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平等思想述评

2013-08-15 00:43韩剑锋赵小尚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孙中山工人思想

韩剑锋,赵小尚

(河北工业大学 社会科学部,天津 300401)

孙中山的平等思想是经过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而得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当时时代的代表思想之一。因此,研究孙中山的平等思想,不仅能够更好了解当时时代的思想潮流,同时也是学习孙中山整个政治理论体系的关键内容之一。

一、孙中山平等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孙中山平等思想的产生,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密不可分。中国从闭关自守的封建锁国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病态国家,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愈加不平等,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

(一)经济基础的不平等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经济问题是某个历史时期社会状态的决定因素。

在封建社会里,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主要财富。但是,土地的分配却极端不公平:占人口少数的公卿大臣、帝王将相和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大部分土地,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少量或没有土地。缺乏土地的农民只能通过租用土地的方式,艰难维持生活。他们不仅要向地主阶级缴纳地租,还必须定期向国家缴纳粮食,所剩无几。农民起早贪黑地劳作,却过着食不饱腹的日子。下面诗句是对当时官场腐败与百姓困苦的真实写照:

“州县有所营求,即有所馈送。往往以缺分之繁简,较贿赂之等差。此岂州县私财?直以国帑为寅缘之具,上官既甘其饵,明知之而不能问,且受其挟制,无可如何。间有出任人员,天良未泯,小心畏咎,不肯接受,上官转为说合,懦者千万抑勒,强者百计调停,务使受代而后已。一县如此,各县皆然,一省如此,天下皆然。于是大县有亏空十余万者,一过奏销,横征暴敛,挪新掩旧,小民困于追呼,而莫之或恤”[1]280-281

孙中山正是“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2]25,所以对地主的贪婪残暴和农民的痛苦境遇有切身体验,并朦胧地觉察出社会的不公平,他一直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这样困苦下去。中国的儿童应该有鞋穿,有米饭吃。”[3]45-46这些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为了支付对外的巨额赔款,不断在旧税上多次追加,同时,种种巧立各目的新税更是层出不穷,更甚者,各级官吏还要从中中饱私囊,致使民怨沸腾。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了。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了,但自此,各地人民不断爆发反抗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孙中山的家乡位于广东的珠江三角洲。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领导人,也是在这里形成了他们的革命思想的。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二)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影响

封建地主阶级在经济上疯狂压榨农民的同时,还利用手中的封建政权残酷压迫农民。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建立了森严的等级从属关系,皇帝处于“金字塔”的最顶端,以达到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目的。封建等级与封建特权成正比,随着等级地位的增长,所享受的特权也就越多,权力层层集中,最终到达皇帝手中。因此,各级官僚只对上级负责,尽管有法有制度,但主要靠人治,人位越高,权就越大,权力超越法制。这样,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民,没有任何权利而言,只能寄希望于明君、清官。但是明君、清官少,而贪官、酷吏却不少,这些人的作为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后果也是极其恶劣的。因此,封建社会的危机往往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的强大而又腐败引起,它不仅不能自我调节改革,反而加剧矛盾,导致社会破坏崩溃。

在孙中山孩提时代,县里的差役经常到村里来,不是催粮,就是逼税;要么就是蛮不讲理地抓人、派差。清朝统治者向人民索要的钱粮和税捐年年增加,同时还变本加厉地欺压人民。孙中山意识到清朝官兵的残酷蛮横,和杀人抢劫的强盗没有区别,他愤慨地说道:“为什么满清皇帝自命为天子,而我们是天子脚下的虫蚁,这样对吗?”[4]33

(三)意识形态的不平等对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影响

封建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对人民进行剥削压迫,还通过“君权神授”等封建说法来束缚劳动人民的反抗思想。

儒学是封建社会主要的意识形态,它是反映封建社会经济局面和政治局面的统一思想。

首先,儒学包含天道观念。人格化了的天带有神秘的色彩,借助天的权威,树立皇帝的权威。正所谓:“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5]386。这样,皇权在观念上同天道连在一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深入人心。君权至高无上,人民反抗君权,就相当于违抗天命,愚昧的人民只好惟命是从,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

其次,儒学礼教规定,在家族中尊卑分明,长者为尊,正室为尊,正出为尊,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等级森严,不容错乱。同时,对于妇女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方面要求遵守“三从四德”,甚至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这些都对妇女的身心造成了极度的伤害。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必须缠足,这是一种相沿千百年的残骸妇女身心的传统陋俗。孙中山的姐姐由于要帮家里干家务和农活,直到15岁才开始缠足,但是这时脚已经长大,硬要缠小,十分痛苦,但若不这样,女子便嫁不出去。孙中山十分反对这种折磨人的传统习俗。

生活里到处都是极端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这些都对少年的孙中山产生了很深地触动。从那时起,孙中山就开始思索如何改变中国的现状。

二、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内涵

(一)阐述人类不平等的根本原因

孙中山批判了卢梭的“天赋平等”说,指出“自人类初生几百万年以前,推到今年民权萌芽时代,从没有见过天赋有平等的道理”[6]284。不平等的现象是一直存在的。

孙中山按性质将不平等分为天生不平等和人为不平等。前者是指“天地间的所生的东西总没有相同的。既然都是不相同,自然不能够说是平等。自然界没有平等,人类又怎能有平等呢?天生人类本来也是不平等的”[6]284。天生不平等主要在于人们天赋聪明才智的不同。孙中山还根据上述原则,将人们分为圣、贤、才等八等。继而,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还出现了人为不平等:“到了人类专制发达以后,专制帝王尤其变本加厉,弄到结果,比较天生的更是不平等”[6]284。人为的不平等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帝、王、公、侯、伯、子、男、民的阶梯式压迫。孙中山认为不应该出现人为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希望能通过“政治革命”,从而彻底扫除这种现象,最终实现人类的政治地位的平等。

(二)人民政治地位的平等才是真平等

孙中山在人为不平等的观念基础上,对于如何实现真正的平等,提到了假平等的问题。假平等是指无视个人天赋聪明才智的差异,纵使将来地位再高,也要把他们打压到跟大家一样平等。这种状况违反了平等的真谛,如果要实行这样的平等,恐怕世界便没有进步,人类也要退化了。所以,“我们讲民权平等,又要世界有进步,是要人民在政治上的地位平等。因为平等是人为的,不是天生的;人造的平等,只有做到政治上的地位平等。故革命以后,必要各人在政治上的立足点都是平等,那才是真平等,那才是自然之真理”[6]286-287。

(三)人类不懈奋争才能得到真平等

孙中山曾这样说过:“美国、法国革命,至今有了一百多年,把平等争得了,到底是不是和自由一样,也生出许多流弊呢?依我看起来,也是一样的生出许多流弊。由于他们已往所生流弊的经验,我们重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专为平等去奋斗。民权发达了,便有真正的平等。如果民权不发达,我们便永远不平等。”[6]295在这段话里,他谆谆告诫中国革命党人应该吸取欧美革命的经验教训,绝不能将平等推向极端。他还指出中国人由于对“平等”缺乏理解,更容易误解平等,因此我们更不能用“争平等”作为中国革命的口号,而只能用“争民权”作为革命的口号。因为只有民权发达了,才会有真平等。

孙中山还具体地指出了欧美争平等口号的“流弊”,主要表现是欧美工党排斥非工人做领袖。他认为这是欧美工党将“平等”二字看得太呆,走向了极端的缘故。并分析了这种流弊的严重危害:工党没有好领袖,工人团体就没有力量。同时,还联系到中国革命的一些现实,指出当时汉口的一些工人团体中也出现“我们不要穿长衣的做领袖”的言论。那些汉口工人认为“穿长衣”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在出身方面本身就不平等,因此不能做工人的领袖,孙中山启发中国工人:“中国自革命以后,各行的工人都要联合起来,成为团体。团体中的领袖,也有很多不是工人的。那些团体的领袖,固然不能说个个都是为工人去谋利益的,其中假借团体的名义,利用工人为自己图私利,当然是很多的,但是真大义去替工人出力的,也是不少。所以工人应该明白,应该要分领袖的青红皂白。”[6]296这说明孙中山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这一新生事物,是由衷赞赏和支持的。他希望工人纠正对“平等”的片面理解,克服对非工人出身的工人领袖的偏见,告诫他们不要象欧美的工党那样将“平等”推向极端。

他真诚地希望有好的工人领袖来领导工人运动,早日取得革命的成功,这既表明他对工人运动的理解与支持,也表明他拥有博大的革命胸怀和对国家、对民族的无限热爱之情。他那种用“争民权”代替“争平等”作为中国革命的口号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启发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克服革命队伍内部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四)弘扬利他主义缩小人类平等差异

孙中山主张道德上的平等,其宗旨是弘扬利他主义,缩小人的生理差异所造成的不平等。他首先根据人类天赋,将人类分成了三种: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如果“此三种人互相为用,协力进行,则人类之文明进步必然一日千里。天之生人虽有聪明才力之不平等,但人心则必欲使之平等,斯为道德上之最高母的,而人类当努力进行者。”[6]298这种平等观对资产阶级利己主义给予了彻底否定,它所包含的“能者多劳”的观点,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智力、体力的差别,所以能力强的不应自私自利、斤斤计较;能力弱的也要尽职尽责。“虽天生人之聪明才力有不平等,而人之服务道德心发达,必可使之成为平等了。这就是平等之精义。”[6]299

三、孙中山平等思想的意义

(一)孙中山平等思想的理论意义

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的平等思想贯穿在孙中山的革命理论中,指导着孙中山对实现民主共和国的道路不懈的探索,虽然这个理想最终没能付诸实践,仍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孙中山认为“天赋人权,胥属平等”[7]244,通过实行“土地公有”和“资本共有”,即实行主宰国民经济命脉的土地、森林、矿山、铁路、电气、邮政等部门和主要企业的国有制,在这一基础上实行“分配之社会化,就是合作社”,以“消灭商人的垄断”[6]368-378,从而实现经济所有权和分配的平等;同时,在政治权利方面,参考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监察、考试制度,在欧美通行的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增添为“五权分立”,称为“五权宪法”,使中国人民“皆得完全无缺的治理”[8]81。

其次,孙中山打破了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提出用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提高全国人民的自身素质。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受专制者已数千年,近260余年又受异种族专制,丧失人格久矣。今日欲回复其人格,第一件须从教育始。”[9]146“多办义务教育,让一般没有钱的人都可以去读书”[10]74-75他向往建立一种“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的全民教育制度,给全国国民创造充分受教育的机会。并提出儿童、妇女应是普及教育的重点,指出:“励行教育普及,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6]124;而我国妇女虽有2亿多人,“惟于教育一道,向未多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处于今日,自应以提高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教育既兴,然后可望男女平权。”[7]258

最后,孙中山还重视新时代国民心理素质的建设。培养人民的主体意识。孙中山提出:“夫明德新民,首涤污俗”[11]243。为了实现近代国民的平等地位,必须彻底打破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同时废除“蓄婢”、“纳妾”等陈规陋习,从而逐渐建立适应民主共和国的道德规范。

(二)孙中山平等思想的实践意义

孙中山依据平等思想提出的有关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理论尽管其中有着某些消极或片面的认识,但总体来看,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对当今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经济上,要继承孙中山的平等思想,一切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政治上,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加强建设廉洁政治的党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对于当今一些官员身居高位,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淫乱娼妓的事件,一定严惩不贷。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文化不断地走向趋同化与多元化,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经历互相激荡、相互冲撞和相互融合的过程。所以我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坚定主体意识,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孙中山花费了毕生精力,坚持以平等思想为基础的革命理论,指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尽管这一理想终孙中山之世未能实现,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否定传统,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当前实际,努力承担起文化传承和转化的历史重任,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2]150。

[1]萧一山.清代通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

[3]宋庆龄.宋庆龄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4]吴相湘.孙逸仙先生传:上册[M].北京:远东图书出版社,1984.

[5]董仲舒.春秋繁露:第十一卷:为人者天第41[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386.

[6]孙中山全集:第九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6.

[7]孙中山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8]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胡汉民.总理全集:第二卷[M].上海:民治书局出版社,1930.

[10]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2.

[11]近代史资料:第一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61.

[12]列宁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孙中山工人思想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