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礼湘江无字碑

2013-08-29 05:21项小米
阅读 2013年8期
关键词:闽西龙岩湘江

项小米

想来湘江边看看是多年的心愿了。从得知发生在湘江边的那场大战开始,就一直存了这个心愿。不到实地来亲眼看看,只凭想象似乎永远无法还原当时的情景。因此,当接到龙岩、三明市委在湘江边举行无字碑揭幕仪式邀请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当年长征的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之后,在湘江边遇到了长征以来最残酷的一场战斗。蒋介石决心将红军围歼于湘江以东,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率40万大军围追堵截,自己则在南昌行营亲自督战,他在给何键的命令中写道:“党国命运,在此一役。”湘江边注定将发生一场极其惨烈的血战。

车沿广西兴安至灌阳的公路一路疾行,当年湘江之战中,红1军团和红3军团的阻击阵地多在这一线。远处有大山,近处却多是馒头一样形状的小山,是云贵川一带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我一直在心里嘀咕,这样的地势,当年的阻击战怎么打呢?渐渐地,到了界首、凤凰、新墟,像样的阻击阵地开始出现了,公路两侧有了高低起伏的、时而平缓、时而险峻的山峰,一条公路从山峰间穿过,这是从灌阳通往江边的必经之路。在新墟,我们下车,观察四面的山峰,明白了为什么李天佑上将会在回忆文章里这样写道:“这个地形告诉我们,一定要在这片山岭上守住,否则,过去背后的新墟直到江边,就是一片大平川,无险可守了。”就是在这里,红3军团死守四天四夜,从师往下,团、营、连指挥员几乎全部阵亡,红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挡住了扑向渡口、扑向中央纵队的敌人。

在界首,我们看到了当年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军团长指挥作战的临时指挥部——三官堂,现改名红军堂。当年,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就是在这里渡的江。为了保证军委和中央能安全通过湘江,红1军团在脚山铺一带阻击阵地阵亡了3000多人,红3军团在新墟阻击阵地阵亡了2000多人。敌机在天上疯狂盘旋扫射,浮桥一线江面被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在全州一个叫岳王塘的江水转弯处,由于江水渐缓,从上游漂浮下来的红军尸体聚集在这里,江水看上去灰蒙蒙一片。整个湘江战役,红军伤亡、被俘和失踪人数近5万之巨,其中牺牲师级指挥员7人,团级指挥员16人,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只此一役,折损过半。

最为悲壮和可歌可泣的,是红5军团34师。红5军团是全军的总后卫,中央纵队过江之后,红5军团先要接应红8军团,然后是红6师18团。在敌军的包围越缩越紧、通往江边之路随时可能被切断的危情时刻,他们只能在全军过江之后最后过江。这是他们的任务,也是他们的使命。在湘桂交界的蒋家岭,刘伯承参谋长亲自向红34师传达了军委命令:“坚决阻击尾追之敌,掩护红8军团通过沱江、花江,尔后为全军后卫……”军委已然意识到34师即将面临的凶险处境。红34师由宁化、清流、长汀、连城、上杭、永定、龙岩、武平等闽西8个县的子弟兵组成,是一支能攻善守、不畏恶仗的部队,此番和红5军团其他部队共同组成了全军的“铁流后卫”。主力西进后,敌军如飞蝗般扑来,切断了34师到江边的通道,34师血战数日,与敌拼到一人一弹,最后除韩伟100团的30余人突围外,6000闽西将士几乎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负伤被俘后,在担架上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完成了自己“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这段真实而悲壮的历史,让人回忆一次,心碎一次。湘江战役以几万红军将士的牺牲,撕开了40万敌军的重重包围,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设想,革命星火重燃而未熄。而红34师以全师的牺牲,换取了主力西进,那6000个年轻的生命,从此长眠于异乡。

由于全体阵亡,6000闽西子弟几乎无人留下姓名。正因此,为缅怀这场血战,告慰烈士英灵,龙岩、三明两市政府打造了一座无字碑,从遥远的闽西,运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湘江之滨,并在这里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龙岩、三明两市的领导出席了仪式,并且请来了当年血战湘江的将帅们的子女——包括朱德元帅、刘伯承元帅、刘亚楼上将、李天佑上将、李聚奎上将、罗瞬初中将、韩伟中将等的儿孙们。前来祭奠的人们默默肃立,身穿礼服的年轻战士们向烈士墓碑敬献花篮花圈。在这偏僻幽静的湘江边城,一切进行得是那样严肃、郑重,抬着花篮花圈的战士们表情凝重,轻轻抬腿、迈步、落脚,仿佛怕惊动了烈士们一息70年的深梦。

龙岩、三明两市政府还做了这样一件感人的事:他们用了许多年的时间,认真查访了每一处村落,居然查找出了1000多名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名字,刻在花岗岩石板上,这次随无字碑一起运来,立在湘江之滨。碑上多是这样的名字:赖老石头、马二二、陈三哩子、吕太阳妹、李矮六、戴七子、李四古佬(古佬,闽西方言,小伙子的意思),这些名字,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多半都不能算作名字,连小名都不够。由此却可大致猜出他们家里的情况,比如“太阳妹”“老石头”,那也许是父母生他们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大自然中的东西;“李矮六”,可能是一个矮个子的李姓人家的第六个孩子;“马二二”,马家的老二;“李四古佬”,是李家的第四个男孩……他们的父母,连给他们取名的能力都没有。这些出身贫寒的、卑贱的生命,有着和我们一样的身躯,一样的热血,一样地知道冷暖饥饿,一样地惧怕伤痛和死亡,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俯下身去,将自己的满腔鲜血和身躯碾碎为滚滚历史车轮下的尘土。

查找烈士姓名,是件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却产生不了任何经济效益的事情,而时间跨度之久,也不是一两届政府所能完成的。然而正因为这一点,我对于龙岩、三明市政府由衷感佩!我想他们懂得这个道理:记住烈士,不仅仅是记住一些姓氏名号,它告诉人们,我们的党和国家是知恩图报的,凡是对这个国家作出过牺牲的人,哪怕过去了70年,甚至100年,哪怕你只是一个小小山村的贫农之子,也一样将被历史记住;它会给这个民族注入英雄主义元素,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而一个有着强大英雄情结和凝聚力的民族,又将会产生怎样强大的动力!他们懂得这个道理:一个尊重英雄、牢记历史的民族,必是伟大的民族!

当年从血雨中突围出来的34师100团团长韩伟中将的儿子韩京京代表将帅子女发言。他头戴红军帽、面向无字碑,一声悲壮的“敬礼”立刻揪紧了人们的心:“我这不是发言,这是我和我的爱人,用心写下的祭文……”

随着《十送红军》哀婉的乐声,刚才还是晴天的桂东的江边居然淅淅沥沥地飘起了小雨,像是谁的眼泪。我想,在这青山绿野中,在这深深的泥土下,或者嶙峋的山石后,一定有谁感知了这里发生的事情。先烈们那颗曾经激奋过、爆裂过、血流尽后冰冷过而又孤寂过的心,此时一定得到了慰藉。

(摘自《光明日报》)

猜你喜欢
闽西龙岩湘江
爱情只有悬念
闽西: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
湘江魂
适时适度:闽西乡土历史辅助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湘江渡
美丽岳麓,我的家
长征时期闽西红军系列文物故事赏析
小嘎屋
湘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