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需要“停车修理”

2013-08-18 08:14苏培科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新股市场化股市

苏培科

A股为何会回到“1时代”?

导致当前中国股市信心不足的原因:其一,800多家等待IPO的企业和再融资让市场异常恐惧,这些等待IPO的企业继续在发审委排队,按照目前的发行速度,至少需要5年,如此下去不但给市场带来巨大的扩容压力,也会让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彻底丧失。如果资本市场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真正的优质企业无法上市融资,投资者买不到好股票,市场必然会进入恶性调整。其二,限售股解禁、减持的压力让股市资金供需严重失衡,因为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成本分置”后遗症需要很多资金来填补“全流通”,来缓解大小非、大小限的套现压力,如果没有更多的增量资金来支撑“全流通”,则A股市场低估值的格局仍将持续。其三,新政华而不实,虽然方向和理念较为准确,但落实结果并不理想,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是在“打右灯向左拐”(具体论述见笔者在2011年4月份发表的文章《发行制度改革在“打右灯向左拐”》),网下配售向机构的过多回拨和取消锁定期让新股暴利更加严重,进一步强化和激发了炒新的热情。退市制度有名无实,“正和博弈”的价值投资环境遥遥无期,集体诉讼、司法维权、投资者保护仍然遥不可及,法制化的市场环境更是有待进一步提高。其四,十八大报告和新一届领导人对中国股市相关问题提及太少,让人们的预期落空,再加上年底因素,各路资金纷纷回流,让本来就现金流不足的二级市场更加窘迫。

停发新股 重启发行制度改革

当务之急是停发新股、重启发行制度改革,让股市“停车修理”和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但有很多学者对此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如果行政叫停新股发行,实际就是在行政管制,就像中国的房地产调控一样,一边控制需求、一边减少供给的政策只会让资源更加稀缺,价格必然会被人为地控制在高位,新股发行每当遇到股市低迷就停下来蓄积能量,结果只会制造更多的“三高”股票,离真正的市场化越来越远。如果中国股市是一个真正市场化的股票市场,笔者也反对行政叫停新股发行,毕竟企业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时机来发行,市场会自行调节发行速度和发行价格。

但目前中国股市的新股发行恰恰是一个伪市场化行为,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被高度行政化,呈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景象,而且又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约束,从而“寻租”、“插队”现象屡见不鲜。当然,新股发行价格也长期被主承销商和机构操控,由于“直投+保荐”的利益驱动,保荐机构一定会做高发行价、抬高上市价,再加上超额募集还可以获得更多提成和承销费,从而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制造新股发行的“三高”,如果不叫停“直投+保荐”模式,新股发行的“三高”问题会永远存在。网下特权配售让A股市场利益分配出现扭曲,加之网下配售股份3个月锁定期的取消,在新股快速获利成为一些机构牟利的主要渠道。发行价与上市价的分离导致一、二级市场割裂,也人为地制造了新股炒作的制度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用发行价开盘、上市,减少新股在一级市场的爆炒,减少一、二级市场的差价空间,让一、二级市场价格和利益有效衔接。特权配售、打新专业户等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一、二级市场价格割裂矛盾自然解决。

显然,目前最明智、成本最小的办法就是停止新股发行,等到发行制度改革合理之后再开闸也不迟,不能再一边制造高价的“垃圾股”,一边纵容一级市场掠夺新股暴利,导致二级市场长期贫瘠。尤其是,大盘股的发行要尽快停止,避免制造扩容压力和避免资本错配。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刻应该将支持这些大型国企、央企的资金用于支持中小板、创业板和新三板,让资本市场为中国经济的未来争取战略制高点服务。如果上交所一味地去发行大盘股,会将资本配置到传统型、“夕阳红”的大企业身上,这不利于支持中小型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这与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战略目标相悖。而且,在停发新股后继续推进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与市场化并不矛盾。

对“全流通”困境不能视而不见

对限售股减持造成的“全流通”困境不能再视而不见。引起中国股市这轮深层次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分置下的“全流通”综合征,而不是散户的非理性所致。

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夕,证监会曾在“三大报”上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1月31日,沪深两市的总市值为45456.48亿元,其中流通市值为14301.43亿元,非流通市值为31155.05亿元,非流通股市值是流通股市值的2.18倍。截至2010年底,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已经达到26.54万亿元(相对于2005年的8.2倍),其中流通市值19.08万亿元,占总市值的71.9%,较股改之前的1.43万亿元增长了13.34倍,随着限售股的陆续解禁,流通市值的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这也意味着“全流通”时代需要巨额的资金来填补大小非和大小限的套现需求,如果监管部门对此视而不见,继续加速扩容,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会更加紧缺,这对A股市场来说势必雪上加霜。

最近股市的暴跌也再次印证了人们对“全流通”的恐惧。投资者之所以担心,主要是由于这些“限售股”的原始成本远远低于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成本。有学者曾按照公司上市之前的原始投入(发行新股前的净资产),加上非流通股股东参与配股等后续投入的资金,再扣除历年来的分红收入,最后除以目前的持股数,结果发现早年上市的很多公司经过多次分红、送股后持股成本基本为零,一旦可以市价减持之后,他们只顾套现而不计成本,从而“成本分置”严重冲击了二级市场的走势,这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成本分置”后遗症。

解决限售股减持的办法无非是“堵与疏”,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增量资金来填“全流通”这个坑,来缓解大小非、大小限的套现压力;另一方面是疏通的办法。“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但可以要求限售股在减持时预先公告,让其披露减持原因、数量和对股价及公司经营运作的影响。同时,应将限售股的减持与上市公司分红挂起钩来,像长期不分红或者分红太少的“铁公鸡”,要限制其减持行为,争取缓解限售股减持的压力。

营造法制化的“投资市”

股市体制改革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少一些“空谈”,少一些歧视性的政策,多一些制度性关怀。

建议监管部门的施政战略营造一个有回报、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市场自然就会有信心。要让中国股市重拾信心就必须要进行深层次的制度改革,除了要营造分红回报的“正和博弈”条件,也要完善法制化的市场秩序,更要遏制既得利益者的非市场化行为,关闭“绿色通道”,理顺股市的利益分配机制。

要想营造“投资市”就得让中国股市告别“负和博弈”。如果一个股票市场长期给二级市场的分红远低于印花税、红利税、交易所规费、登记公司过户费和券商佣金的总和,则投资者只能通过投机来博取短差,很难通过正常的分红回报来获取股息收益,而股息收益通常是熊市的保护伞和牛市的加速剂,如果股市没有分红回报作为保障,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同时,应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只有好的投资标的才具备长期持有的价值;还应该引入集体诉讼制度,让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司法保障,而且高昂的违规成本既可以遏制上市公司的造假冲动,也可以用外部监督机制来约束监管者的行为,以弥补证监会的监管不足。

新一届政府领导应关心股市疾苦

希望新一届政府领导助力推动中国股市市场化改革。

股市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产物,如果真要启动中国的深层次改革和营造法制化的市场环境,如若忽略股市,则很难彻底进行中国的市场化改革。

况且,股市并不是赌场,股民也并非赌民,股市具有资源配置和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同时还可以帮助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在目前全球流动性宽松的大背景下,恰恰应该充分利用股市,让其成为吸纳过剩流动性的场所,而不是热炒各类商品。如果这些过剩的流动性能够留在股市,即使股市有些泡沫,市场的功能还是存在的。“泡沫”是一个中性词,资本市场不可能完全消灭和排斥泡沫与投机,泡沫程度和投机程度的判定根本就没有一个完全精确的标准。因此,一个具有活力的市场应该允许一定的泡沫存在,但不能过量。一国股市兴盛,除了有利于宏观管理部门有效地管理流动性之外,还有助于改善居民消费状况。据AC尼尔森公司曾经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股民的消费意愿与股市行情的波动非常密切,一旦股市低迷,股民的消费意愿会大打折扣,对旅行、娱乐、餐饮等消费数量和意愿都会减少。在股市暴跌时投资者对预期的下降导致消费行为收缩,因此股市低迷不利于中国启动内需。

同时,笔者希望决策层千万别再把中国股市狭义地界定为“融资”,别以“融资”为唯一目的,否则一个弱势的中国资本市场很难促使中国经济结构有效转型。

猜你喜欢
新股市场化股市
不妨以平常心来看待新股破发现象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股市日历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新股破发是价值回归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