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3-08-15 00:53张小明
关键词:大学语文文学语文

张小明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大学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着两种教学倾向:一是为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试图通过选文的经典性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人文教育的目的。这种模式由于注重对篇章的分析,容易使大学语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延续,成为学生眼里的“高四语文”;一是为突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大量引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语文课程成为一门实用的工具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课程,如何在学生应用型能力和素养的培养中发挥作用,如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确实需要在教学改革中予以认真的思考和踏实的行动。

一、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意义

从本质上说,地域是一个空间的、文化的概念,具有相对明确而稳定的空间形态和文化形态;地域又是一个立体的概念,自然地理或自然经济地理之类处于其最外在最表层,深层的则是风俗习惯、礼仪制度等,而处于最核心的则是心理、价值观念。[1]文学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地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地域文学是把文学的地域性作为一种新的观照视角,从空间的维度来观照和研究文学,重视文学的地域环境因素的探讨。[2]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意义有:

首先,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可以拓宽教学空间,地域文学生成和承传的生态环境为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基础,教学由此能够由单一平面的知识讲授转向知识讲授、情感体验、动手实践一体化的立体模式。我们可以考虑把较好的地域文学作品引入到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地域文学资料收集、地域文学鉴赏、地域文学评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这不仅使地域文学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获得展示的平台,凸显其独特的魅力,而且还能促使学生关注和学习身边的文化和生活中的语文,为语文学习提供源动力。这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很好地丰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并凸显教学特色。

第二,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可以使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突破单一的读写模式,学生可以在地方文学的田野调查中完成采、编、写一体化的实践训练。文学客体呈现出来的美学风格、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无不受着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地缘文化因素的影响。[3]地方文学的生成承传对于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可以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地域文学中的文献资料,重在让学生感知地方文化遗存以及地域文学的特殊性和独特魅力。教学实践可以适当安排文化田野调查,这是激发学生兴趣以及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文化田野调查中所获取和提供的照片、实物、民间书籍等将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地域文学资料库,同时也加强大学语文学习与地域文学相互融合的效果,真正体现出大学语文虽姓“语”,但当以“大”行,有别于“中”“小”学语文的品质。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生成的角度真正了解文化的生态环境,从而进一步了解文化的生成机制和流传方式。地方文化植根于一定区域的地域环境之中,历史地形成了地域文学的主要面貌和基本特征。地域文学可以说是地域文化传统最重要而又最形象的载体之一。[4]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生活,了解区域内诸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的流变,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还可以使其了解文学创作的诸多层面,促进其对文学和文化更深入的认识。

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的语文学习紧扣地域文学调查,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去感知文学的创作过程和生态环境,从了解文学的生成机制中促进学生对文学以及文化实质的认识,促进学生提升文学语言的思维和运用能力,掌握文学阅读和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构建

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教学只能在课堂中完成的认识,要改革教学以单篇课文讲授为主的模式。实践教学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作为地方院校的学生,他应该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的建设者。这需要学校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好”的毕业生,在专业和课程设置方面要“接地气”,满足地方的发展需求。大学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从文化层面对地方的情感认同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从多方面予以构建:

第一,有一本适当融入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材。以中外文学经典组成大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直以来通行的做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取得很好的成效。作为地方院校来说,我们选用其他成熟的教材当然可以在短期内从面上实施教学。但有些问题却值得我们思索:大学语文教材“地方性”凸显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特色的培育。总的来说,大学语文现有教材内容都具有全面而系统的优点,但部分教材的个性特色和整体核心思想则需加强。大学语文教材适当融入地方文学主要是通过地方文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通过面向地方文学的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二,有一部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大纲。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大纲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南,是教学实践活动安排的依据。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它不同于一个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可以分学期完成不同的目标,而大学语文教学只有一定量的学时,制定实践大纲应充分考虑教学时数的限制。因此,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大纲应该突出重点,主要从地方文学阅读、地方文学资料收集、地方文学田野调查、地方文化采风等方面予以安排。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会突破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而达到逐步内化为培育自身文化素养的自觉追求,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追求。

第三,有一批代表性强且关系稳固的语文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能充分满足学生实践教学需要,而且还能在实践教学基地与高校的长期互动中,实现双方多领域的合作。作为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它的创建应该紧密结合课程的需求与特色,同时应该考虑实践活动开展的便利性。教研室应当制定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规范管理要求,明确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指导教师的职责以及管理措施等。

第四,有一些影响较大且成果丰富的语文实践教学重点团队。在具体的组织方式上,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以若干个学生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学习团队,团队的划分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能力等因素,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每个团队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实践环节强调每个成员都要参与。在合作式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创新理念和竞争意识都能得到加强。但大学语文教学由于学生来源比较广,授课教师数量也比较多,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很难做到均衡开展。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组建一些重点团队,对重点团队予以重点支持。通过总结和宣传重点团队的实践成果,在学校和地方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促进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良性的持续开展。

第五,有一套具体灵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组织民间文学采风,地方文学资料的田野调查,以地方自然或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凸显地方主题的演讲朗诵活动,地方街区规范用字调查,城市市民阅读习惯调查、公务文风的学习调研以及有关地方文学作品的改编和表演等。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的设计上要避免空洞,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有操作性强的切实措施。

第六,有一个合理的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办法以及教学反馈机制。现有的大学语文期末考核方式一般是考试或考查,最终成绩结合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进行评定。这样的评价方法在操作上简便易行,但不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尤其是对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行为和效果评价不够。在对学生评价方法上,我们可以融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如对学生的调研报告、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其成绩纳入学期总评成绩。[5]在考核目标上,我们对学生除了必要的文学知识考查以外还应该结合地方文学设计更加开放的问题,使得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学习素养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展现。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取得良性发展,还需要建立师生能够平等交流的教学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从而不断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为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这实际上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给予政策支持,在课时及经费方面予以必要的扶持;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更新,我们强调人文教育不是说固守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文学知识的承传方面确实有其优势,但随着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大学语文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在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更加重视实践教学。

三、构建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应当注意的问题

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地方文学可以为大学语文实施实践教学创造便利的载体。基于地方文学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创新了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而且还有力推动教学方式、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当然,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处理好“功用”“实践”“人文教育”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我们一方面应当看到学生就业中实用技能得到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学生在选课时也越来越重视功用性,“学习这门课对我有什么用”是学生选课首先会思考的问题。教师如果仅仅只是批评学生功利主义的选课观,这是不够的,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课程教学还是要审视自身,从加强课程的实践性来增强课程的“功用性”,“功用”是靠实践来积累和实现的。但强调“功用”,并不是排斥“人文教育”。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应该紧扣实践的精神,在实践中感知文学、探究文学,从而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真正的感染,实现大学语文“人文教育”的目的。

第二,要处理好地方文学与中国文学之间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我们应该看到基于地方文学的大学语文教学在知识系统性方面存在的缺陷。为避免知识系统性的缺陷,我们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一是教材编写首先应有核心思想,然后概括出若干个单元主题,单元的主题既要精练典雅,又要切合地方文化的精髓,每个单元主题能涵盖选文的思想内容。每个单元既有地方文学的经典代表,又选入中国文学史上反映类似主题的经典作品作为单元的拓展;二是有必要通过单篇课文的相关知识链接和研读思考,使课程内容避免封闭而呈现出开放的特点。根据每单元课文的具体内容,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好实践教学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三是教材中以附录的形式简要标明中国文学史和地域文学史上比较重要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及作家作品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有大致的了解,这既方便学生查阅,也可用于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实践。

第三,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并不是对现行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全盘否定,更不是对课堂教学的漠视和放任自流,实际上良好的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能够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教学的兴趣,同时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又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从而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

总之,基于地域文学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应注意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地方文学进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其是否符合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功能决定了课程的发展基础和生命力。从教学改革的层面来说,结合地域文学来实施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可以改变现有大学语文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实践教学载体缺失和核心指向不明的不足。当然,把地域文学应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并不是要把我们的教学拘囿于地域文学相对局部的空间里,而是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开放地引导学生感知全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元性,通过大学语文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了解地方文化及其价值,形成关注和热爱地域文学的意识,从而通过实践的层面更好地实现人文教育的目标。

[1]王祥.试论地域、地域文化与文学[J].社会科学辑刊,2004(4):123-128.

[2]李仲凡.地域文学作为二级学科的可能性 [J].社会科学战线,2009(11):247-249.

[3]王光英.基于“艺术场域”:地域文学在审美教育中的差异性研究[J].文艺评论,2012(5):40-42.

[4]张如安.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充实地域文学内容初探 [J].宁波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6-99.

[5]周衡.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教学 [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88-89.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文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