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到俯首弯腰“接地气”

2013-09-06 08:47张成芳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8期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接地气

张成芳

【摘 要】新闻报道要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才有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报纸的“面孔”才能清新、生动、感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办报的基准线;把作风转变,通达社情民意作为办报的工程线;把内容创新,打造现代传媒媒质作为办报的生命线,才能俯首弯腰“接地气”,才能真正办出党报的特色风格,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摇旗呐喊。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接地气;改文风

去年8月在新闻系统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为推动全国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宣传实战中,促进新闻单位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制度化,常态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不断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新闻宣传干部队伍建设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俯首弯腰“接地气”?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真心实意走基层

何谓真心实意?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从思想感情上热爱基层,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观念,眼睛向下,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把握群众脉搏,感知群众疾苦,发现平凡中的伟大,找到发人深省的启示和激人向上的力量。真心实意是一种工作态度,这种工作态度,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走转改”之所以首先选择在新闻战线展开,就是因为新闻舆论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在率先开展“走转改”活动时,务必要真心实意、脚踏实地,以实际行动走入基层,探寻“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真实答案。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反应基层生活,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我们的报纸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如果报道的新闻远离群众生活和群众的实践,不体现群众的声音,不反映群众的愿望,报道无关痛痒,内容空洞无物,形式呆板陈旧,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可以说,“接地气”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

“接地气”的主要任务是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意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新闻报道要善于从群众期望、群众利益、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寻找到与群众生活最贴近的最佳结合点,在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各级领导的关注点和群众利益的所在点这三个点的聚汇处,进行深入采访,精心策划,热情引导,做到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既让党委、政府满意,又让群众满意。

“接地气”的外在表现是改进报道方式,提高报道质量,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党报赢得市场、赢得读者的前提是要形成品牌,办出特色,把更多版面留给群众,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实在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多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延伸采访触角,扩大报道领域,多采写来自一线的报道,要带着一颗真心,怀着一腔热情,深入基层一线,和市民、农牧民等基层群众面对面交流,真心实意了解基层群众生活,将基层群众所闻、所感、所想作为新闻报道的焦点和重点,对群众最关注关心的话题进行采访报道,进行探讨议论,真正体现基层和群众是我们新闻工作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

二、一心一意改作风

作风是作品的基础,有好的作风才能出好的作品。热爱事业,心系百姓,敬畏自己手中的笔,是最好的作风。 转作风,首先要转认识、转感情,把新闻职业当成混饭吃的“饭碗”,还是当成服务人民的事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作风,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对人民群众饱含感情,才能有健康的作风,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党报面孔严肃生硬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老大难问题,跑机关、泡会议、拿材料的不良习气一直为广大读者所诟病,也影响了新闻宣传的效果,所以新闻工作要对一些重点宣传任务和重点报道提前准备,精心筹划,重点突出,报道有力,彰显党报的权威性和亲民性。《甘南日报》在“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成立了“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提出了要“走转改”活动落实在稿件的采写与编辑上,落实在新闻职业追求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上。开设栏目,比如,“走基层·民族地区行”、“走基层·看生态”、 “走基层·看重建”、 “走基层·看民生”等,《甘南日报》记者采写的《他们用爱重建舟曲——记奋战在舟曲重建一线的建设者》获甘肃省新闻战线“走转改”优秀新闻作品奖。

三、脚踏实地改文风

改文风对于通达社情民意、引领社会舆论的新闻界,尤其重要。改文风就是新闻工作要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写出“带着露珠的新闻”。

改文风,写出的文章贵在清新、平实,新闻报道更是如此,须时刻围绕“新”做文章,力求稿件思想深刻、富有新意。好的稿件,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新思想、新动向,善于在表达上挖掘新方法,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发现、概括、总结出其中的种种“新”。稿件要力求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不夸大成绩,不掩饰问题,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深入浅出。在表达方面,力求朴实简练,不故作高深、不装腔作势,让人一看就懂、一说就清、一听就明。

新闻报道的文风应该是,言简意赅,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矫饰,还要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这样的良好文风从何处来?当然是从生活中来,从基层中来,从群众中来。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在其中的群众的思想最活跃、语言最生动。要改文风,就要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虚心学习,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基础语言,更要学习生活语言、熟悉群众语言,在宣传报道中善于运用群众语言、生活语言。这样的稿件,群众能看懂,也愿意看,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工作者,自觉追求良好的文风,应成为自觉行动和毕生追求。

总之,新闻报道要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才有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报纸的“面孔”才能清新、生动、感人。我认为新闻工作者只有俯首弯腰接地气,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办报的基准线;把作风转变,通达社情民意作为办报的工程线;把内容创新,打造现代传媒媒质作为办报的生命线,才能真正办出党报的特色风格,为甘南的发展服好务。

猜你喜欢
新闻工作者接地气
扩大视野 更新知识
新闻控制、采编话语权与报道影响力分析
论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工作取向的三个维度
我国电视新闻编辑理念的嬗变与发展
新闻工作者要潜心践行“实事求是”
中水电,在老挝“接地气”有回报
为南疆建言献策要“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