越明确。当然,二者皆非语言的直接表达。

从言外之意入手,根据会话含义理论中的会话原则及其准则;言语行为理论中的以言说事、形事及成事功能;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模式及最佳关联原则,我们可以得到合理的融合性解释。

(一)Grice——会话原则与会话含义

Grice设想交际双方在会话过程中总是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目的在于使会话符合需要。有意图的交际就是合作原则的表现。合作原则包括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四大准则(QQRM)及各自如充分、真实、相关、清楚等细则。[4]87

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理论的基础。一个人在言语交际中说出的是A,命题意义为表层意义B,隐含意义却是C。该理论重在解释一方如何获得话语中的隐含意图,即会话的非自然意义。

Grice的设想并非事实,日常会话中人们并不总是遵从这些准则。往往说话一方会故意违反某个或某些准则,意在使对方知道自己有其主观意图,这就是会话含义。[5]2如果说话者遵循了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那么就像乔德玉在其硕士论文《汉语双关语的语用研究》中提到的,在这种情况下,双关语的双重信息均出现在会话中,听者易于推导出双关语的会话含义。只需通过习惯性思考就可以了解双关语的含意。[6]当然,无论是静态广告语还是交谈中的动态话语,都属于交际范畴。如果说话者违反了合作原则及其准则,那么话语表层含义与习惯用法就产生不一致。听者只有通过双关词的引导去考虑双关语所处的暗含语境。这样双关暗含信息便随之清晰,进而得知其会话含义。

语用预设同样如此。就语境来说,语用预设本身就属于言外之意。违反了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表层信息与习惯上的回答不一致,即表层意义不属于真实意图。那么同样需要根据认知语境对会话含义做出一定推导。那么此处的认知语境与双关的暗含语境是一个道理,即认知环境或交际环境。违反准则是为了适应交际环境,通过表层信息传达真实意图也是为了适应交际环境。在双方没有一定共知基础的交际环境中,就无所谓双关和语用预设了。

(二)Austin——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它认为人们在说话的同时也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此行为分3种: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4]81双关和语用预设皆能体现出对该理论的适用。

言内行为就是以言说事,是通过句法、词汇和语音的方式传达话语字面意思。言外行为就是以言形事,就是表达说话意图的行为。言后行为即说话者通过说话所产生的影响,是否达到成事效果。下面看两个例子:

(1)一滴珍视明,两眼真是明。(背景是珍视明滴眼液的品牌)

该广告语利用谐音双关的方式表达了字面意思:滴了珍视明这个东西,眼睛看东西清晰了。言外之意就是向消费者传达珍视明滴眼液的惊人功效,意在劝说消费者购买珍视明滴眼液。言后行为,例如有的人相信这种宣传,那么就会去购买此商品,那么厂家和媒体都成功地实施了其真实意图。

(2)M:Can we be friends?I want to invite you to see the movie tonight.

W:Sorry!My boyfriend's father is ill and we will go to look after him together.

(背景是M与W平时关系不错,且W对M有好感,某天偶遇)

此为语用预设,W的回答作为言内行为传递了她男朋友父亲生病了,她要和他回去看望。隐含之意即她有男朋友了,不会和你去看电影的。可能W自知为假,却故置为真,只为婉拒。那么W的话对M产生效力。

上例说明,双关和语用预设都能体现出三种言语行为,都需要一定的认知环境,才能得出该有的语境效果。用语很委婉,尤其是以言形事。广告语过于直白则会适得其反,势必导致消费者对其厌恶反感;过于直接则会显得武断。语用预设在交际中,尤其是在拒绝别人时切勿太直接,这样容易伤及友情,需考虑双方关系再给出合适理由。

(三)Sperber&Wilson——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正式提出以交际、认知为核心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概念:明示-推理、语境假设、关联原则。它认为交际是在明示-推理模式下进行的。话语理解即听话者通过处理说话者的明示进而推理出说话者意图的过程。交际双方能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也是由于关联性的存在。语境假设即听话者对于说话者提供的明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根据语境做出的关联性假设。关联原则:人类认知常与最大关联相吻合,即只对与自己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做出推理;每一个明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1]260最佳关联就是在语境假设中找到了与话语最相关的解释,就是交际的目的。

言语交际中,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明示与其相关的信息。明示度的高低对于听话人的推理过程以及为推理付出的认知努力有着重要影响:明示度越高,预设越明显,关联性越强,推理越容易,付出的努力就越小。语用预设即需要付出一定努力去推理。交际中语用预设就是一种言语的推理过程,产生于交际参与者对话语关联性的寻求,是认知关联的结果。[7]107对于附带双重含义的双关语同样如此,在解码过程中要比直观付出的努力大得多。故二者都存在明示度的问题。

根据关联原则,理解话语并非只要理解其显性假设,更需要理解其假设在听者的认知环境和当前的语境中产生的语境效果。双关和语用预设都包含显性假设,必须根据认知环境和语境联系至与交际意图最相关的解释上去。

比如一则英语磁带的广告语:A sound way to learn English.从显性假设或信息意图来看,此双关只表明一个学英语的合理方法,明示不够完整、明显,需要看者或听者根据自有的逻辑、百科、词汇等常识性知识和背景做出语境假设,在得知‘sound’还有声音之意后,进而推理出最佳关联:英语学习在于多听,听的来源就是磁带。这样的推理完全满足了广告商的企盼。

——A:Do you want some coffee?

——B:Coffee would keep me awake.

该例中,在未得到明确回答且不确定B的暗含意思到底是否想喝咖啡时,A需要根据B说的话的字面意义并结合语境,做出一系列语境假设,如:

a.B wants to stay awake./B wants anything that will keep her awake.

b.B does not want to stay awake./B does not want some coffee.[5]4

若当时的语境是B在坚持不瞌睡,而A又知道咖啡提神的作用,那么a就是B的真正意图。

总之,双关和语用预设都可谓是遵循明示-推理模式而设计的。若能成功地达到交际意图、获得较好的语境效果,必须根据认知环境和语境做出正确推理,获得最佳关联。另外,从上述不难看出,直接间接中的交际一方提供的明示内容与另一方存在需要或相关关系,抑或是一方感兴趣的,那么双关和语用预设都能很好地传达其交际意图。否则,效果如同第一次的广告,只是吸引了眼球。

这一节则回答了笔者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三种理论分别从合作原则、言语行为分类和明示-推理的角度适用于双关和语用预设。也由此论证了二者在应用上的融合性。

四、双关语或语用预设话语的功能

二者都具有隐蔽性,需要人们具备一定的认知背景和认知能力;都具有只相对于单方面说话人而存在的断言性质的主观性,具备一定说服力。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双关中的已知事实就是语用预设中的事实预设。像财经类节目“财经郎闲评”,如果观众都不知郎咸平是谁,该节目就不可能得到双赢的效果。故双关的设计要以语用预设为前提。

第二,二者唯一的区别在形式,双关是利用语音语义条件来达到一定的语用效果的。如伦敦地铁的广告语:Less bread,No jam.=Less money,No traffic jam.(同音异义)

第三,对于双关是不是语用预设,答案是肯定的。上例中的事实预设是伦敦地铁是廉价快捷的。语用预设是建议人们选择伦敦地铁用于出行。可能是委婉语,却不一定是双关,如:

—— A boy:I love you.Would you like to be my girlfriend?

——A girl:I think you are not my suitable person.(委婉)

表面意义:你不合适。

深层意义:我不喜欢你。(语用预设的含义)

因此我们常说双关语用预设,而不是语用预设双关。那么除此之外,双关和语用预设在功能上是否也具有共同之处呢?

(一)简炼通达、委婉含蓄

双关和语用预设媒体广告语中大有文章。其设计一般要求能够虔诚告知和含蓄劝说,语言间接表达要简洁明了,还能显示出委婉客气的服务态度,就是英语中的KISS原则:Keep it short and sweet。比如:

——四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华永远在我心中(中华牌香烟):借用人们对祖国的一片衷心这一背景和中华的同音异义条件,表达虔诚含蓄;

——We have hidden a garden full of vegetables where you'd never expect in a pie.(Bisquick牌的蔬菜什锦饼):借用夸张手法充分预设该产品的绿色特质;

——Lose ounces,save pounds(XX减肥品牌):借用pound的双重含义,表达不能因小失大,间接又不失简练;

——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统一润滑油):借用美伊战争的摩擦和人们对和平的期望这一预设基础,通过“摩擦”一语双关,两者的结合既提炼了产品的特点,又适时发出呼唤和平的声音;

——还有像王菲的“菲比寻常”演唱会、超级女‘声’、“康熙”来了等等。

双关和语用预设在英汉语中都较为常见,都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恰如其分地实现广告商和消费者的要求。

(二)新奇幽默,生动形象

新颖奇特的表现手法:利用词汇的变化、名言警句的套用等表达出更多的新词新义,给人以新鲜感,也不乏幽默的特性。这就是双关语,不是预设的形式,却是预设话语效果。比如:

——A:Which of your parents is your nearer relative?

——B:Mother。

爸爸妈妈哪一个跟自己更亲,答案是妈妈。B的回答是一个双关:因为father与farther同音异义,farther是“更远的”意思,所以是mother.B的回答在语用上预设出爸爸更远,所以不可能亲近。只是B对father-farther的双关混淆了。这种情况就给人一种幽默感。而像Your future depends on your dreams.So go to sleep.这个由dream产生的做梦和梦想的双关效果给人的幽默就更加明显了。

还有像电影“初恋那件小事”的英文名叫做:You Are the Apple of My eye(你是我的挚爱)。利用apple的双层含义来表达双关的意思,但复杂之处在于借助语境可能仍然不能表达出真实含义。语义层面为你是我眼中的苹果。只能说语用上预设的是你是我的最爱,不可或缺之意。这是不是很形象呢?

(三)对照嘲讽,耐人寻味

王左良先生认为∶“双关语的效力在对照;肖其人之堂皇口吻,表其人之丑恶内心,是嘲讽,也是对照;将本不相干的事物,碎然并列,造成机智,其原则也是对照。对照以求醒目,以求突出,对照即是揭出矛盾。”[3]50

凯撒大帝有一句名言:I came,I saw,I conquered.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就征服了。这句话凸显了英雄的威武气概。有人利用conquer的近音异形异义词将其改为:I came,I saw,I concurred.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就心服了。这一对照改编意在嘲讽战场上胆小退缩者,一个词的改动却带来很大的含义转变:英雄“变味”了。

语用预设同样能带来这种效果。看下面的对话:

——Reporter:Hello, my black friend,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velling in Shanghai?

——Tourist:I am not a black man.The summer in Shanghai makes me like this.

这是一则看似幽默的对话,其实不然,它预设出这次上海之旅使他不高兴,下次不会来这里。它借助与回答本不相关的季节气候和肤色的变化间接表达夏天不适合来上海旅游,与记者期望的回答形成对照,揭露了矛盾。

再如,温家宝总理在一次记者会上与一位日本记者就钓鱼岛问题有这样一段对话:

——日本记者:“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不是吗?

——温家宝总理:“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

此语一出,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句话对于日本人的无知讽刺的非常明显。而这一语用效果就是要告诉这位记者:钓鱼岛是中国的。

综上所述,双关和语用预设虽在形式上有一定差别,但是在功能上确有相同之处。上述三个主要功能即对本文第三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诠释。

结 语

双关是一种言语修辞手法,语用预设是交际的一种语用推理,在媒体的广告语中尤为常见。二者在定义、形式上虽有一定差别,但在理论根基和语言功能上确有一定的融合性。

双方的隐含之意、言后行为期待以及明示-推理模式从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perber& Wilson的关联理论中得到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一定例证的探析,二者共有的间接含蓄、风趣幽默、对照嘲讽的语用功能更能显示它们的意义所在。当然二者的意义需要遵循语境的变化。相信从对本文的了解,我们可以对语言的运作有一个更新的认识。

[1]Sperber, 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5∶39-260.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68.

[3]黄娟云.从语用角度看英语双关语 [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3):47-53.

[4]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7.

[5]叶淑斌.比较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J].语言与文化,2002(1).

[6]乔德玉.汉语双关语的语用研究 [D].开封∶河南大学,2007.

[7]邱采真,王红霞,刘竞进.从关联理论看语用预设的认知理据[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12)∶112-113.

猜你喜欢
双关语双关广告语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三写广告语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借用广告语
双关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论模糊语在商业广告语中的作用
广告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