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民歌的衬腔研究

2013-08-20 11:55周玉娟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衬词号子黄冈

周玉娟

(黄冈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黄冈民歌中大量地使用了衬词和衬腔,且衬词衬腔的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体现出鲜明的地方色彩,极大地丰富了黄冈民歌的表现力。

衬词在民歌中很常见。民歌中的衬词在结构上有时表现为衬字,有时表现为衬词,有时还可以是一个较完整的衬句。在下文中将它们统称为衬词。衬词一般没有实际意义,在直接表现歌曲内容或感情的歌词(也叫正词)外起衬托、辅助作用。

衬词的展开和衬句的运用,会产生许多形态各异的衬腔。衬腔是旋律中运唱衬词的歌腔[1](P292)在黄冈地区的一些地方(如英山)人们常将民歌中的正词部分叫作“数”,把衬腔部分才叫作“唱”。“数”即正词部分,以叙述为主;而“唱”即衬腔部分,以抒咏为主。衬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由感叹词歌腔化发展、提炼而成;二是由音乐抒咏的需要直接产生的。[1](P294)本文中对黄冈民歌衬腔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所在的位置来进行的,同时考察和分析各体裁民歌中不同种类衬腔的形成与特征。

一、黄冈民歌中衬腔的分类及特点

(一)号子中的衬腔 黄冈民歌中的号子以使用衬词为主,因此主要是演唱衬腔。号子中的衬腔在结构上有时表现为衬句,有时表现为衬段,有时则以衬字或衬词的形式穿插在正词中间。在46首号子中,几乎所有的号子都使用了衬句或衬段。只有一首号子的衬腔是以衬字或衬词的形式穿插在正词中间,尾随在正词之后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唱起来既象号子又象山歌。如罗田单硪号子《十字歌》①

黄冈民歌中的号子多为一领众和的劳动歌曲。有一首号子这样唱道:“号子本来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一。”领唱者常即兴编唱歌词,有时使用有意义的实词,有时直接用衬词领唱;而众人和唱则常常用衬词或衬句演唱的衬腔。

领唱与众人和唱衬腔的配合常有以下不同形式:

1.半句中间的衬腔。如广济大金《搬运号子》。和腔是一个乐节,占乐句的一半。这种以一个乐句作为领和交替单位的劳动号子,大多用于劳动较为平稳而协作性较强的劳动工种。[2](P118)

2.唱完一句以后的衬腔。如广济丰收的硪歌号子《大家爱玩唱起来》。和腔是一个乐句。这种以两个乐句作为领和交替单位的劳动号子,和腔一般在后乐句,或后乐句的结尾部分。这类劳动号子的旋律性较强,优美动听,大多用于劳动强度不大而动作较为单一少变的劳动工种。[2](P119)

3.联句式的衬腔。这种形式为领唱唱上句,和腔唱下句,上下句句意相连。如罗田大崎打石歌《三个大姐一路来》。

4.领唱与和腔交错进行的衬腔。和腔与领唱相呼应。如广济大金的《打硪号子》。

号子中的衬腔节奏性强,坚实有力。衬腔的节奏与旋律随着劳动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劳动强度较轻时,所唱出的号子的节奏就舒缓些,旋律性就强些;反之,劳动强度较大时,号子的节奏就随之紧凑起来,而旋律性则被弱化了。将广济大金的《打硪号子》和黄梅新开的石磙硪歌《日头当顶放光霞》二例进行比较可知:《打硪号子》以一个小节作为领和交替单位的劳动号子,属于劳动强度大、紧张激烈而协作性强的劳动,其节奏紧凑,气息急促,旋律简单,曲调变化较少;《日头当顶放光霞》中的劳动强度较小,速度为慢速,节奏相对舒缓些,旋律优美,具有山歌特征。见谱例1、2。

谱例1

谱例2

注:↓为落硪处。

(二)山田歌中的衬腔 黄冈地区山田歌中的衬腔根据其出现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类:曲首衬腔、曲间衬腔、曲尾衬腔。

1.曲首衬腔。在曲首出现的呼唤性衬词、衬句在山田歌中常运用自由延长音,出现较为自由的拖腔,表现出一种奔放、高亢的情绪,从而形成山田歌独特的风格。如英山畈腔《英山是个好地方》和麻城山田歌《山歌不唱冷秋秋》是两首高腔山歌,其特点为曲调高亢、音域宽、拖腔较长、衬词衬句衬腔使用最多,唱起来相当费劲。这种曲首衬腔具有引子的性质。它既能抒发感情,也常常给山歌带来显著的地方特色,大大丰富了山歌的表现力。

还有以衬句开头的衬腔如黄冈贾庙山田歌《惹儿来赛歌》是一首矮腔山歌,其曲调优美柔和、音域不宽、节奏较规整,多一字对一音,结构较短小,极少用拖腔。

2.曲间衬腔。曲间衬腔在黄冈山田歌中最为常见。有时表现为尾随正词的衬字,起补充音节的作用(如黄冈上巴河的矮腔山歌《放牛歌》);有时衬字在曲间表现为装饰性拖腔(如黄梅王枫的平腔山歌《只望哥哥年胜年》);有时表现为完整的衬句,使上下乐句的结构得到很大的扩充和发展(如罗田白庙河的畈腔《一路上花台》);有时可见称谓性衬词“姐呐——”构成的衬腔,使山田歌具有鲜明的情歌特色(如罗田白庙河的畈腔《掐菜苔》)。

3.曲尾衬腔。曲尾衬腔主要起补充、收拢的作用。以时值较短的衬字衬腔结尾的山田歌较为普遍;以时值较长拖腔结尾的衬腔如黄梅大河的平腔山田歌《正月初一拜姐年》;以衬句结尾的衬腔,如红安二程的平腔山田歌《插秧歌》其衬词多于正词、具有典型的号子特征。

还有使用模拟声音的拟声性衬词组成的衬腔,其位置根据内容需要灵活变化。如衬词多于正词的麻城平腔山田歌《南风冇得北风凉》(见谱例3)中的衬词“啊呜啊呜”模拟风声、黄州畈腔《不知何日能团圆》中的衬词“咯咯”模拟鸟叫声。

谱例3

另如广济太白湖渔歌《太白湖中大雪飞》中的衬词“嘿呀”,其发声方式有助力作用;其衬腔的音调与节奏不断进行重复或变化重复,起到扩充音乐内部结构的作用。此歌具有号子的特点。

总的来说,山田歌的衬腔主要集中在音乐抒情、咏叹的部位,其旋律集中体现了山田歌宽长、自由、上扬的特征。

(三)灯歌中的衬腔 灯歌演唱时速度一般较快,且常伴有锣、鼓等乐器。往往歌曲一开始就是一套锣鼓经。因此黄冈灯歌中没有曲首衬腔。其衬腔分为两种类型:曲内衬腔(正词后尾随的衬词衬腔、穿插性的衬句衬段)、曲尾衬腔(以衬句衬段结尾的衬腔)。

1.正词后尾随的衬字。这类衬腔在灯歌中最为多见,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如红安七里的灯歌《采茶》。

2.穿插性的衬句、衬段。穿插性的衬句衬腔在灯歌中较为常见。由含有一定意义的称谓性衬词群构成的穿插性衬句(如麻城城关灯歌《年年有个三月三》)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将艺术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穿插性的衬段(如麻城宋埠灯歌《对花》、黄冈上巴河灯歌《姑嫂采茶》)从歌曲整体上看,是全曲中的核心音调。《对花》中的衬段衬腔起到扣题的作用;《姑嫂采茶》中的衬段衬腔主要起扩展音乐结构、增加表演趣味性的作用。

3.以衬句衬段结尾的衬腔。以衬句结尾的衬腔如广济龙坪的采茶灯《和尚不唱扯白歌》,其中的衬词“夫子啊”意义双关,既有夫子(即正人君子)的意思,又有和尚嘴中念叨的“佛”(在黄冈方言中谐“夫”音)的意思。具有讽刺性意味,以塑造轻松、诙谐的气氛;以衬段结尾的衬腔如麻城城关灯歌《鼓打一更》。这类衬腔也有扩展音乐结构的作用,同时给人拓宽了自由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地方色彩表现明显。

(四)小调中的衬腔 黄冈地区小调中也无曲首衬腔。其衬腔分为两种类型:曲间衬腔(正词后尾随的衬词、穿插性的衬句)和曲尾衬腔。

1.正词后尾随的衬词衬腔。这类衬腔较为常见,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也表现出一定的地方特色。如红安小调《玉莲打水》。

2.穿插性的衬句、衬段衬腔。由含有一定意义的称谓性衬词群构成的穿插性衬句如广济大金小调《八段锦》(见谱例4)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生动逼真地刻画艺术形象;如浠水洗马小调《一棵紫竹节节高》中的穿插性衬腔具有扣题作用;穿插性的衬段如黄梅新开小调《放风筝》,其中的衬词群“落在地也埃尘”有实意,且有扣题作用;衬词“得儿”为弹舌音,具有表达喜悦情绪、活跃气氛的作用;这类衬腔能够表情达意,也起扩展音乐结构、增加生动性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黄冈民歌的地方性特色。

谱例4

3.曲尾的衬腔。以衬字结尾的衬腔较多见,如黄梅苦竹小调《送表妹》;以衬词群结尾的衬腔在小调中最为常见,如黄梅孔垅小调《十月飘》和《新粑团》;以衬句结尾的衬腔较少,如黄梅新开小调《放风筝》。这类衬腔有扩充结构、延伸意境和想象空间的作用,地方色彩表现明显。

(五)风俗歌中的衬腔 黄冈地区风俗歌中的衬腔表现为三种类型:曲首衬腔、曲间衬腔、曲尾衬腔。

1.曲首衬腔。这种衬腔在风俗歌中很少出现。如广济梅川风俗歌《摇船摆,摆船摇》为仅此一例,且带有号子的特点。

2.曲间衬腔。在风俗歌中曲间衬腔最为普遍。其曲间衬腔表现为曲间衬字、曲间衬句、曲间衬段、固定衬腔四种形式:

(1)曲间衬字。曲间衬字这种衬腔形式最常见。如广济红旗风俗歌《临嫁》、广济龙坪风俗歌《金银花儿一寸长》。《临嫁》中的衬字起补充音节的作用;《金银花儿一寸长》中的衬字均为拖腔,这种衬腔是借衬词衬腔来抒发感情,是劳动人民在歌唱时的自然流露。

(2)曲间衬句。风俗歌中的曲间衬句衬腔多起渲染气氛的作用。如麻城风俗歌《撒帐》,其中的“好啊”、“喜啊”为撒帐歌喜歌中常见的固定衬词,是众人和唱的礼词。

(3)曲间衬段。如黄梅风俗歌《撒帐调》。其中的衬段由韵律词“落的落莲柳,柳的柳莲落,落柳柳莲一么落柳莲”构成,用重张叠韵的手法表现方言语音音色的对比与统一、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及在词曲结合时节奏上的改变造成音乐上的对比;同时还具有结构功能和活跃气氛的作用。

(4)固定衬腔。如红安风俗歌《一进洞房笑颜开》(见谱例5)。其衬词“喜啊”为固定的衬词衬腔。

谱例5

3.曲尾衬腔。曲尾衬腔表现为曲尾衬字和曲尾衬段。

结尾衬字的衬腔较为普遍。如黄梅小池风俗歌《撒帐调》、广济红旗风俗歌《临嫁》,其衬腔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曲尾衬段衬腔较少。如英山风俗歌《撒帐调》(见谱例6),其衬段衬腔由韵律衬词构成,作用与黄梅土桥风俗歌《撒帐调》相同;黄冈堵城的风俗歌《撒帐调》中的衬段衬腔除了具有上述功能外,其衬词“梭”可能曾经具有一定的意义②,但在黄冈民歌中是否还有其意,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谱例6

总的来说,风俗歌中的衬腔与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紧密相关,与特定环境下的感情、语气等相配合。

(六)儿歌中的衬腔 儿歌一般较为短小,其中几乎没有曲首衬腔。其衬腔主要为曲内衬腔、曲尾衬腔和固定衬腔。

曲内衬腔多为补充音节性的衬字,如黄梅城关的儿歌《小小船儿抢上风》;还有曲内衬句,多为模拟声音的拟声词群,如广济红旗儿歌《麻雀唧唧》;有活跃气氛、刻画儿童天真活泼形象的韵律衬词群(如罗田落梅河儿歌《蛤蟆歌》)和有结构功能的托物衬词群(如麻城福田河儿歌《铁树开花我再来》)等等。

曲尾衬腔有以衬字结尾的黄梅城关儿歌《小小船儿抢上风》;有由拟声衬词构成的衬句结尾的衬腔如广济儿歌《躲迷儿藏藏》,具有结构功能和活跃气氛的作用。

固定衬腔如广济红旗儿歌《麻雀唧唧》、黄梅蔡山儿歌《放牛歌》等,具有结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歌中的“麻雀唧唧”不仅是固定衬腔,它还作为一种民歌曲调名,具有点明主题作用。

总之,儿歌中的衬腔种类不多,形式简单,喜用拟声性衬词衬腔,集中体现儿歌这种民歌体裁的特点:简单、生动、活泼。

(七)生活音调中的衬腔 生活音调一般较为短小。生活音调中的衬腔形式有曲首衬腔、曲内衬腔、曲尾衬腔。

曲首衬腔主要分布在摇儿歌中,如英山长冲的生活音调《摇儿歌》(见谱例7)。《摇儿歌》中不以表达内容的正词为主,而以使用衬词衬腔为主,用拖腔长音导引小儿入睡。

谱例7

曲内衬腔且以补充音节性的曲内衬字最为常见,常分布在吟诗调中。如广济田镇的生活音调《郭沫若诗》。但在摇儿歌和哭丧歌中的曲内衬字常为单字长腔,借以充分表达歌者的思想感情。如黄冈黄泥岗的生活音调《细伢要困醒》和红安八里的生活音调《哭丧歌》;曲内衬句如广济红旗的生活音调《我弟儿要困醒》。曲尾衬腔常见于摇儿歌和哭丧歌中,如广济红旗的生活音调《我弟儿要困醒》、红安八里的生活音调《哭丧歌》、广济儿歌《东边下雨西边晴》。以上谱例中均为衬词多于正词,以扩充歌曲的结构、延伸歌曲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充分表达歌者的感情。

(八)近现代民歌中的衬腔 近现代民歌中没有曲首衬腔。其衬腔主要有两种形式:曲间衬腔和曲尾衬腔。

1.曲间衬腔。曲间衬腔表现为衬字、衬词群、衬句和衬段四类;以衬字形式的衬腔最为常见。如浠水团陂小调《这是红四军》;衬词群如麻城福田河小调《柑子树上开红花》(见谱例8),其作用为扩充歌曲结构、活跃气氛、延伸歌曲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充分表达歌者的感情。

谱例8

衬句如蕲春小调《抗日从军歌》衬句主要由称谓词构成,其作用为刻画形象、活跃气氛;如蕲春灯歌《月儿弯弯影儿长》,其衬句由语气词构成,为固定衬腔,边走边唱,有扩充音乐结构、扩展思想内容的想象空间的作用,其节奏形式充分体现了灯歌的体裁特征;衬段如黄冈小调《妇女歌》,其衬腔主要由称谓性衬词和语气词构成,作用同上,其称谓性衬词还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2.曲尾衬腔。曲尾衬腔也表现为衬字、衬词群、衬句和衬段四类;衬字衬腔结尾最为常见。如黄梅山田歌《困龙也有上天机》,结尾衬字衬腔充分表达了歌者的语气;曲中衬字多有装饰性拖腔,节奏自由,充分体现出山田歌的体裁特征;衬词群如红安小调《南下胜利歌》,其结尾衬腔主要作用为补充音节、表达语气;单纯性曲尾衬句较为少见;衬段如英山灯歌《英山是个万宝山》、黄冈堵城小调《造麻排》,二例均为曲中衬词多于正词,其作用为扩充歌曲结构、活跃气氛、延伸歌曲的意境和想象空间,充分表达歌者的感情。

二、黄冈民歌中衬腔的作用

黄冈民歌中的衬词和衬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发挥着民歌中的正词难以比拟的作用,表现了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感情,使人充分体会到黄冈地区民歌的地方色彩和风味。

1.补充音节。如红安华河的山田歌《太阳一出三点青》(见谱例9)中的衬腔主要起着补充音节的作用。

谱例9

2.扩展音乐结构,加强结构功能。如广济太白渔歌《太白湖中大雪飞》,其中每句衬词的数目与歌曲乐句的数目相一致,在歌曲中每句都重复前句的局部旋律并在不断地随乐句增加,这在黄冈民歌中较为少见。起到一定的扩展音乐结构,加强结构功能的作用。

3.装饰、美化旋律。如罗田畈腔《风儿溜溜好唱歌》,这是一首音区较高,难度较大的高腔民歌。其中凡有“哈哈哈哈”处为喇叭腔;曲间衬字多见带颤音、前倚音和下滑音来装饰、美化旋律。

4.延伸、深化词曲的意境,加深思想感情的表现。如罗田畈腔《风儿溜溜好唱歌》(见上例),其中的衬腔为衬字拖腔,节奏自由,能够延伸、深化词曲的意境,充分抒发歌者的感情。

5.表现体裁特征,凸现地方特色。如红安二程的灯歌《十绣》(见谱例10),其衬词多为叠韵“灯灯、合合”和契合音律的韵律词“合四合”、虚化词“梭”、称谓词“妹子、情郎奴的哥”和感叹词“呀、啦、呵、哪”,衬词时值短,有较为规整、固定的节奏型,充分体现出灯歌的体裁特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谱例10

黄冈地区属楚语区范围,当地方言有六种声调,各县六声都不尽相同,口音较独特。因此,各县方言语音的不同就必然造成本地区民歌在旋律风格上的多姿多彩。黄冈地区三声腔的民歌以“羽-宫-商”与“徵-羽-商”较为多见,全区民歌调式按其数量的多少排列是:徵调式、羽调式、宫调式、商调式、角调式。受黄冈方言影响的衬词衬腔和以三声腔为主的旋律框架是构成黄冈民歌风格的两大要素。黄冈民歌的衬词与衬腔与黄冈民歌传唱地劳动人民的生活环境、劳动形式、风俗习惯、语言特征、民族心理、性格气质、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因素有着直接联系。

黄冈乃多元文化区。自身属楚文化,北向有中原文化,南向有赣文化,西南向有巴蜀文化,东向有下江吴越文化,由于受诸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使得黄冈地区的语言(即黄冈方言)或具南方韵味,或带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下江吴越音韵。这从黄冈地区民歌的衬词中可略窥见一斑。黄冈民歌在长期的演唱中,受黄冈方言的影响,形成了与黄冈民歌的歌词正词相互依存的衬字、衬词、衬句,这些衬字、衬词、衬句又构成了黄冈民歌的衬腔。衬词衬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音调的艺术再现。

黄冈民歌的衬词在民歌中发挥着正词所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衬词与衬腔是黄冈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歌唱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能够传达喜、怒、哀、乐、悲、愁、怨等各种各样感情的表达方式,显现了劳动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情趣,充分体现了黄冈民歌的地方味和人情味。衬词、衬腔与曲调融为一体,使曲调更为婉转生动、更富感情色彩;使黄冈民歌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注释:

①关于黄冈民歌中衬词的研究可参考拙文《黄冈民歌的衬词特色》,载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②关于衬字“梭”的含义,在蔡元亨的《土家族民歌衬词解谜》一文中指出:“梭(或唢、嗦、锁),这是一个有直接驱动力的咒语语尾词”,是“在娱神歌中的遗落“;另在欧阳亮的《鄂西民歌衬词之文化内涵探微》文中指出:用“些(suo)”字是楚地巫觋祭祀咒语的旧习。今天该地的号子、山歌、小调、花灯中常出现的与“些”语音近似的“梭(锁、嗦、唢)”等语气衬词也是它的变体。归属为虚化词。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

[2]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衬词号子黄冈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唱起号子走汉江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搬运号子(龙骨坡抬工号子)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