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提升首府发展首位度

2013-09-11 09:00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11期
关键词:建设发展

文|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

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明确了我区的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我区的实化和细化,是推进我区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重要抓手。

当前,呼和浩特市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两个一流”(即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首府建设的关键时期。抓好内蒙古“8337”发展思路的贯彻落实,关键是要牢固树立首府意识,充分发挥首府优势,把产业做优做强,把城市做靓做美,把发展动力做活做足,把民生保障做实做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要千方百计抓好实体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这个基础。要下大力气补足工业短板,打造4个千亿元级重点园区和1个国家级高新区、4个特色支柱产业和4个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群,2013年要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均增长2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20户以上。

第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是呼和浩特市的优势产业。2012年,呼和浩特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452.75亿元,同比增长10.8%,占全市GDP的比重为58.7%。今后,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优势,重点在调结构、提升贡献率上做文章。一是抓云计算产业。扎实推进电信、移动、联通三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开工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云计算中心、宽带资本创业园等项目,力争把呼和浩特市建成全国重要的云计算产业聚集地。二是抓总部经济和大型城市综合体。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加大如意总部基地建设力度。要把大型城市综合体从一般房地产项目中分离出来,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承载力。三是抓现代物流业。围绕煤炭物流、商贸物流和空港物流,积极引进有实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建设一批大型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使物流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抓文化旅游业。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努力打造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品牌,积极谋划和建设文化旅游大项目。五是抓房地产业。继续保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态势,重点在转型升级和提升质量上做文章,适当控制土地供应规模,着力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重点支持诸如巨华、万达、绿地、恒大、中海、山东路桥等知名企业,逐步推动房地产业进入品牌化经营阶段。此外,要积极发展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产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以投资拉动、项目拉动为总抓手,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一,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立足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选择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要在推进重大项目上下功夫。加快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项目,重点推进涉及工业、云计算、现代物流等方面的60多个重大项目。千方百计抓好项目开工,今年新开工托电五期、托铝三期、优派钒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力争取北控20亿立方米煤代气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同时储备一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重大项目。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大项目专项推进战略,实施“一个项目、一套班子”的全过程服务,及时协调解决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在项目推进上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过好产业政策关、项目审批关、环保土地关、资金融通关,确保项目快速落地、建设和投产。

第三,要在优化投资环境上下功夫。以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规定为契机,把软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下大气力改进工作作风,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要加强政务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积极为项目落地和资金引进做好服务。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欢迎,你创业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和“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大力倡导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办、灵活办的作风,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要做到特事特办,为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第一,要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对全市964个行政村进行准确分类定位并做好每个村的规划,总体上分“三个层次”推进一体化。对于100个左右的城中村和城边村,要加快融入城市步伐,使村民变市民、村庄变社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于400个左右具有较好农业发展条件的行政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战场,加大投入进行就地城镇化;对于400多个农业发展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的行政村,要实施搬迁转移,作为生态建设的主战场,特别是住户在20户以下的村子,要坚决搬迁、率先搬迁。

第二,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抓好招商引资等工作;要集中力量建设县城及周边工业园区。全市5个旗县要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第三,要着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要按照“小而美、小而特、小而强”要求,规划建设好各旗县所在地,打造几个集约紧凑、特色鲜明、和谐宜居的卫星城。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加快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以规划为先导推进城镇改造建设。要大力推进旗县所在地旧区和出城口拆迁改造,对于不实施拆迁的部分建筑,要搞好立面改造。要树立特色意识,把城市的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凸显出来。

第四,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力度,同时有效整合并利用好国家、自治区农业发展的各类项目资金。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或向本地种养大户集中,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企业通过“反租倒包”形式经营土地,前提是让广大农民受益。要全力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现代草产业基地和新农村建设“五项重点”工作。要继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扶贫,同时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特别是房舍改造,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

第五,要抓好生态建设。呼和浩特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应主要集中在主城区、5个旗县所在地及重点镇、400多个农业发展条件较好的行政村。对于清水河、武川县及其他旗县部分偏远地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青壮年劳动力直接转移到旗县所在地,各级政府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一套住房、一份社会保障、一份工作”;同时多措施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对于搬迁出来后的区域,要遵循自然规律,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让生态自然恢复。

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质量

第一,要在提升规划水平上狠下功夫。按照“大呼和浩特”理念和“城乡一体化”格局制定完善各类规划,以规划为先导推进建设改造。科学规划好“四个一百平方公里”和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科学规划好小城镇和每一个村庄。在城市规划中要退够红线、留足绿地。旗县小城镇按照首府卫星城来规划。要体现超前意识,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做到至少50年不落后。要体现精品意识,着力在细节上下功夫,像打造艺术品一样打造每一个建筑。要体现人文人本意识,尊重历史、体现人性,融入文化、形成风格。

第二,要在彰显特色、提升品位上狠下功夫。要把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凸显出来,坚决杜绝简单复制、千城一面。要着力打造历史文化街区,规划控制好大召、将军衙署、公主府等周边区域,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这个牌子。要着力打造特色街区,按照蒙元文化特色建设好成吉思汗西街、改造好东街;以旧博物馆为中心打造蒙元文化特色区块;高标准规划改造新华西街,巩固提升新华东街和伊斯兰特色景观街。要在城区关键节点打造一批代表内蒙古形象的地标性建筑,加快实施国宾馆、美术馆等重点工程,切实提升城市品位。

第三,要在宜居宜业上狠下功夫。坚持“便民利民”原则,加大市区老旧小区、老旧管网和小街巷改造力度,力争3年全部完成。加快推进旧城区、城中村和城边村改造,今年要完成拆迁1000万平方米。要按照“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大投入力度,优化公交线路,完善公交场站,新增公交车辆,用3年时间将公交车辆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汽车。要全面推进150平方公里大青山前坡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实施基础设施、生态绿化、万亩草场建设、赛马场搬迁和马术俱乐部等具体项目。特别是对于确定搬迁的村子,回民区要完成全部搬迁任务,新城区要完成总任务量一半以上,争取2年内把这一区域打造成集生态绿化、旅游观光、新农村建设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带。

第四,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狠下功夫。全面启动城市快速路建设,着眼长远加快启动轻轨、地铁、机场搬迁等前期工作,配合自治区加快推进京新高速、呼鄂城际铁路等重要通道建设,确保呼和浩特市境内呼杀高速、国道109十七沟至大饭铺高速主体工程建设完成,确保国道209和林至清水河等几条一级公路竣工通车,加快形成辐射周边的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要加快实施“引黄入呼”二期工程,积极推进中水回用,全面实现分质供水。

第五,要在精细化管理上狠下功夫。要牢固树立“管理比建设更重要”的理念,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加强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做到长效整治、精细管理。要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集中整治人居环境差、交通秩序乱等突出问题。要广泛应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大力推行先进管理模式,建立长效化管理机制和精细化管理模式,让广大市民享受一流的城市公共服务。

猜你喜欢
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在推进“两个机关”建设中践行新使命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