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转型 谋发展 抓提升——温州市奶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2013-08-31 01:51金大春黄成骞翁长阳孙进淼潘可可周佳丽
中国乳业 2013年10期
关键词:奶牛场温州市奶业

文 / 金大春 黄成骞 翁长阳 孙进淼 潘可可 周佳丽

(浙江省温州市畜牧兽医局)

奶业是公认的节粮、经济、高效产业,其上连种植业,下连加工业,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展奶业,有利于调节人畜争粮矛盾,能够合理利用当地资源,生产奶肉满足市场需求。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奶业作为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营养水平,增强国民身体素质的大事来抓。目前,世界上不少发达国家,如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奶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在温州这样一个经济强、人口多、资源缺的城市,奶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产业提升缓慢,人均生鲜乳占有量低。可以说,近年来的温州奶业,是在博弈中求生存,在徘徊中思发展,在整治中谋转型。未来的温州奶业,困难多,机遇好,潜力大,前景广。

1 温州市奶业发展现状

1.1 存栏数量

近年来,温州市的奶牛养殖业一直徘徊不前,存栏总数基本维持在7 000~8 000 头。据2013年3月底的调查统计,全市共存栏奶牛7 393 头,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温州全市现有常住人口912 万人,每万人奶牛占有量仅为8.1 头,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1.2 区域分布和规模分布情况

在温州市的11 个县(市、区)中,除文成县、洞头县没有养殖奶牛外,其它9 个县(市、区)共有203 家农户(场)从事奶牛养殖。温州市奶牛饲养的区域分布和饲养规模分布情况见表1和表2。

1.3 生鲜乳产量

全市共有可繁奶牛约3 500 头,平均单产不到5 000 kg/年,年提供生鲜乳不足1.8 万t,年人均生鲜乳占有量仅为1.97 kg,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4,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50,且远未能满足当地乳品加工企业的需求。

表1 温州市奶牛养殖的区域分布情况

表2 温州市奶牛养殖的规模分布情况

1.4 乳品加工

经历了2012年史上最严厉的全国乳业整顿之后,温州市有3 家乳品企业黯然退出乳制品加工行业,目前只有浙江一鸣食品有限公司(“一鸣”牌)、浙江熊猫乳品有限公司(“熊猫”牌)、温州市乳品厂(“江心”牌)和瑞安市百好乳品厂(“擒雕”牌、“百好”牌)等4 家企业通过认证。一鸣公司为温州市奶业的龙头老大,其原料奶收购量约占全市总产量的80%,通过其在浙、江、闽三省诸多城市开设的580 家“一鸣真鲜奶吧”连锁门店进行销售,2012年销售额达到7.58 亿元,2013年销售额可望突破11 亿元。一鸣公司的销售模式还获得了“浙江省商业模式创新奖”入围奖。

2 温州市奶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制约奶业发展的因素多

2.1.1 土地

土地是制约温州市奶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温州人多地少,长期以来,建设用地无法得到保障,畜牧业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寸土寸金的温州不可能在养殖业土地政策上取得根本性突破,畜牧业用地难的问题还将一直延续。

2.1.2 资金

温州奶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融资难问题。全市80%的养殖户属于“低、小、散”奶牛养殖户,不少养殖户急需拆迁改建实现转型升级,全市要建设一批标准化、现代化的奶牛养殖场(小区),大约需要近亿元的资金。但由于当前奶牛饲养利润低,银行贷款无着落,产业提升成为一句空话。

2.1.3 饲草

温州奶牛养殖饲草资源极度匮乏。当地自然草场少,牧草质量差,利用价值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温州,要想大面积改田种草养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加上土地流转难,奶牛场要想种草养畜,困难重重。目前全市种植青贮玉米等优质粗饲料的土地不到100 km2,只能满足1/10奶牛饲喂青贮的需求。

2.2 粪污治理难度大

奶牛的粪量大、尿水多、清理难,一头成年奶牛日排粪量约为30 kg、排尿量约为22 kg,大约相当于60 个人一天的排泄量,若治理不彻底,对环境影响较大。一些奶牛场还存在粪便乱堆放,污水乱排放的现象,严重影响周边环境;不少奶牛场因农牧结合、种养配套没到位,导致排泄物无法得到有效治理,奶牛养殖已成为辖区政府最不受欢迎的产业之一。

2.3 奶牛“两病”风险高

奶牛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的检测净化已历时10 年,温州市政府为此投入扑杀经费达1 500 多万元。2013年4月,全市共检测奶牛7 368 头,查出结核病阳性牛116 头,阳性率为1.57%;查出布鲁氏菌病阳性牛139 头,阳性率为1.88%。虽然“两病”检出率为10 年来最低,但政府为此仍需支付奶牛扑杀补助127.5 万元。结核病和布鲁氏菌病系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温州市每年新增结核病约7 000 例,布鲁氏菌病近10 例,这是否从奶牛“两病”传染尚待考证,但已知从饲养员、人工授精员、兽医员中检出多例布鲁氏菌病患者。

2.4 品种改良进度慢

虽然温州市本级已建立了奶牛冻精供应中心,并在乐清、瑞安、平阳等县(市)建立了4 个冻精配送站,有9 位配种员每年为奶牛养殖场(户)选配高产奶牛冻精3 000 多枚、性控冻精600 枚。但全市奶牛头数和单产并没有上升,分析原因:一是奶牛群体产量低下,自然淘汰率较高,一般为25%;二是奶牛“两病”阳性检出率仍较高,因净化“两病”每年要扑杀部分奶牛,一般为3%左右。这样,就算每年新生母犊牛2 000 头,并在市域内流动调剂,也只能勉强维持存栏量平衡。而部分养殖户短期趋利性强,一方面对培养的高产奶牛见利就卖,另一方面又从外地引入廉价低产奶牛,因此,全市奶牛单产水平一直没能得到提高。

2.5 科学技术含量低

奶牛养殖户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接受专业培训较少,多数饲养人员没有掌握高产奶牛养殖技术,大部分散养户依然采用传统喂养模式,养殖机械装备水平低,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理念难以推广。全市已建成的标准化奶牛场不到30 家,应用TMR饲喂技术、性控冻精、打包玉米微贮,以及配套种植优质牧草的奶牛场则不到10 家。

2.6 产业带动能力弱

在奶牛养殖户中,存栏10 头以下的养殖户占总养殖户的1/3强,形成一定规模(按存栏100 头以上)的养殖户只有17 家,仅占8.4%。较之于其它畜禽养殖业,奶农组织化程度最低,合作能力最弱,与乳品企业关系最差。养殖户与乳品加工企业经常在生鲜乳收购和利润分配上互相博弈,没有形成利益共享机制和产业优势,难以助推奶业发展。

3 奶业发展战略

3.1 坚持科学规划,全力构建“一园二心三区”的产业新格局

编制和实施奶业发展规划,通过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产业优势,突出“一鸣工业园”这个产业中心,打造“泰顺一鸣澳洲良种奶牛基地”和“平阳一鸣生态休闲观光高产奶牛基地”2 个奶牛核心群,建立平阳、瑞安、苍南3 个县(市)奶牛基地产区,扶持引导奶农扩大养殖规模,抱团组织生产,实施入区养殖,形成“一园二心三区”的产业新格局,并同步实现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到2020年,“一鸣工业园”日加工生鲜乳能力达到400 t,2 个奶牛核心群存栏高产奶牛3 000 头,3 个基地县(市)奶牛存栏数和生鲜乳产量占全市的80%。

3.2 坚持产业提升,全线启动“十场百师千店”扩张新工程

在“牛场建设与产业组织携手并肩、龙头企业与牧场奶农利益共享”的框架下,以“新型奶业组织体系建设和搭建奶业资金互助平台”为突破口,以“良种、良草、良法、良策”为手段,全面启动“十场百师千店”主体培育战略扩张新工程,通过7 年努力,建成规模500 头以上标准化生态化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场)10 家,专业从事奶业的技术行家(含畜牧兽医师、工程师、营养师、人工授精农民技师等)100 名,在“长三角”建成“一鸣真鲜奶吧”连锁店1 000 家,真正实现温州奶业的转型升级。

3.3 坚持生态养殖,全面实施农牧结合、种养配套新模式

以“拆、改、迁、建”为手段,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资源利用”为措施,以“万头奶牛农牧结合工程”为载体,立足生态、高效、循环的农业发展道路,充分考虑环境承载能力,鼓励支持在“粮食功能区”和“农业园区”中优先发展农牧结合、种养配套的规模化生态奶牛场,按照每15 头奶牛配套2 km2牧草基地的生态饲养模式,投资新建若干个规模奶牛养殖小区,推进奶牛“出村入区”集中养殖;加快改建一批符合产业规划和技术要求,存栏在100~200 头的适度规模奶牛场,推进标准化奶业提升工程。到2020年,实现全市奶牛存栏1.5 万头,泌乳牛年平均单产6 500 kg,生鲜乳总产量5 万t,人均生鲜乳占有量上升至5.5 kg。

3.4 坚持重点扶持,全程助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新模式

整合资源,实现集聚,提升档次,适时组建温州乳业集团,打造国内知名品牌。鼓励养殖和加工企业强强联合,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加工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1 家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年产值超过20 亿元的现代乳品加工集团型企业,重点抓好2 个与奶农、乳品企业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合带动4 个“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行模式,建成存栏100 头以上的规模奶牛场50 家,存栏500 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小区10 家,乳品日加工能力达到500 t,奶业总产值超过30 亿元。

4 奶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以现代技术为引领,着力提升良种化、科学化养殖水平

4.1.1 良种

加快高产奶牛冻精和性控冻精选配技术的推广,不断提升奶牛群体素质,通过7 年努力,使良种高产奶牛比例由目前的50%上升到90%,单产水平也从目前的5 000 kg/年提高到6 500 kg/年。进一步提高优质奶牛冻精供应能力,完成10 个区域性冻精站建设,健全市、县和重点乡镇三级配种改良服务网络。继续落实良种奶牛补贴政策,在省级财政对高产奶牛和后备母牛良种补助的基础上,从2013年开始,温州市本级财政对高产奶牛冻精及性控冻精的补助额度提高到50%。

4.1.2 良草

按照优化结构、扶强壮大的原则,做强饲草产业,为奶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承包,扩大青贮玉米、饲料专用玉米的种植面积;利用冬闲农田和滩涂荒地进行有序开发,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改良小山坡地,种植大叶枸等桑科类牧草。推广打包玉米微贮、全株玉米青贮、稻草桔杆氨化处理技术,力争通过7 年努力,在全市发展种植优质牧草4 000 km2,综合利用稻草600 km2,消耗当地秸秆25 000 t,基本实现全市优质青粗饲料供给平衡。对成片开发种植优质牧草6.67 km2以上的,除牧草种子免费外,还可出台政策给予1 500 元/ km2的奖励。加快产业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创办专业饲草青贮服务公司,开发饲草种植、加工服务和青贮专业经营;完善政策,将牧草收割机、饲草切碎机、饲草青贮包膜机、TMR机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4.1.3 良法

建立不同规模奶牛场的技术支持体系,依据不同规模奶牛场的分群条件和饲喂系统,确定不同的营养标准技术体系,建立统一的繁育服务体系和疫病防控体系。重点推广全混和日粮饲喂(TMR)、高产奶牛选种选配、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奶牛专用饲料饲养、优质牧草和专用青贮玉米调制、粪污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等6 大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奶牛科学养殖技术水平。

4.2 以政策扶持为导向,着力增强现代化设施的装备能力

4.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制定出台温州市奶业发展扶持政策,建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在标准化生态奶牛场建设、良种奶牛引进、良种冻精站建设、高新技术推广、成片牧草种植、饲草青贮技术、奶牛政策性保险、大学生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补贴。引导建设一批高档次、上规模的标准化生态奶牛养殖小区(场)和适度规模奶牛养殖场,可按基本建设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建立奶业自动化机械农机补贴政策,重点实施奶牛养殖标准化提升项目,加快对现有养殖场的设施化改造,大规模实现“机器换人”。

4.2.2 搭建奶业发展融资平台

积极整合现有奶业项目经费,统筹建立奶业导向基金。创新奶牛活体抵押融资机制和抵押担保形式,推广多户联保、合作社内保、龙头企业担保和银行等级授信贷款等,扩大银行信贷额度,金融部门应对奶业发展给予灵活的贷款政策,着力破解奶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通过政策激励,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资奶业,实现奶业跨越式发展。

4.2.3 落实农业设施用地政策

各级政府、国土资源和农业部门应将奶牛场(小区)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做好奶业发展用地储备,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电力、水务等部门对奶业生产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统一水电价。

4.2.4 推进准入倒逼机制

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要求,通过机制创新、准入倒逼和政策挤出,加快淘汰一批“低、小、散、乱”奶牛养殖户(场),重点支持大型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小区(场)建设,加快引导养殖密集区域的散养户“出村入园”,集中规模养殖。

4.2.5 坚持适度规模发展

在突出抓好奶牛养殖小区(场)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发展100~200 头适度规模的奶牛场,在牧场周边配套种植20~30 km2牧草基地,规划安装沼液、粪尿、污水管网输送系统,并在这些规模奶牛场配置TMR机、牧草收割机、饲草切碎机和饲草青贮包膜机等畜牧机械设备。坚持粮草先行,把优质牧草种植、饲草青贮、TMR技术应用等作为培育优质高产奶源基地的核心技术措施优先落实到位。

4.3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探索组织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4.3.1 创新合作组织模式

鼓励创办新型奶农专业合作社和奶业协会,完善机制,积极探索产业链合作联盟、研发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废弃物治理产业联盟、品牌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

4.3.2 创新奶牛生产模式

通过农牧结合、种养配套,实现奶业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审批或备案农业用地,获得与其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生产用地来建设标准化养殖场。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集约经营型、自主创新型、文化导向型、产业一体型等现代规模化奶牛场饲养模式及运作机制。

4.3.3 创新奶业经营模式

创新奶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探索“奶业龙头企业-奶牛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奶牛养殖场(户)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鼓励乳品加工企业通过合作、承包、租赁、独资等形式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提高奶源自有化比例,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奶业协会及产业联盟等形式,构建完善奶牛养殖场、养殖小区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对接机制。

4.3.4 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实施养殖技术提升工程,可委托相关机构举办奶牛养殖高级人才培训班,力争在3~5 年内培养出一批规模奶牛场的场长和技术骨干团队,并通过5~7 年的努力,让所有奶牛养殖场负责人和技术骨干进行一次封闭式轮训。组建市、县两级奶业专家技术服务团队,为奶牛养殖提供智力援助;鼓励专家采取技术承包或技术托管方式,对奶牛养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

4.4 以“两病”净化为重任,着力落实程序化、规范化防疫措施

按照《动物防疫法》和《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通过科学运作,依法推进,按照“统一工作时间、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诊断试剂、统一判定标准、统一记录档案、统一监管要求”,组建专业检测队伍和扑疫处置队伍,统一开展奶牛“两病”检测和净化工作,确保诊断一批,无害化处置一批,及时果断净化,不留疫情隐患。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对奶牛A型口蹄疫实施全群强制免疫;强化管理,健全制度,规范档案,做好防疫,抓好奶牛健康证的发放和管理,确保病死奶牛无害化处理到位。

4.5 以奶业发展为根本,着力推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引导奶农抱团组建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品牌商标,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鼓励奶农与乳品企业间相互参股,相互联合,共同建设,实现双赢。推进乳品企业市场化运作,实现利益再分配,让养殖场出效益,让第三方参与生鲜乳诚信检测,促进奶牛养殖与乳品加工相互依存、互利互惠。扶持乳品企业实施改造升级工程,鼓励技术创新、工艺改进,研发生产高端乳制品,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引导乳品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兼并、联盟,适时组建温州乳业集团,整合资源,提升产业集中度,打造国内知名品牌。

4.6 以全程监控为手段,着力构筑安全化、信息化保障体系

4.6.1 强化养殖环节监管

严格按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浙江省动物防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帮助、指导奶牛养殖场(户)健全养殖档案,完善追溯体系,严格投入品监控,加强监督检查,推进规范管理,实现依法养殖。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监管,加强对奶牛场自配料的监督,严肃查处“三无”饲料、兽药产品,及时消除投入品的安全隐患。

4.6.2 完善监测监管体系

加强市、县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机构建设,健全检测网络,提升监测能力。借助现有的温州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力量,重点监测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碱性物质、β-内酰胺酶、硫氰酸钠等违禁添加物,推进市级承担定量、县级具备快速定性监测违禁物质添加的判定能力。

4.6.3 实现监督信息公开

利用温州市三农网和温州市重大动物预警预报系统平台,增设生鲜乳生产和安全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市、县监管部门对奶牛养殖、生鲜乳收购和贮运及加工生产等整个过程和环节的监管监测信息公开。

4.6.4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严格乳制品行业准入制度,严格执行乳制品生产规范,建立销售台帐,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实行“养殖-挤奶-收奶-原料奶入厂”封闭运行,建立从原料奶进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各个环节各项质量保证措施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奶牛场温州市奶业
山西印发《山西省“十四五”奶业发展规划》
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
温州市神鹿种业有限公司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农业农村部:培育奶业知名品牌
荷兰奶牛场管理软件传感器系统的调查分析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奶业:亏损面已经超过50%
温州市瓯三垟灯具厂
奏响中国奶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