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场,一语点醒“梦中人”

2013-08-19 10:01赵媛
全国商情·分销时代 2013年6期
关键词:来宾主办方经销商

赵媛

一醒:无用自然是麻烦

参会者当中,除了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最主要的群体是直销商,而且大多是每家企业中的高级经销商。笔者有幸参与了一场会议的筹备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情形不由地让人啼笑皆非。许多业内有口皆碑的经销商收到各家论坛抛来的“橄榄枝”,左右权衡,再三思量不得结果。闲聊中透露出不少无奈。去吧,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兼顾,充其量就“打一场酱油”;不去吧,电话、短信、微信、邮件连番轰炸,甚至半夜还能收到一条参会费用可以打折的信息。与之相反的情况也有出现,每家论坛各有亮点,能够给予的荣誉不尽相同,左边舍不得扔,右边也舍不得丢,干脆全部参加,提着行李从上一场会议的领奖台奔向机场和车站的景象既滑稽又无可奈何。事后,方有“当事人”吐露真言:“论坛上讲了什么根本不记得,抱了一堆证书和奖牌回家,一个字,累。”当然,还有一些直销界“骨灰级”经销商,深谙“枪打出头鸟”的道理,在国内直销行业不完全成熟的状态下,不愿意抛头露面,一心埋头做市场,媒体宣传、各种荣誉,均不放在眼中,一位在行业里待了将近20年的经销商向笔者坦言:“说实话,宣传、荣誉对我都没用,与其给我这些信息,你不如多给我引荐几个对直销有兴趣的朋友。”听完此话,笔者一阵愕然,而后,他的大实话似乎一语点醒了“梦中人”。

正如这句大实话,直销商参加论坛的间接目的是了解行业形势、参与“中国特色”直销互动、获得权威机构授予的荣誉认证、结识更多朋友,均与拉升业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套用业内培训常用的一个词“借力”,参会的经销商也在借力,在他们眼中,论坛、会议主办方、媒体、专家都是他们拓展市场的资源。有用则用,无用自然是麻烦。授奖不等于施舍和恩赐,尊重每个人选择的权利是一场论坛能够与其宣扬的主题相匹配的首要前提。

二醒:切莫浮云遮望眼

当然,如果这样讲下去,无论对于主办方还是参会者,未免太过悲观。我们不排除一些真正希望匡扶正道、解决行业问题的直销从业者慕名前来,最让我们乐于看到的是,有些人名利双收以后,进一步追求个人价值,传播直销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不容乐观的是,按照中国素来讲究十年寒窗、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的步骤,有些人从直销当中挖掘了人生迄今最大的一桶金后,自然要在名誉上获得一分半厘;还有些人在行业当中的声誉颇高,但不排除外人面前风光,背后心酸的假象,自然需要时不时增加曝光率和“虚名”,让团队伙伴可以死心塌地跟着向前。

我们素来不唱“前景一片美好风光”的赞颂诗。市场经济当中,个人价值的实现脱离不了现实的制约,即便一心追求艺术的人也需要填饱肚子才能提笔作画。有些直销商在接到邀请之后,很无奈地说:“我们每个月的业绩很大,但支出同样多,参加一次会议的费用在我们眼里不见得是小数字,即便免费参加了会议,来回的路费、住宿费、耽误的时间,甚至会后衍生的付费项目,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东西。我们真正在乎的是踏踏实实做市场。”更有甚者,会非常诚恳地表示:“实话实说,我目前的成绩还不足以与这个荣誉匹配。等到市场足够大、威信足够高之前,专心做市场是唯一重点。”

听完此话,笔者又是一阵愕然,似乎再一次感受到一语点醒“梦中人”的诧异。其实,参会这件事情,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对于这些在直销行业当中脚踏实地的经销商,笔者充满敬意的同时也深知,他们还没有跻身每家直销企业当中数一数二的级别,并非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更加遵守直销本源,做产品才是长久之计。不盲目接受高于真实情况的殊荣,清醒地明白自己所处的阶段,不被过于现实的环境绑架,不让浮云遮住自己最初的心志,他们值得尊敬。

三醒:新生代变革理念才是王道

芸芸众生,能够高品质生存下来才是自然人对社会最大的责任,市场经济下,没有一个人、一家企业可以无私奉献给社会,与此同时,等价交换的原理告诉我们,对方支付的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价值的体现。除了直销企业、产品供应商,依靠直销行业生存同时又以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的“直销行业第三种企业”即媒体机构、研究中心等,通过联合其他非政府组织、新闻媒体单位,针对时下业内出现的或者潜在的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强迫”当局者认清现状并给出解决方案,如果执行到位,其附加值远远超过参会费用所呈现的数字。

奥地利裔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在研究中国经济时说,不是坐上了大型企业的CEO就一定担得起“企业家”的称号。企业家首先应该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而不是一种职务或职业。企业家不同于商人,也不完全是职业经理人。在笔者看来,他们应该是有着深刻内涵、懂得创新、善于冒险、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一群人。他们也逐利,但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也经营,但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冷静但不冷血,爱财但不吝财,既深悉自己肩上的责任重担,也能清醒对待取舍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通过与几家会议主办方的企业高层领导交谈,大家自然流露出的答案都有着很好的出发点:真正为行业、企业、直销人做一些功课。北京诚信论坛主办方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希望给到大家物超所值的东西,连自己都不认可的会议,我们绝不推向市场。”博鳌直销峰会的负责人之一田先生说:“第一次办会,三天没有合眼,会议能否回本是小事,关键是能够做出品牌,让直销商认可。”听到他们的真实想法,笔者再一次感受到一语惊醒“梦中人”的释然,而此“醒”显然已非彼“醒”,恍然想到著名直销理论专家、中国市场学会直销专家委员会秘书长胡远江曾在一次企业内部会议上的感慨:80后担纲直销行业服务企业的高层的人数已经越来越多,“直销第三种企业”的80年代到来。不同于70年代从业者的探路和引领,80年代开创者更加注重人性和服务。

改变:专注眼前利益只会死路一条

各家论坛主办单位的负责人讲得是实话,没有人会做赔钱的生意,但放长线钓大鱼的道理人尽皆知。听几位在直销行业有十余年经历的直销商

回忆,直销行业最初的论坛以学术性为主,讨论的问题也比较实际,因此备受众人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直销在中国经历了跌宕起伏之后,逐步走进平稳时期,众多直销商急需获得声誉上的“平反”和认可,这一阶段逐步出现的直销论坛除了伴有常规性的研讨,颁奖成了一个重要环节。与之形成呼应的则是,注重了荣誉忽视了品质,一些主办方从思想上开始疲软,会议质量明显下降,诸如接待、住宿、餐饮等细节性的环节出现诸多纰漏,论坛讨论议题的设置和嘉宾的发言也让人不知所云,久而久之,行业会议在直销商当中的印象逐渐变成“花钱拿奖”。而这些荣誉的可信度也开始在直销群体中逐渐降低,以致于出现笔者在文章开始提到的诸多尴尬。

近年来,直销行业里开始普遍扭转心态,会议主办方纷纷将目光重新集中到会议初衷上,包括前期的策划,中期的执行,后期的服务,通通囊括到一场论坛需要考虑的议题,而并非仅仅将目光集中到会议本身。大家更为注重参会者的心理感受和感官体验,从细节出发,转换立场思考参会者的真正需求,做到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甚至会优于直销商一步,为其策划出下一步的前进方向。以北京诚信论坛为例,一位轻易不参加业内会议,本次抱着试一试心态前往的直销商告诉笔者:“获奖者经过严格的资质挑选,能够以理服人;主流权威媒体介入宣传,更利于大众了解直销,从而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总体而言,这次论坛虽然规模不大,但效果非常好,收获也很大。”

目前,因为深知公众影响力的利弊,为了保护经销商,依然有些直销企业不建议经销商参加公众论坛。然而,看到现如今各方论坛主办方的努力和转变,在传承过往论坛的优质经验,嫁接目前行业急需或者潜在突破的重点,深切体验直销商需求的利益。

是否可以让这些“爱子心切”的企业放开怀抱,将“孩子们”推向大众范围?

是否可以让这些一度对行业论坛唯恐避之而无不及的失望者重拾信心?

是否可以让这些怀有满腔光大行业的热忱,但战战兢兢出席会议的谨慎者敞开胸怀?

是否可以让这些脚踏实地从事直销事业的群体能够真正享用到权威组织的影响力?

我们在试探,也在等待。

会务工作小贴士

1. 提早预订行程,尽量亲自迎接,接站人的电话要提前告知来宾,有关机场、车站的地形图可以简单说明。杜绝接站司机的负面情绪和言论出现在来宾面前。

2. 房间安排合理,保证来宾尽快入住,尽量提前检查房间下水道、床单、隔音效果等,内置欢迎函、摆放新鲜水果,工作人员保证准确知悉来宾的入住情况。

3. 会议流程尽量符合作息,且要尽早告知来宾,如有会前2小时提醒工作更佳。

4. 会议期间的餐饮要保证卫生、可口、足量。对于深夜到达的来宾,要留取宵夜,切忌油腻,保证温度。

5. 尽量满足来宾的合理要求,人前人后不与来宾发生冲突。

6. 会前提醒天气指数、穿衣状况、城市交通状况,会后保证安全离开,并表示感谢。

7. 会议中及时关注来宾的需求,并积极与其互动。

8. 建议会务人员做到热情大方,不卑不亢,把来宾当做远道而来的朋友真诚接待。

猜你喜欢
来宾主办方经销商
浅谈厨电企业的年终返利制度
UFI:对接会在展会中越来越重要
年度十佳经销商
维权赢回征文奖
临汾奇石文化博物馆
1
龙腾虎跃鹰飞扬
关于独立学院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
如何成为经销商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