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塑化剂超标之惑

2013-08-15 06:22文/一
化工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塑化剂环保型增塑剂

文/一 粟

2012年11月,酒鬼酒塑化剂超标事件持续发酵,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事件不仅将诸多知名的白酒企业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同时也使塑化剂再次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10年来,塑化剂已经不是第一次如此尴尬地面对媒体和广大消费者了,2003年的PVC保鲜膜风波,2011年的台湾塑化剂事件以及方便面含有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地发生,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普通的塑料助剂,为何屡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化工行业业内人士是怎样看待这一事件的,他们对塑化剂的安全与否持有什么样的观点,对于如何来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又要保证食品安全,他们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呢?

来源或为生产包装用器皿

江苏雷蒙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芳给笔者打来电话,谈了自己的看法。“与2011年台湾的塑化剂事件不同,白酒中检出的塑化剂应该不是人为故意添加,最大的可能就是在白酒的生产和储存过程中,由白酒直接接触到的PVC容器或工具中带入的,主要来源可能是接触到含有塑化剂的塑料薄膜和使用了PVC瓶盖或PVC密封垫等。”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助剂专委会的两位副理事长龚浏澄与陈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湖南酒鬼酒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也在媒体上公开表示,塑化剂最大可能来源于白酒自动包装线上链接用的塑料管和包装用塑料瓶塞。这证实了业内专家的推测。

笔者了解到,所谓的塑化剂其实是化工行业通常所说的增塑剂,塑化剂是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增塑剂的一种叫法。增塑剂广泛用于PVC等高分子材料中,主要用来降低材料的玻璃化温度,增强柔韧性、耐寒性和光稳定性。我国增塑剂每年的消费量达300多万吨。增塑剂可以分为八大类上百个品种,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是用量最大一类,占增塑剂总产量的克/千克、1.5毫克/千克、9.0毫克/千克、9.0毫克/千克。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增塑剂的管理规定还是很严格的。

政策引导和监管不可或缺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平平认为,在行业的环保化发展之路上,政府的推动作用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的环保型增塑剂还不是主流产品,这主要与我国的政策导向、市场因素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联。目前我国增塑剂主要以生产厂家自主研发为主,专业的研究机构少,开发进度慢,近几年虽然开发出一些新品种,但性能和质量都有欠缺,即使研究开出高性能的产品,下游厂家考虑到成本不愿使用。

蒋平平指出,对于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政府的引导和监管十分必要。他建议,相关的部门要尽快制定政策鼓励行业开发、推广无毒环保型的增塑剂。比如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明确列出哪些增塑剂产品是限制或禁止发展的,哪些是鼓励发展的;也可以设立有关的科技专项,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环保型增塑剂上的研发。

事实上,增塑剂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我国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这项工作需要长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单靠某个科研单位或企业的一己之力是无法承担的。比如,一个产品的毒理实验需要几代动物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急功近利是做不好的;新品种的迁移实验也要经过不同模拟物、不同温度和时间的多方实验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给行业一些指导性的建议。

蒋平平还认为,包装材料与包装物的匹配十分重要。出台一个详细的食品包装目录对于指导食品企业正确选用包装材料十分必要,什么样的材质可以包装什么样的食品要明示给食品企业,不能模棱两可。

另外,蒋平平和周永芳还提到,质监部门的监管工作更是不可或缺,只有强有力的监管,才能更好地规范市场行为,促进健康发展,保障食品的安全。

环保产品替代是解决之道

“每一次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对行业的技术进步都是一种推动力量。”蒋平平从一种积极的角度看待这次增塑剂超标事件。他认为,与增塑剂有关的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一次又一次地提醒了增塑剂行业:开发安全环保的新型增塑剂势在必行。

蒋平平表示,增塑剂是全球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塑料助剂之一,在为人类提供高品质塑料制品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世界各国对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安全性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全球也加快了无毒增塑剂产品的研发,特别是研发用于医疗、儿童和孕妇、食品包装及与人体有密切接触的PVC制品的无毒、环保、生物降解及增塑性能更加优良的增塑剂新品种已成为发展的大势所趋。

据蒋平平介绍,目前,国际上安80%以上。由于在PVC塑料制品中大量使用,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安全性也一直为国际社会所关注,我国这几次与增塑剂有关的食品安全事件也都集中在此类品种上。

但食品安全问题屡屡涉“塑”,也让一些人对塑料食品包装提出了质疑,甚至有人提出要将白酒生产和包装中用到的塑料制品全部用不锈钢制品来替代,股市上不锈钢器皿概念股的股价也因此而狂飙。

对此,业内专家表示,一刀切式的禁用塑料包装材料其实是不科学的,众多的塑料品种中除了PVC,像PP、PE和PET等是不需要添加增塑剂的。即便是PVC制品,我国对其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9685-2008)就对增塑剂的品种及其使用限量、迁移限量做了明确规定。在台湾塑化剂事件暴发后,2011年6月1日我国卫生部发布了《关于公布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名单的公告》,明确指出包括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在内的17种增塑剂不得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陈宇提供给笔者的一份材料中详细列出了中国、欧盟和美国食品接触材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限量对比。在这份列表中笔者看到,DBP、DEHP、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等增塑剂迁移限量指标中国都采用了与欧盟相同的指标,分别是0.3毫全环保型增塑剂新品开发十分活跃,品种主要包括植物油基型增塑剂、天然多元醇增塑剂、柠檬酸酯增塑剂、环氧类增塑剂以及聚酯增塑剂等。

植物油基型增塑剂是一类高效、无毒可降解型增塑剂,丹麦科学家利用植物油开发出一种增塑剂可直接替代传统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并已获许在欧盟各国销售和使用;天然多元醇增塑剂是国外研究的另一个方向,荷兰的ATO农业研究所开发天然多元醇增塑剂规模已经扩大到500升的生产能力;柠檬酸酯类产品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塑料增塑剂可替代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广泛用于化妆品、日用品、玩具等领域,国外已实现了乙酰柠檬酸酯工业化生产;环氧类增塑剂也是一种卫生安全环保的增塑剂,可以大大改善制品的耐候性;近些年国外还开发成功了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酯增塑剂,具有低毒性、低挥发和优良的耐抽出和耐迁移性。

龚浏澄告诉笔者,近年来,我国增塑剂企业的安全环保意识也在增强,环保型增塑剂在增塑剂总量中的比例也在稳步提升,环氧大豆油、偏苯三酸酯类、柠檬酸酯类等环保型增塑剂的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份额占到了增塑剂总产量的10%以上。不过他也坦言,我国开发生产的环保型增塑剂在品种数量和产品质量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着一些差距。除此之外,产品价格高也是制约环保增塑剂推广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溯源体系提供技术保障

其实,关于塑料食品包装中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业内关注的重点,相关的化工行业和塑料加工行业在积极开发推广环保型新产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寻求更为科学和严格的技术保障手段,来确保塑料食品包装的安全可靠。

在国际上,欧盟广泛采用的风险评估、美国的食品接触通告计划和良好生产规范与客户保证制度等都是重要的法律和技术保障手段。我国也已经开始尝试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希望从产业链入手控制各个环节不会意外或故意引入污染源,减少由食品包装带来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发生。其中食品接触材料溯源追踪体系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陈宇表示,在食品接触材料中建立起溯源追踪体系对于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十分必要,对于像白酒塑化剂超标这样的事件,如果采用了食品接触材料溯源追踪体系就可以避免事件发生,即使是出了问题,也能迅速地找出原因。

据陈宇介绍,食品接触材料溯源追踪体系是北京华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提出的,溯源体系的核心为“溯源”,要求从产品的设计开发—原料采购—生产过程—产品的追溯—产品防护—不合格品的监控等几方面入手,生产企业要在各个环节上建立起良好生产规范,使食品包装材料及制品处于始终如一的生产和受控状态,从源头上确保塑料食品包装符合相关的法规及适合其预期用途的质量标准。

北京华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经过近5年的研发,目前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卫生安全监管模式。该监管模式可以概括为三管齐下,即采用供方调查表、供方符合性声明和指纹法等3种手段同时进行监管。该体系最大特色是引入了指纹法,也就是分别对塑料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各牌号的相关产品及原材料建立相应的特征指纹库,通过比对指纹是否一致来初步验证产品及原材料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另外,进一步辅以其他的检测手段和中/终控指标,定期验证产品的符合性,用技术手段保证了塑料食品包装符合卫生安全要求。

猜你喜欢
塑化剂环保型增塑剂
塑化剂污染的现状及防控措施
均相催化六氢苯酐与C10直链醇制备环保增塑剂及其性能
学做环保型元霄灯
江浙沪儿童面临塑化剂暴露风险
橡胶籽油基复合型环保增塑剂用于PVC的研究
基于微纳层叠技术的PVC分子取向对增塑剂迁移的影响
增塑剂对PA6性能影响的研究
白酒塑化剂的气质联用(GC-MS)检测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丰田汽车公司最新的环保型汽油机
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测定及迁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