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事故应急情况下放射评估者的职责*

2013-09-11 13:09张建峰李文红
中国医学装备 2013年8期
关键词:放射源放射性应急

张建峰 苏 旭* 李文红 拓 飞

目前,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质已应用于工业、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领域。在放射安全防范措施和安全计划日趋完善的今天,由于应用放射源和放射性物质的国家和机构日益增多,辐射事故时有发生[1-2]。虽然辐射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数量较少、影响地区和人群的范围较小,但不能低估其后果的严重性。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此出版了安全丛书91号、109号、115号,为各成员国开展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提供技术指导[3-5]。

辐射事故发生后应急人员应及时到达现场并展开必要行动,最大程度消除放射性污染,保护公众和环境安全。根据在辐射事故应急中所承担的职责,应急人员可分为响应发起者(Response initiator)、应急管理者(Emergency manager)、第一响应者(First responder)、现场控制者(On-scene controller)和放射评估者(Radiological assessor)5类[5]。其中,放射评估者是辐射事故应急中具有辐射防护专业知识的专家,担负着指导现场应急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射性污染测量和去污的重要职责。

1 辐射事故分类

从应急管理角度看,辐射事故可分为放射源及放射性物质事故、越境放射事故及核能卫星重返事故。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放射源及放射性物质事故,又可细分为放射源及其污染、源丢失、未屏蔽源以及实验室和(或)研究机构事故,运输事故和γ射线发射体扩散事故;越境放射事故是邻国核事故对本国产生影响的放射事故[6-7];核能卫星重返事故是指核能人造卫星失控后与大气层作用,遭受重创和提前返回,从而对地表产生放射性影响的事故。

2 放射评估者的职责

当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时,放射评估者应先根据获取的信息,评估辐射事故的危险,提出所需人员和装备。到达事故现场后,放射评估者负责应急人员的辐射防护、放射污染的测量和去污等行动。

2.1 应急人员的辐射防护

现场安全最重要的是应急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射评估者负责指导应急人员的辐射防护,包括一般建议、甲状腺防护和应急响应人员返回指导3个方面[8]。一般建议:①预见现场可遇到的危险并采取必要防护措施;②现场行动时,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③所有行动应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照射水平;④了解应急响应人员的返回剂量。返回剂量是指导量而不是限制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有放射性碘释放的事故中,应急响应人员返回剂量导则预置值见表1;⑤不在剂量率≥1 mSv/h的地方逗留;⑥在剂量率>10 mSv/h的地方谨慎行动;⑦只有在放射评估者的指导下,才能在剂量率>100 mSv/h的地方采取行动;⑧采用时间、距离和屏蔽措施进行个体防护;⑨应与管理人员一同进入高剂量率水平的地区;⑩不冒额外风险。在污染区不要饮食、饮水和吸烟。如有疑问应听取放射评估者的建议。

表1 应急响应人员返回剂量导则预置值(根据累计外照射剂量数据)

2.2 辐射事故现场的辐射测量

辐射事故测量不仅为应急人员和公众受照提供剂量估算基础,也是评价环境影响的重要参考。“国际基本安全标准(IBSS)”对事故监测和评估规定:采取合理程序评估事故照射并公布结果;评估应基于已有信息,并能依据今后更准确的信息进行修正;全面记录及其修正工作者、公众和环境的检测结果[9]。除非为了拯救生命和防止严重损伤、避免更大的集体剂量或阻止灾难后果进展而采取的干预行动,IBSS要求应急工作人员不应暴露在导致超过职业照射最大年剂量限值的情况下。

在辐射事故现场,除了应急工作人员通过佩戴的剂量计直接测量和记录外照射剂量外,其他个体的剂量需要间接测量和评估。低剂量采用有效剂量或当量剂量作为评价指标。高剂量和(或)剂量率采用吸收剂量作为评价指标。器官的当量剂量采用专门计数方法测量。现场应急测量仪器有辐射监测仪、实验室测量设备和个人剂量计3类。辐射监测仪在辐射防护中扮演主要角色,用于探测放射性污染和辐射场强度。辐射监测仪包括GM计数管、电离室和闪烁剂量率仪。辐射安全决策,例如去污的需要、屏蔽和个体监测,工作程序的变动等都是基于辐射监测仪的测量结果。实验室测量设备测定样品的放射性活度和识别未知核素。个人剂量计由放射应急人员随身佩戴,可监测其受照水平。

2.3 放射源的恢复

放射源恢复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密封放射源可通过限制照射和封装来实现恢复。分散和无屏蔽的放射性固体物质,其源恢复过程比较复杂。①对放射源采取必要防护并使周围环境安全稳定;②分析已获取的放射性物质信息,了解其物理状态;③根据现有资源开展恢复行动,如放射源容器原封不动,应确定其大小、形状和重量,如果密封装置损坏或破裂,应确定清除受污染物质的数量;④保证存放地点或仓库能安全贮存放射性废物。确定进行源恢复的工作人员允许剂量率和正确处理放射性物品的方案。长期调查应确定适当的监测点,标示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包装,调查该地区是否还有显示高于清除水平的地点,完整记录获取的信息。

2.4 辐射事故现场的去污

现场去污对于减少放射性污染对人员的持续照射、限制放射性污染扩散到场外及应急响应设备的重复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污染水平高于本底2倍时应进行去污。现场去污类型分为简单去污(Simple decontamination)和封存去污(Impounded decontamination)。前者指用水冲刷污染的皮肤和致密的物体表面。后者指在现场无法用已有资源进行去污且超过运行干预水平(OIL)的放射性物体进行收集和隔离。放射评估者根据放射性物质的种类、活度水平以及人员、装备和车辆的监测结果指导去污行动。

现场去污包括一般导则、人员去污和车辆及装备去污3部分。①放射评估者应了解现场可进行简单去污的资源,然后在安全界限外划定区域进行去污行动。放射评估者应测量和记录去污前的放射性活度,并在去污完成后,再次测量其活度是否<OIL,如果去污后活度仍>OIL,即用干净的纸条或布条擦拭受污染部位,然后再测量其活度水平,重复上述去污过程直至没有可去除的污染;②对于人员去污,应脱去受污染的外套,受污染的皮肤用肥皂和温水先冲洗,然后轻柔擦洗和漂洗,测量皮肤上无法去除的污染水平,估算皮肤剂量;③对装运和贮存的污染物品进行装袋并标记。受污染的车辆外部用肥皂和水清洗,然后重新测量。如果其放射水平>OIL,重复上述去污过程直至<OIL。如果由于天气或其他环境因素,不适宜进行外部去污或多次去污其读数仍>OIL,以及车辆内部污染不能用现有材料去除,应将受污染车辆和装备隔离,直至找到适当去污方法。

对应急人员使用的装备进行及时监测以便发现可能的放射性污染,从而进行适当去污,保护应急人员的安全和应急装备可重复使用。对于应急响应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放射性评估者采取应急行动前必须了解放射性物质的数量、活度水平和临时或长期储存设施,从而确定应急装备和运输工具[10]。放射评估者根据放射性废物的种类和数量、运输方式、包装类型和储存效果等信息,提出放射性废物去除的建议[11]。

3 放射评估者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放射评估者在放射应急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可分为现场前、现场及现场后3个阶段。同时,放射评估者及时和现场指挥人员沟通,为其提供专家意见和为社会公众提供咨询和指导[12]。

3.1 现场前应急措施

①在放射评估者到达辐射事故现场前,通过应急管理者获取现场的基本情况,初步评估放射状况;②向应急管理者建议初步防护行动,准备必要的测量仪器和个人防护装备;③决定必要的应急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并通知应急管理者;④对应急工作者进行剂量监测;⑤向应急工作人员简要陈述辐射情况和任务。

3.2 现场应急措施

①放射评估者到达现场向现场控制者报告;②打开辐射监测仪器,小心接近现场,测量辐射污染的边界;③基于测量,评估放射危险,建立进出污染区的监控点,如果需要,建立去污区并处理污染物品和衣服;④如果怀疑空气污染,采集空气标本,决定是否使用呼吸装备和进行甲状腺防护;⑤监督防护行动实施,为应急工作人员提供辐射防护的指导;⑥当事故得到控制后,考虑辐射事故现场的恢复、人员和装备的去污以及放射性废物的处理措施。

3.3 现场后应急措施

放射评估者现场应急响应后,应采取对受害者、应急人员和公众进行剂量评估;评估长期防护行动的需要以及为应急管理者提供报告的措施。

4 核事故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小分队

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均强调放射评估者在辐射事故应急中的任务和职责,尤其是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国际组织派出专家,作为放射评估者为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各国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指导[13-14]。

我国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成员国,也是“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的签约国[15],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组建了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应急医学救援小分队(medical support team,MST)[16]。MST至少有6名成员组成,其中队长1名、临床医生1名、保健物理人员1名、护理人员2名、技术人员1名。根据人员分工,保健物理人员主要负责受伤人员的放射性污染检测、初步的放射性去污处理和事故现场的放射性样品收集;技术人员则是协助医护人员工作,并负责事故现场的辐射水平监测和救援人员的放射防护监督。这两类成员承担了放射评估者的部分职责。

综上所述,在辐射事故引起的应急情况下,放射评估者的职责是指导现场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测量事故造成放射性污染程度,评估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展开必要的除污行动,尽可能消除放射性污染的影响。我国核应急机构中承担放射评估职责的人员和队伍应认真履行职责,将辐射事故对人员和环境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1]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电离辐射专业委员会.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剂量学[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8.

[2]潘自强.核能发展与事故应急[J].辐射防护,2007,27(1):1-5.

[3]IAEA.Intervention criteria in a nuclear or radiation emergency.Safety Series No.109[M].Austria:IAEA,1994.

[4]IAEA.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z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afety Series No.115[M].Austria:IAEA,1996.

[5]IAEA.Emergency planning and preparedness for accidents involving radio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medicine,industry,research and teaching.Safety Series No.91[M].Austria:IAEA,1989.

[6]IAEA.National strategy for regaining control over orphan sources and improving control over vulnerable sources[M].Austria:IAEA,2011.

[7]IAEA.Regulations for the safe transport of radioactive material(2012 Edition)[M].Austria:IAEA,2012.

[8]IAEA.Generic procedures for assessment and response during a radiological emergency.IAEA-TECDOC-1162[M].Austria:IAEA,2000.

[9]IAEA.International basic safety standards for protection against Ionising radiation and for the safety of radiation sources.Safety Series No.115[M].Austria:IAEA,1996.

[10]IAEA.Generic procedures for monitoring in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IAEATECDOC-1092[M].Austria:IAEA,1999.

[11]IAEA.The safety case and safety assessment for the predisposal management of radioactive waste[M].Austria:IAEA,2009.

[12]IAEA.Communication with the public in a nuclear or radiological emergency[M].Austria:IAEA,2012.

[13]WHO.Health risk assessment from the nuclear accident after the 2011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and tsunami based on a preliminary dose estimation[M].Geneva,WHO,2013.

[14]Pemberton Wendy,Mena Rajah,Beal William.The role of the consequence management home team in the fukushima daiichi response[J].Health physics,2012,102(5):549-556.

[15]刘英,李正懋,韩玉红,等.“卫生部核事故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预案”的解读[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1,31(1):59-62.

[16]刘长安,刘英,苏旭.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救援小分队行动导则[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放射源放射性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宁夏铱-192放射源辐射事故调查及分析
一起铯-137放射源失控事故应急监测探讨
基于梯度上升算法的丢失放射源搜寻方法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